电信业最拿得出手的 “尚方宝剑”,则是自己的一系列移动支付牌照,如果能够将移动支付这项底层业务和互联网理财结合起来,其优势则不可限量。
今年夏天以来,一连串的电信业改革令人目不暇接,在虚拟运营商来势匆匆、互联网即时通信为电信业传统业务带来较大冲击的背景下,三大运营商不约而同地选择试水互联网金融。例如中国电信推出“添益宝”;中国联通的基金理财“话费宝”“沃百富”;中国移动的“和聚宝”等。
但现在加入战局,如果单看市场,并非一个特别有利的节点。首先,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中所涉的理财产品已经到了较为熟悉和接受的时期,几大理财平台也都在前期完成了自己的用户积累,新入场者想要化解理财者对原平台的黏性较为艰难。至于P2P业务则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很多平台不断倒闭,今年被业内戏称为“P2P跑路年”。其次,货币基金市场利率持续回落,金融机构也在大举反击互联网金融,想要吸引到大额存单,电信业并不具备优势。另外,阿里巴巴等原本就拥有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正在模仿电信行业,把基金收益和购机补贴结合起来,但前者拥有庞大的理财用户数量,想要打败运营商,边际成本很小。
在互联网金融界,如果不想凭着一时的高收益率昙花一现,就要让自己的产品不仅仅具有理财功效,更要做好以电商、民生服务、O2O为支撑的生态圈,唯有将支付与理财打通,才能表现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差异性。而电信业最拿得出手的“尚方宝剑”,则是自己的一系列移动支付牌照,如果能够将移动支付这项底层业务和互联网理财结合起来,其优势则不可限量。
尤其是现在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发力的O2O业务,线下支付一直是互联网企业的短板,此前为了规避移动支付牌照问题而推出的“二维码支付”、“条形码扫码支付”等,也因为不安全问题屡屡遭到舆论拷问和金融监管部门禁止。在这一点上,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如果有这方面的野心,O2O的生意应该是电信业做得最好才对。最方便的移动支付方式是什么,不是绑定银行账户,不是绑定第三方支付账号,而是直接使用通讯预付款进行小额支付,或运营商授信的信用代扣费。
其实早在2012年,电信业在电子金融领域就应该有所动作,当时中国电信的翼支付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思路,只不过对于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基于顶层的关注度还不够。直到2013年9月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才让手握支付牌照的电信行业感慨自己浪费了一手好“牌”,想到进军金融业务。手机支付的更多应用场景是小额支付,时下流行的叫法是“微支付”,微支付就意味着用户希望更快捷的完成这个支付过程,本质上是替代现金的小额支付。在这一点上,余额宝很大程度上资金沉淀已经过大,例如你的余额宝里有几千元,可能会想到用于平日的小额支付,账号的暴露机会增加也是可接受的,但如果里面有几十万元,大概就会考虑安全性,而尽量减少其暴露的风险。电信业的小额支付则恰好满足 “经常续存、数额不大”的条件,在日常代替现金的小额支付方面具有优势。
要说电信业目前最大的劣势,可能就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既然是和基金公司合作,在利率方面赢过市面上“宝宝”的概率就不大。如果想要在产品设计上体现差异化竞争,这些创新又都是可模仿的,比如联通和移动都将其视作一种增值服务而非骨干业务,在设计上仅仅是将预付款并入货币基金享收益,立刻就被余额宝“偷师”,同样推出“冻结余额宝金额,免费送机,享受收益”等活动。互联网企业唯一难以企及的是移动支付业务,电信企业可趁着线下小额支付的空白期发展壮大,而移动支付是一切电信金融业务的底色,培养用户习惯这件事,如果再早几年,现在的金融业务还有戏可看,至于现今如此急迫地凭空推出金融业务,则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