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国网成立,进入广电市场的国际知名电信设备厂商去哪儿?
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 方珍 | 2014-04-30 04:00
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的电信设备厂商进入到广电市场,为广电的“三网融合”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厂商也由此备受广电业界的关注。当下,“三网融合”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开、越来越多的省份完成了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些就预示着广电的“三网融合”面临越来越紧迫的形势与越来越大的发展机遇、行业的集中度也由此逐渐加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此前进入广电市场的国际知名的电信设备厂商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他们接下来将会有着怎样的发展战略?他们有哪些可以助力广电“三网融合”的解决方案/产品(特色、商用现状、有线运营商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相信广电业界人士近来非常关心。为此,本文以“烽火网络”为标本,为大家进行详细阐释,希望大家从中得到答案,并能领悟出一些共性的东西。
 
1、“三网融合”全国全面推开,聚焦广电OTT领域的发展。
 
国务院在2014年3月14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单位间的互动合作。
 
另外,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尤其是在今年的“两会”上)要在2014年向全国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可见,国内三网融合的全面推进已经开始。而其中,OTT业务广阔的市场需求正逐步突显。OTT是有线电视行业和运营商在商业模式层面的升级换代,特别是广电自身必须参与到互联网业务中来,以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增值业务为传统广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烽火网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据DVBCN记者了解,烽火网络已经在运营商OTT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结合其在广电领域多年来的精耕细作,从发展业务、拓展应用入手,聚焦广电DVB+OTT融合创新、移动互联、业务定制开发,将转型压力化为动力,实现在OTT领域内的价值升华。
 
2、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将实施四大措施,以更好地融入广电市场。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数字电视领域,有线电视运营商普遍加快了行业整合和技术服务升级的步伐,以应对来自各方的竞争,在我国,省一级的广电有线运营商已基本完成整合,国家级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也已经在今年的4月17日正式注册。整个有线电视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广电有线网络整合的不断深入、有线电视国网接下来的逐步发展壮大、整个有线电视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对于烽火网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技术标准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有利于设备制造商降低成本、降低研发风险,有利于淘汰一批不具备研发实力和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使得市场进一步规范化发展;但同时,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也使得行业大鳄对广电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
 
为此,烽火网络将接受广电市场的竞争洗礼,拥抱变革,全身心投入到广电发展潮流之中,更好地融入广电市场,具体措施有:
 
1)加强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同盟、积极打造产业生态圈;
 
2)紧跟技术发展前沿,聚焦客户需求,提供客户化的解决方案;
 
3)逐步发力数据中心、云计算、智能家庭等领域,扩大销售覆盖面;
 
4)加强人力、物力投入,进一步拓宽拓深并完善销售渠道。
 
3、特色的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助力广电真正进入互联网运营领域。
 
在“三网融合”的推进中,广电网络运营商需要的是在一个能支撑广电现有宽带接入、互动数字电视、各种增值业务发展的云数据中心,一个能保障广电大网络支撑系统的云数据中心。广电云数据中心将成为广电网络运营商三网融合业务深度推广、跨网络业务可靠运营的中流砥柱和主力引擎。
 
广电的云数据中心建设随着三网融合业务深度推广,将成为这场新机遇之下的新挑战,它会成为跨网络业务可靠运营的中流砥柱和主力引擎。
 
随着广电业务运营的发展,宽带数据业务、高标清互动电视视频业务、互动增值业务等的开展需要依托数据中心来完成,通过云数据中心的建设,通过数据镜像,可以将互联网出口流量大部分转化内网流量,减少出口带宽压力和费用;通过存储分发系统,可以减少视频业务对骨干带宽的和中心平台的压力,同时云数据中心还能满足广电对于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发展的需求,这些均是广电关注“云数据中心”建设的驱动力。
 
可以说,只有拥有了自己的云数据中心,广电才算真正进入了互联网运营领域,拥抱大数据时代这片资源蓝海。DVBCN记者了解到,烽火网络针对广电云数据中心建设的需求,已推出了烽火云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而且相关方案具有很多特色优势,比如,可以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涵盖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系统、云平台系统。烽火云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对组成子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可以提供PUE<1.5的黄金级能耗机房。依托烽火云平台,可对数据中心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实现多业务的按需使用,快速部署,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有效地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另外,烽火网络还可为广电网络提供从数据中心的规划、选址、设计、装修、空气调节系统、电气系统、消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云平台系统、数据中心管理系统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4、POTN越来越受追捧,广电网络承载网建设进入新时代。
 
目前,我国广电基础干线网络、各省级公司网络以及各区域干线网络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广电大网络的格局已经形成,并成为国家高速宽带信息网打造了理想的物理基础平台。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的提出,广电网络将要向全业务的方向发展。高清电视节目、VOD、互联网、大颗粒专线业务的不断发展,对干线网传输带宽的需求将日益剧增,SDH所提供的带宽远远无法满足未来业务的发展。建设OTN网络,很大程度的扩大了干线网传输带宽,能充分满足未来高带宽业务承载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广电网络的竞争力,为今后实现广电网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业务IP化的趋势,广电的传送网在满足多业务承载同时,还要求有较高的分组化业务承载效率、QOS机制、安全可靠的保护性能。显然以分组交换为内核的PTN技术是广电构建城域汇聚网的最佳选择。
 
随着广电网络应用的深入,分组传送网与OTN网络各自单独发展的弊端将逐步显现:其一,单网络的功能缺失,分组传送网缺少大带宽低成本长距离传送能力,而OTN缺少带宽灵活管理能力及L3功能,均难担综合承载的大任;其二,相同网络层次的多个网络平面往往建设时期不同、供货厂商不同,建设及运维成本高企,调度和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其三,越来越多的网络平面持续蚕食宝贵的机房与管线资源,不少地方已经告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分组传送网与OTN的融合解决方案POTN逐渐被业界认识并重视。
 
从现在的应用情况来看,OTN技术主要应用在国家干线(中国有线干线),省干、市到县的网络;PTN主要应用在大客户的接入,县到乡的多业务承载网络。POTN技术融合了OTN与PTN的优点,将是后期的一个发展趋势。烽火网络的OTN和PTN产品已在多个省份广电网络承载网建设中得到了应用,以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在取得如此丰硕成绩之后,DVBCN记者了解到,随着各地广电IP城域网的建设发展,烽火后续将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继续为广电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助力。
 
5、WIFI型EOC终端获得大规模商用,布局“智慧家居”。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成燎原之势。部委层面,工信部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正式启动中欧智慧城市合作;住建部分两批共开展193个试点;科技部在20个城市中开展“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示范;国家旅游局启动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等等。截止9月,我国所有4个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总计311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涵盖大中小城市规模和东中西部区域,“十二五”期间总投资或将超过1.6万亿元。
 
“智能家居”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商、IT厂商、消费类电子产品提供商都在基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用户组建家庭网络,开通家庭网络应用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有线电视运营商而言,用户家中的终端将成为抢占用户的关键性设备,而Wi-Fi也必将成为用户终端具备的功能之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满足电视和手机、PAD移动终端的多屏互动,是广电业务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多媒体智慧家庭应用的必需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普通EOC向WIFI型EOC过渡是市场发展必然的趋势。
 
虽然各省网络结构的差异,但WIFI型EOC终端产品应用模式大同小异,主要应用在用户家庭,将AP功能和EOC终端功能完美融合,实现互动的回传和互联网宽带接入,其上端对接普通EOC头端或PON+EOC一体机设备,通过PON网络数据上传到小区基站或分前端机房。烽火网络基于HomeplugAV 7400的WIFI型EOC终端已经上市近一年,在四川、山东、河南、陕西、湖北、辽宁等十几个省份得到了大规模商用。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深广电王斌:数字科技引领媒体融合
 01月02日
深广电王斌:数字科技引领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