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年初合并土豆网之后,优酷的日子并没有明显的好转。这才有了今年年初关于优酷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种种传闻。如今,楼上的那只靴子终于掉下来了,优酷最终选择阿里,以12.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阿里18.5%的公司股份,这一外表看上去高大上的联姻,实则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甚至可以说是前景十分微妙。
2010年年底,古永锵带领优酷在纽约证交所拔得头筹时,一片踌躇满志。在获得老大席位之后,优酷为了追求规模效应,于2012年成功并购了土豆网,所有这些业绩,并没有让优酷的财报好看过,双方合并后的第一年,公司总营收翻倍的同时,亏损额更是扩大了150%。
资本市场只能解决优酷等一批网络视频公司的资金短缺问题,更无法解决最根本的竞争力难题。直到今天,优酷们依旧扮演的是一个“二道贩子”的角色——从国内电视台甚至是国外电视制作机构购买电视剧,在互联网上播放,再向厂商兜售广告。这一简单的商业模式背后,隐藏着可怕的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内容等诸多方面的竞争壁垒,网络视频依旧只是一个资本催熟的行业,有点像当下时髦的电视剧制作行业,只要足够有钱,谁都可以以高科技的名义进去玩玩票。
当然,这样的游戏只属于那些财大气粗的玩家。在这一领域,阿里、腾讯、百度、搜狐都是手握大量美元现金的入市者,只有优酷是个例外。
从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前,古永锵的信条是:只要优酷成为国内视频行业的执牛耳者,它就不会轻易死掉。在2005—2013网络视频血拼的近10年中,这一定位是明智之选——在找到切实的商业模式之前,优酷只能依赖风险投资输血。从2007年到2013年的7年里,优酷的收入从当初的1700万元人民币增长到了30亿元人民币,增长了近200倍,可7年间的亏损额只是从原初的8.9亿元人民币减为5.8亿元人民币,只减少了35%,尤其是上市后从2011年到2013年的这三年中,营收几乎每年翻番(连续三年营业额分别为8.9亿元、18亿元、30亿元人民币),亏损也同步放大(分别为1.7亿元、4.2亿元和5.8亿元人民币)营收越大,亏损越多,成为优酷们的一大奇观。
迫于资金压力,优酷不得不引入战略投资。古永锵口口声声说看中的不是阿里的钱,事实上,优酷为了获得12亿美元的资金输血而委身阿里,并非最佳选择。相比于阿里,优酷如果选择和腾讯合作,会产生极佳的协同效应,腾讯有非常好的渠道入口,优酷有丰富的视频资源,这本来就是天作之合,双方之所以未能走到一起,可以推测,钱是唯一的障碍。此前,腾讯携微信这一移动入口傲视群雄,以2亿美元到4亿多美元不同的价格,分别占据京东、大众点评和搜狗从15%到40%不等的股份,如果以同样的模式入股优酷,想来腾讯只有几亿美元的嫁妆,这对优酷而言,难解其资金贫血的燃眉之急。
优酷与阿里联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阿里对新浪微博的输血。如今,倚重阿里土豪的慷慨解囊,微博终于上市,但微博的前景同样未必光明一片。在此之前,阿里引人眼花缭乱的一系列收购并没有什么章法,从文化产业到物流,只要有资本收益,全部纳入囊中。是否能产生协同,属不属于范围经济,对于阿里核心竞争力有无帮助,这些都不是马云们考虑的问题。马云向来有媒体情结,除了直接的资本收益之外,他只关心:优酷能不能像微博那样,成为淘宝的又一个新的营销管道?
对于网络视频行业而言,2014年将是一个分水岭。搜狐第一季度爆出高达8000万美元的巨额亏损(不久前首席营销官兼COO王昕离职),爱奇艺将力争上市,而优酷则继续在奔向赢利的泥潭中挣扎。网络视频业依旧在等待更大的产业整合,并且和传统影视产业深度融合之后,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商业模式,在此之前,优酷们的前景依旧是云雾缭绕,峰回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