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易速利:斯皮尔伯格“跳槽” 谁偷走了好莱坞的奶酪?
凤凰博客 | 2013-11-08 18:21
在好莱坞的生产线上,剧作家从属于制片、导演,他们总感觉自己的劳动没有获得应有的报偿。而在有线台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剧作家往往扮演着核心角色,甚至负责选聘导演和演员。由此,美国电视佳作纷呈。
  
电视击败好莱坞?
  
美国时间9月22日晚间结束的2013年度艾美奖颁奖典礼上,HBO的《烛台背后》成为大赢家,共获得15项提名,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和男主角在内的11项大奖。艾美奖属于美国电视业的最高奖项,在《烛台背后》的背后,站着的却全是电影人,比如以多产和多才多艺著称的导演、多项奥斯卡得主索德伯格,主演则是一线电影明星、同样获得过奥斯卡青睐的迈克尔·道格拉斯和马特·达蒙。
  
大牌电影人的抉择
  
因为由电视首映,《烛台背后》已经失去角逐本年度奥斯卡奖的资格,而看起来索德伯格并不为此特别遗憾,远离电影、亲近电视是他主动的选择。接下来,索德伯格还将为HBO旗下的另一付费频道Cinemax执导一部10集连续剧。
 
早在年初的《副作用》摄制完成后,索德伯格便宣布“息影”。他认为,一味逐利的好莱坞资方对导演的创造性缺少尊重,直接导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遭到排斥,离电影院越来越远。在未来进一步明确与电影的关系以前,他的精力放到了电视上,因为电视可以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保证创作自由。
  
曾几何时,电视一直被看作好莱坞的小伙伴即“简化降格版”,由大银幕到小屏幕等于降低身价,大牌电影人一般选择回避,他们不愿委屈自己。如今,情况已经大为不同。在为美国电影业惋惜的同时,索德伯格为电视业的状况感到欣喜,他喜欢有线频道AMC的《绝命毒师》,他被流媒体播放平台Netflix的《纸牌屋》深深吸引,他也成为HBO青春女生剧《都市女孩》的典型追随者:40-50岁、想法比较多的男性。
  
索德伯格并不孤独,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在积极向电视界靠拢,只不过转型没那么成功。从TNT频道的《陨落星辰》到FOX的《史前新纪元》,斯导的科幻题材电视剧一直不温不火。斯导曾想改编恐怖大师斯蒂芬·金之子创作的漫画小说《致命钥匙屋》,但在试播集阶段就被电视台放弃。或许是今年NBC推出的科幻片《灭世》的收视表现让其它公共电视网眼红,CBS也加入了这一大军,推出了斯导监制的《穹顶之下》,还算叫座。
  
相比在好莱坞王国近来的遭遇,斯皮尔伯格还是乐意待在电视圈。去年他执导的《林肯》虽说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2项奥斯卡提名,但曾一度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发行商,差点上了HBO首映。好莱坞另一位曾经的宠臣卢卡斯去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才勉强让自己的《红色机尾》进入院线。
 
如果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再加上索德伯格都陷入电影困局,我们可以设想那些年轻导演的遭遇。前不久与南加州大学电影系的学生座谈时,斯皮尔伯格用“内爆”描绘好莱坞的未来,因为制片方宁可花2.5亿美元拍一部关于铜指环的电影,也不愿意花同样的钱拍一批真正有趣、深刻、个性化甚至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假如连续4到5部大制作票房遇冷,好莱坞目前追逐的赢利模式可能立即走向消亡。
  
剧作家的美好时代
  
美国电视业已经摆脱历史格局的桎梏,进化为优质影像作品的重要平台。在电视追赶乃至超越电影的过程中,付费有线电影频道HBO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1999年我刚来美国的时候,靠几百美元的奖学金能够装一个最基本的有线电视在中国学生中已经比较奢侈,无法再支付每月7.99美元的HBO,但怎么都有机会撞见这个频道。每一次开车出远门,最适合自己的是廉价的路边汽车旅馆。无一例外,每一家的广告牌上都会在免费早餐、游泳池等额外服务项目中加上“客房提供HBO”,作为吸引客人的手段。那个时候的HBO以播放老电影为主,原创节目不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连续剧主要是《欲望城市》,但从性别、年龄、趣味看,我不属于这部剧的典型观众。
  
真正被HBO吸引是2002年我到华盛顿工作以后,当时《黑道家族》已经进入第四季。这部作品第一次让我意识到,电视系列剧可以如此细致深刻地描述美国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此前我一直认定只有那些传世的文学作品才具备全景式地展现社会画卷的能力。
    
到了2007年最后一季即将结束的时候,有评论家在与《黑道家族》话别的过程中果真提到了狄更斯和莎士比亚之类的名字。这部史诗剧中的黑帮及家庭其实反映了生活在21世纪的各色人等,我们中的每一位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戏中检验了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基本上探索过、至少提到过由生至死的整个旅程中可能遭遇的主要问题,从吸毒戒毒、现代药理、青少年抑郁、精神治疗、自杀、乱性、家庭纠纷、商业投机、意外事故等等。一部90到120分钟的电影无法具备类似的包容能力,除了《教父》等极少数的例外。
    
而对电视剧来说,描绘美国当今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可以成为常态。
 
《黑道家族》赢得无数赞誉,包括“美国电视史上最有艺术成就的作品”之类的顶级头衔,它的成功给了从2007年底到2008年初参加集体大罢工的美国剧作家们新的启示。在好莱坞的生产线上,剧作家从属于制片、导演,他们总感觉自己的劳动没有获得应有的报偿。
    
遇到大片制作的时候,剧作家的作用干脆降低到只需要替已经铺设好的简单故事加几段笑话。电视剧运作截然不同。《黑道家族》的操盘手大卫·切斯是剧作家出身,他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成为电视剧运作的典范。《黑道家族》剧组训练出来的马修·维纳接下来主创AMC频道的《广告狂人》,再度证明电视剧已经成为高水准的艺术样式。
  
剧作家们终于意识到,与其在电影圈用以头撞墙的方式寻找突破,还不如进入电视圈寻找机会,由此开始了创造性人才的大移民过程---由电影转向电视。在有线台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剧作家往往扮演着核心角色,甚至负责选聘导演和演员。
    
与电影采用的“开场、冲突、结局”三段论架构不同,电视剧的创作从容灵活,剧作家们可以根据人物发展的需要尽兴延伸、拓展、提升冲突,或者引入新的矛盾进一步增强戏剧性。自剧作家掌握主动权以后,美国电视佳作纷呈。
  
谁偷走了好莱坞的奶酪
  
与此同时,技术变革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美国影视业的格局,比如DVD的兴衰。几年前我的DVD收藏达到顶峰,粗略估算也有1200张。四五年前,随着家里的宽带速度由3M提高到20M,接着继续提升到50M,我将DVD放进播放机的次数越来越少,记忆中最近一两年几乎没怎么碰过碟片,几乎全部通过Netflix、亚马逊和卫星电视公司提供的视频点播等网络收看方式,或者通过P2P下载。
 
宽带速度的提高已经足以保证流媒体提供质量超出普通DVD、接近蓝光标准的视频内容。前几个星期试过一次经典电影《第22条军规》,好不容易从箱底翻出碟片,DVD机却怎么也不认。我懒得分析原因,直接到亚马逊网站上收看了事,分文不花---亚马逊给我这样缴纳79美元年费的用户提供上万部影视作品免费观看。我与DVD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就跟大多数美国观众一样。
    
即使没有免费资源,大多数观众也宁可花3-4美元订购视频点播提供的电影,谁还愿意再花15美元买一张DVD?
  
DVD开启、然后终结了好莱坞最近的一个黄金时代。从1995到2005年,美国电影业享受着双重利好,一方面国际市场增长较快,另外国内的DVD市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增长点。资深制片人因而也是好莱坞局内人的琳达·奥博斯特在新书《好莱坞夜未眠》中介绍,从六大电影公司损益表上的平均数据看,其年度平均利润率为10%。
    
到2005年前后,DVD市场的收入已经占到利润的一半。自那以后,DVD销售逐渐下滑,2008年以后陡降,目前可以说已经接近崩溃。
  
在利润迅速萎缩的挑战下,好莱坞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剧。很快,好莱坞电影的题材和样式也因此产生变化。几年前,好莱坞利润的80%来自美国国内市场,20%来自海外;去年产生大逆转,好莱坞利润的80%来自海外,其中俄罗斯和中国成为两大亮点。
 
对广大的外国观众来说,深刻的故事、机智的对话、复杂的人物未必是最有吸引力的电影元素,何况一些国家独特的电影检阅制度和配额管理限制了作品的主题。今年4月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上,索德伯格在关于电影业状况的主题演讲中概括说,目前格局下最容易成功的只能是动作惊险片和科幻奇幻动画片。对这类影片来说,投入的多少和作品的吸引力成正比。如此一来,电影的同质化日趋严重,故事越来越简单,因为叙事结构上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反倒成为障碍。导演编剧不重要,即使好莱坞的那些招牌明星也退居次席,钢铁侠、蝙蝠侠、蜘蛛侠比克鲁兹、克鲁斯、克鲁尼更有号召力。结果,作为艺术品的电影和作为印钞机的电影之间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好莱坞的资源已经产生严重倾斜。
 
未来的合纵连横
  
好在电视正在迅速崛起,好莱坞的现状不仅驱使着剧作家们加入电视圈,其他创造性人才包括导演、演员、摄影等也都开始了大迁移的过程。有线电视已经集中了多少人才?李安要为FX拍摄《暴君》,雷德利·斯科特将为Showtime打造《梵蒂冈》,还有HBO旗下的大部分剧目:《新闻编辑室》、《大西洋帝国》、《权力的游戏》……HBO节目的整体质量之卓越,已致有疯狂的美国观众说,我不管以后升天堂还是下地狱,只要有HBO就行。美国文化记者布雷特·马丁6月底出版了一本总结当前电视业成就的书---《创造性革命的背后---从<黑道家族>和<火线》到<广告狂人>和<绝命毒师>》,从书名已能基本窥见他的看法。他认为21世纪的头十年如果要找到像1970年代的斯科塞西、科波拉、奥特曼之类的影像大师,电视圈而非好莱坞才应该是方向。以书名中提及的几部作品为标志,马丁认为电视业代表着当代美国各类艺术样式的最高成就。
  
但果真如此么---电视正一天天好起来,电影正一天天烂下去?这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复杂问题,因为电影与电视间的分界线已经比较模糊,种种不同以外,两者共享着相当一部分资源。《烛台背后》在美国算电视,到海外市场却是进入院线、到大银幕上放映的电影,它参加了法国戛纳电影节。另外,有了非常响亮的“狼来了”的声音,加上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好莱坞适时做出调整也应是期待之中的。的确,每晚的电视上都能找到值得看的剧目,如果随意去电影院却不一定能发现好的新作品,但2013年并不让我失望。我从来只关注中小成本、故事精致、由人物和对话驱动的作品,今年仍然有不少佳作出现,包括《逆流的色彩》、《珠光宝气》、《污泥》、《春假》、《弗兰西斯·哈》、《爱在午夜降临前》,还有纪录片《我们讲述的故事》、《离巨星20英尺》,要知道现在还未到秋末的好莱坞佳作季节。
  
未来电视与电影合纵或者连横的可能性远远多于此消彼长,而作为观众主要以享受成果为主。对我来说,节目源到底算电影还是电视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观看的尺寸。通勤的路上我用9寸屏幕的iPad,出差在外用15寸的电脑,回到家里用47寸的平板电视,目前100英寸大屏幕的价格也已经可以承受。每年大约10次、主要集中在秋末冬初,我去电影院的大银幕前看看大致能代表当前好莱坞艺术创作水平的作品。这种消费影像的方式已经形成多年,目前看不出有改动的必要。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