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接触了几个做私有云的创业团队,居然无一例外地表示他们早前的产品都是面向国际市场,而今年都不约而同地想发力国内。这其实多少让人费解,国内外的私有云市场有什么差异,会让大家舍近求远?而现在又回过头来重拾这片市场呢?
面向用户的私有云和公有云相对,前者数据主要保存在用户可控的本地,而后者则是在第三方服务器上;随之产生的影响就是数据安全和数据连接的质量。
先说数据安全,几个团队都提到国内的用户不是很在意数据(隐私),广州智路由的Lanny称之为粗放型的IT生态。对云存储服务,大部分用户还处在数据不丢即可的低要求。这也跟国内的网络环境有关,业内巨头如某数字公司和某鸟类公司都爆出过干涉用户数据的传闻,但这类事件通常都是毫无热度,丝毫不能跟半年前斯诺登披露的棱镜相提并论。
所以回过头来,用户使用云存储主要是出于便利共享的需求。过去一个用户一天中设备使用的路径是工作PC+个人PC;移动互联网大潮后智能机和平板得到普及,于是变成了工作PC+个人PC+移动设备。但这些设备间的分享都是小量、碎片化的个人信息(比如某个文档或者是一些照片),当下很多免费的公有云服务已经能很好地满足(比如Dropbox)。
那么什么才能推动国内私有云市场的发展呢?笔者以为是电视和视频消费。今年下半年起市面上出现了一大波的智能电视,它们相比传统电视区别在画质的提升和内容渠道的改变。
视频是当前网络上流量最大的一支,却不是上面提到的云数据共享的主力。因为在PC+移动这个设备链中,PC自己是一个完善的数据处理中心,移动设备又很方便,二者的大量数据分享一根线就能搞定。但加上电视就不同了,电视的处理能力远不如前者,移动性更不用说,而且重要的是大屏高清的播放要求导致数据量会很大。而私有云的快速、大吞吐量和稳定性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无论是从PC、移动上分享内容给电视,或者是私有云上内置的离线下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云背景的厂商都在做路由,而一向以高性价著称的某米会有一个1T硬盘把价格抬高。私有云肯定会变成未来家庭的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