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传统无线WiFi的定位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建设运营商级的WiFi不仅需要海量的投资,同时后期不断投入的维护成本也将成为死咬住运营商的心病,如此苦心投入的大型项目,其定位难道仅仅是为了让互联网用户的PC终端使用更加便捷、体验更加完善?结果显然不是这样的。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目前运营商级WiFi的建设,目的都是为了起到给运营商移动3G/4G分流的作用。但WiFi是否真能担此大任?分流3G/4G流量消费的同时,是否也能为自身带来一定的盈利模式呢?
从5月初的一封从北美透露的邮件不难看出,北美有线运营商Comcast不仅希望通过WiF热点与Verizon,AT&T等移动运营商展开室外移动通信的竞争,同时Comcast的室外WiFi服务也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商业模式起到盈收的目的。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密度的WiFi网络正在被建立,Comcast声称他们已经投资了800万热点并将迅速发展,目前这些热点已经能够覆盖提供30个美国大型城市中的19个亚洲国家用户漫游的服务。尽管LTE时代已经到来,但WiFi仍然强劲增长。
很多人目前对Comcast涌出的评论认为,目前许多观察家都认为Comcast的WiFi是否能形成对移动的威胁,最关键的点是时代华纳的合并能够为Comcast带来另外34000个热点。两大有线巨头的合并不仅给了他们在美国宽带市场的主导市场地位,同时新增的34000个热点将很大程度上助力Comcast开拓无线市场。
但事实上,通过某研究公司的调查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在北美,单纯的WiFi收费也是不被受众人群所认可的。单纯赤裸裸地使用WiFi套餐然后向在室外使用的受众以套餐的模式收费将不会是一个乐观可行的方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受众对WiFi支付如此反感呢?
近期,美国Comcast与两家亚洲移动运营商——日本KDDI以及台湾移动的合作成为了整个行业都兴奋的消息,因为由此引发的是亚洲运营商的漫游业务客户在美国旅行的时候能够连接到Comcast广泛的WiFi覆盖,而不是再选用Verizon和AT&T提供的传统漫游服务。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相当积极的无线优势,因为这将尽可能的避免热衷于国际旅行的亚洲用户让他们不再为高昂的漫游费用而苦恼。
虽然乍看之下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让人满意的服务,但不得不说,Comcast布置的WiFi战略可能很难将对移动行业产生结构上的变化。甚至,从美国的某些媒体的看法来说,Comcast似乎也根本不会对目前传统的漫游方式产生过多的干涉和影响。
从美国的消费者习惯来看,使用WiFi替代蜂窝漫游,其实早前就已经是海外办公的商人或者旅行者的重要选择,也并不是说Comcast推出之后才被突出的。有许多商务人士本来就使用WiFi,但绝大多数人不选择这种接入方式,根本原因还是WiFi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缺点。
WiFi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间断服务障碍,无论是多么密集的WiFi网络,你也不可能总在范围内处于登录状态,只要你身处在移动状态下,你就始终需要一个热点作出回应。其次,根据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无线网络运营商的地域限制,也会出现并遗留下接入体验的不足。所以很多商务人士在选择移动通信时,依然会忍气吞声地选用传统的漫游方式,哪怕会付出昂贵的代价。
另一个关注的热点在于收费模式,流量还是时长?目前的移动蜂窝网络均以宏蜂窝为主,承载能力较差,在为保障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不得不通过资费限制用户的使用量,降低网络负载,确保用户体验。运营商级的WiFi目前主流的收费模式是时长制,但wifi在短期趋势下始终无法完全取代4G,WiFi的短期定位仍然属于移动蜂窝网络的补充,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得不为流量制的4G以及包月制的WiFi双重买单。在这种消费模式下,完全包月的收费模式就容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上述结果。
从种种北美的证据来看,运营商级的WiFi目前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盈利模式上似乎仍然还未成熟,那么国内是否有意义在这个时间点在有线的基础上延展部署全国WiFi热点呢?
在这里或许可以引用一句网友的话,“或许在十年前,家里宁可不装固网宽带,也不能不装固网电话;但到了今天,家里宁可不装固网电话,也不能不装固网宽带;运营商的竞争力体现为固定/移动宽带接入的网速(用户体验)和价格。”诚如所言,技术永远都不是消费者所考虑的问题,也不是决定未来无线接入模式的重要依据,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只有两点,一网速,也就是用户体验,其次就是价格。相比于4G,WiFi在这两点上无疑是胜者,所以如何在短期内平衡3G/4G的关系,解决无缝连接障碍,只会对短期内的市场格局发生影响,但并不会最终影响到WiFi取代4G,利用WiFi作为有线传输的延展,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