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牌照千呼万唤终出来!而在此之前,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企业等产业链各方都已早早地加入到4G热身赛中。在多方参与下,预计明后年将成国内4G手机爆发期。随着出货量的大幅增长,手机价格将明显下降,明年下半年或有大量千元4G智能手机推出,届时将引发新的换机潮。在这一轮洗牌中,相比洋品牌,国产手机拥有运营商红利和本土优势,可以更好地踏出第一步,有望借4G打个翻身仗,加速转型中高端,进而解决目前市占率与利润难两全的困局。
当智能手机遇上4G网络
4G无疑是2013年通信行业最热门的词汇,而智能手机又是当前最热门的移动智能终端,4G会让智能手机发生什么变化呢?
4G网络普及后,手机用户将能享受到更快的网速、更好的语音质量、更方便的国际漫游等。通信专家项立刚表示,“4G相比3G实际并没有太大的革命性,但其带来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网络速度的飞跃。”在3G时代,2M、3M的手机上网速度让很多智能应用和数据业务成为现实,而4G时代的网速可以达到百兆甚至更高,让更多的大数据业务得以实现、各种基于高清视频类的应用得以普及。
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售价是他们对于4G手机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作为全球最重要的TD-LTE市场之一,受益于牌照的正式发放,中国TD-LTE终端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产业将不断成熟。随着越来越多的终端厂商将推出更加实惠的手机终端产品,出货量的增长将驱动TD-LTE手机的平均售价出现明显的下降。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17年,中国TD-LTE手机的出货量将超过1.8亿部,占比达到46.6%,到2015年中国TD-LTE手机的平均售价或将低于1500元。
产业链各方抢搭4G头班车
很显然,4G已经是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芯片厂商、服务开发商等任何企业都不敢轻视的高成长、高价值市场,产业链各方纷纷加紧排兵布阵,抢占先机。
据了解,上个月初,中国电信(51.97, -0.40, -0.76%)已将4G终端具体需求下发给各手机厂商,预计2014年手机集采约6000万部,其中4G手机销售以自身主导为主,目标是到2014年达倒2000万部,且将加快多模终端设备的推出,由此发挥3G网络与4G网络相融合的优势。实际上,围绕4G终端产业链,中国电信早早就启动市场布局。在今年6月的天翼交易会上,中国电信邀请产业链合作伙伴华为、高通(73.38, 0.01, 0.01%)、TCL进行了4G技术或产品精彩展示。其中,华为为中国电信搭建了4G体验网,并展出了全系列LTE终端,包括LTE手机、平板、数据卡和网关。
中国移动则表示,年底前将联合合作终端厂家提供超过30款4G手机与数据终端。明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将推动4G手机种类超过50款,明年将推出“千元4G手机”,和中国移动自行研发推出的自主品牌4G手机与终端产品。
除了运营商,终端商对4G的投入热情也很高。比如中兴通讯,在4G牌照发放后,公司高级副总裁叶卫民就表示,明年中兴LTE终端出货量计划达到整体的40%-50%,并且目标在移动和电信LTE市场占据前两名。
在产业链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下,再加上相比3G数据对2G语音,4G并不是革命性创新,除芯片、基带外,4G与3G手机配件大多通用,这些都会大大加快4G终端产品的推出速度。业界普遍预计,如果说今年是4G终端元年,那么,2014年四季度到2015年将会是4G终端的爆发年。
“中华酷联”领衔国产手机转型
3G时代,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一直“郁郁不得志”——中高端市场仍旧被国外品牌把持,国产品牌手机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消费市场,利润也因此被严重压缩。不过,这一状况有望在4G时代得以转变。业内人士认为,4G发牌将利好本土智能终端厂商,或带来上万亿元的投资市场。
从2G到3G,国内手机市场最主要变化就是运营商渠道销售占比提升至50%以上。而在4G时代,这一渗透率还将大幅提高,业内预计,2015年4G手机运营商渠道销售占比将超过80%。
运营商的大规模定制和集采,对于“中华酷联”等国内厂商来说是个利好。国内厂商率先投入布局支持4G网络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获得先发优势,争取更多高端用户,摆脱目前的低端品牌形象,借机转型高端。
当然,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用户争夺战,在抢占4G高地之后,厂商还需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户究竟需要怎样的4G终端。对此,每个用户都有他们选择的标准和门槛,但总的来说,4G手机能否为用户带来比3G更加卓越的移动体验,是普通大众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之一,否则我们为何要选择价位更高的4G手机而非3G呢?手机网页浏览是不是快,功耗是不是低,图形处理是不是炫目,这些都将成为用户真正关注的焦点。另外,功耗永远是4G手机用户关心的问题,如何在提升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如何使手机的功耗令用户满意,这也是终端厂商需要思考的。
总之,与3G手机相比,4G手机不会有太多的区别,都需要有更好的显示屏、更强大的电池续航能力、更快更顺畅的使用体验,任何硬件上的改进,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更舒畅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