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乐视、TCL-爱奇艺、小米、创维-阿里的接连发布了互联网电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这四家生产模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完全独立于传统电视制造商之外的互联网玩家:高冷的乐视是自己组建产业链,惯于令用户尖叫的小米则移植了手机的制造推广经验。二者的区别在于:乐视能生产内容,是互联网内容商向内容+硬件商的过渡,而小米不生产内容,是互联网硬件商的模式从左手交到右手。
另一类是与传统电视制造商合作的互联网玩家:爱奇艺联合了TCL,阿里联合了创维。二者的相同之处是行动迅速。乐视、小米从灵感到产品发布需要一年多,而爱奇艺、阿里联合传统硬件商从眉来眼去到喜当爹则只有短短的不到三个月时间。不同之处在于,爱奇艺和TCL平等合作,而创维与阿里的合作则以硬件商气息犹在了。
以下,我们刨除令人眼花缭乱的硬件参数,以操作系统、内容等因素为主要指标,审视各家优劣势和整个产业未来趋势。
各家的优劣势
小米。优势在于洗脑式公关与宣传积累了大量的狂热粉丝,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造就了杀手级的低价,同时小米拥有知名的MIUI设计,app应用较多,未来MIOS值得期待。
缺憾在于:小米品牌消费定位一直驻留于 “屌丝机”档次,亟需提升品牌层次;再搞饥饿营销恐不受欢迎;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电视行业,小米只是典型的硬件生产商,同时小米自身未购买也未生产版权内容,影音资源完全来自CNTV,内容差异化不到位;硬件价格战并不是长久之计,且盈利点非常不明朗,一旦出现更残酷的“价格屠夫”,则小米电视前景堪忧。
乐视。优势在于娱乐产业链相对完整,除了合作牌照方CNTV的影音内容外,自有的影音资源和app丰富。
缺憾在于宣传中CP2C之类的模式概念太复杂(与其解释概念,还不如放给围观群众研究),不如小米简单易懂,在营销方面反而自缚手脚,另外在互联网内容普遍免费的情况下,学习Netflix去培养用户的付费意愿难度较大,这是最大考验。
TCL-爱奇艺。与小米类似,爱奇艺优势在于低价出击,内容方面除了牌照商银河互联的影音资源外,尚加入爱奇艺和PPS的版权资源,并且永久免费。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目前爱奇艺内容生产能力尚偏弱,大部分版权内容还需要自掏腰包购买再免费播放,盈利模式不清晰。同时,TCL-爱奇艺电视虽然提供了iQIYI inside打包服务,但并不将其作为卖点,仍不脱硬件厂商思维。
创维-阿里。优势在于集成内容最多,硬件做工也较优秀,且阿里巴巴终于借助阿里云OS实现了购物app植入,进一步实现“淘宝无处不在”的渗透。
缺憾在于,创维-阿里电视仍未摆脱硬件思维,且企图利用低价硬件战的与小米乐视近身肉搏来赢得市场,成本与战果都难以预料。而阿里企图培养用户的电视购物习惯,却忽视了网购的隐私性——你能想象和长辈或晚辈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购买内衣或者充气娃娃的场景吗?
此外,从已发布的几款产品看,未来互联网电视在UI设计和改良方面仍大有可为。目前饱受诟病、亟需改善的细节如:①简化操作:如菜单层级须更优化;②交互体验改善:如改善wifi密码的虚拟键盘输入体验;③app数量与质量改善:如与开发者合作,在应用商店上架足够数量和较好质量的app,来弥补硬件雷同造成的同质化,同时建立技术壁垒。
但曾被传统电视厂商和观察家们嘲骂不已的互联网电视,已经独狼成群。这会如何影响现有的电视产业?以下是虎嗅整理的一些趋势:
电视厂商玩家增多
科技带动工业革命。尽管“互联网电视”被传统厂商认为是概念炒作,但目前乐视、小米等四家产品已掀起国内互联网电视的第一波浪潮。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传言中的优酷土豆电视、风行电视以及更多其它视频网站或许都将不宣而战,再加上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传统电视厂商的防御,未来一到两年内,互联网电视产业将迅速成为一片红海。
硬件价格战被内容体验战取代
每个新玩家都会在硬件上做文章,但硬件的进步速度并不足以支撑新入场的玩家无下限的低价策略。因此,要么厂商们在价格底线徘徊,利用内容和广告榨取微薄利润;要么干脆学习智能手机销售模式——“交年费,送电视”,实现硬件免费,内容收费。总之,价格战术必将很快过去,仅拼硬件的企业也必将被淘汰。
多数拥有版权内容的互联网视频商将模仿Amazon+App Store模式,硬件零利润,视听内容/app付费终将成为主流盈利模式。由于牌照商有限,视听内容差异化将是未来互联网电视面临的大难题,对app开发者的争夺战将很快打响。长期来看,遥控器式的人机交互将转向体感交互。
当然,尽管更低价的策略会很快淘汰,但互联网电视定价仍将维持低位,同时,当价格突破消费者心理底线时,电视将不再成为“大件家电”,也将像今天的手机一样大幅提高普及率和更换频率。
传统电视厂商:灭亡或自宫
互联网电视以“互联网基因”和“前卫”、“低价”为卖点进行炒作,令传统电视制造商猝不及防。在互联网电视的猛攻下,未来的传统电视制造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和互联网企业合作,迅速转型投入竞争;要么选择不合作,在自我感觉不良好的市场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市场逐渐萎缩。
但萎缩不意味着彻底消失:短期内,互联网机顶盒还要继续售卖,这令传统电视厂商仍有喘息时间。无论如何,他们曾经的生产和盈利模式将一去不返。
牌照商:卖牌照饮鸩止渴
在目前互联网电视牌照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竞争,将使国内仅有的7家牌照商获益,当然内容利用率高,保护费也多,不代表没有压力——牌照商也需要警惕重蹈电信运营商“管道化”覆辙,防止自己硬件业务(机顶盒)被互联网所挤占,沦为内容管控分发平台而无所作为。
电视台:后悔支持制播分离了吧?
受到互联网电视及机顶盒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影响,像CSM那种以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收视率调查方法将遭加速淘汰,传统卫视企图通过污染用户样本来影响收视率的效果将微乎其微。在业内还普遍以收视率作为广告投放标准的情况下,真实的数据恐令一些卫视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多屏互动功能、互联网视听、游戏内容的加入,将提高人们的开机率。但互联网电视未必是传统电视台收视的福音,开机率的提高并不能大幅度改善收视:一方面消费者可能只是为了亲子教学和玩互联网游戏而打开电视,另一方面消费者更多愿意观看优质视频,而对其来源并不加以甄别。而自制剧逐渐崛起,也将分流一部分观众。——当年支持制播分离的电视台们,后悔了吧?
互联网企业以“荆轲刺秦王的豪迈”之势进军电视领域,将深刻改变家庭互联网终端市场。在可见的将来,不愿变革的传统电视制造商将“先笑而后号啕”,对于传统卫视而言,真正的“艰难时世”也将很快到来。
一类是完全独立于传统电视制造商之外的互联网玩家:高冷的乐视是自己组建产业链,惯于令用户尖叫的小米则移植了手机的制造推广经验。二者的区别在于:乐视能生产内容,是互联网内容商向内容+硬件商的过渡,而小米不生产内容,是互联网硬件商的模式从左手交到右手。
另一类是与传统电视制造商合作的互联网玩家:爱奇艺联合了TCL,阿里联合了创维。二者的相同之处是行动迅速。乐视、小米从灵感到产品发布需要一年多,而爱奇艺、阿里联合传统硬件商从眉来眼去到喜当爹则只有短短的不到三个月时间。不同之处在于,爱奇艺和TCL平等合作,而创维与阿里的合作则以硬件商气息犹在了。
以下,我们刨除令人眼花缭乱的硬件参数,以操作系统、内容等因素为主要指标,审视各家优劣势和整个产业未来趋势。
各家的优劣势
小米。优势在于洗脑式公关与宣传积累了大量的狂热粉丝,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造就了杀手级的低价,同时小米拥有知名的MIUI设计,app应用较多,未来MIOS值得期待。
缺憾在于:小米品牌消费定位一直驻留于 “屌丝机”档次,亟需提升品牌层次;再搞饥饿营销恐不受欢迎;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电视行业,小米只是典型的硬件生产商,同时小米自身未购买也未生产版权内容,影音资源完全来自CNTV,内容差异化不到位;硬件价格战并不是长久之计,且盈利点非常不明朗,一旦出现更残酷的“价格屠夫”,则小米电视前景堪忧。
乐视。优势在于娱乐产业链相对完整,除了合作牌照方CNTV的影音内容外,自有的影音资源和app丰富。
缺憾在于宣传中CP2C之类的模式概念太复杂(与其解释概念,还不如放给围观群众研究),不如小米简单易懂,在营销方面反而自缚手脚,另外在互联网内容普遍免费的情况下,学习Netflix去培养用户的付费意愿难度较大,这是最大考验。
TCL-爱奇艺。与小米类似,爱奇艺优势在于低价出击,内容方面除了牌照商银河互联的影音资源外,尚加入爱奇艺和PPS的版权资源,并且永久免费。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目前爱奇艺内容生产能力尚偏弱,大部分版权内容还需要自掏腰包购买再免费播放,盈利模式不清晰。同时,TCL-爱奇艺电视虽然提供了iQIYI inside打包服务,但并不将其作为卖点,仍不脱硬件厂商思维。
创维-阿里。优势在于集成内容最多,硬件做工也较优秀,且阿里巴巴终于借助阿里云OS实现了购物app植入,进一步实现“淘宝无处不在”的渗透。
缺憾在于,创维-阿里电视仍未摆脱硬件思维,且企图利用低价硬件战的与小米乐视近身肉搏来赢得市场,成本与战果都难以预料。而阿里企图培养用户的电视购物习惯,却忽视了网购的隐私性——你能想象和长辈或晚辈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购买内衣或者充气娃娃的场景吗?
此外,从已发布的几款产品看,未来互联网电视在UI设计和改良方面仍大有可为。目前饱受诟病、亟需改善的细节如:①简化操作:如菜单层级须更优化;②交互体验改善:如改善wifi密码的虚拟键盘输入体验;③app数量与质量改善:如与开发者合作,在应用商店上架足够数量和较好质量的app,来弥补硬件雷同造成的同质化,同时建立技术壁垒。
但曾被传统电视厂商和观察家们嘲骂不已的互联网电视,已经独狼成群。这会如何影响现有的电视产业?以下是虎嗅整理的一些趋势:
电视厂商玩家增多
科技带动工业革命。尽管“互联网电视”被传统厂商认为是概念炒作,但目前乐视、小米等四家产品已掀起国内互联网电视的第一波浪潮。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传言中的优酷土豆电视、风行电视以及更多其它视频网站或许都将不宣而战,再加上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传统电视厂商的防御,未来一到两年内,互联网电视产业将迅速成为一片红海。
硬件价格战被内容体验战取代
每个新玩家都会在硬件上做文章,但硬件的进步速度并不足以支撑新入场的玩家无下限的低价策略。因此,要么厂商们在价格底线徘徊,利用内容和广告榨取微薄利润;要么干脆学习智能手机销售模式——“交年费,送电视”,实现硬件免费,内容收费。总之,价格战术必将很快过去,仅拼硬件的企业也必将被淘汰。
多数拥有版权内容的互联网视频商将模仿Amazon+App Store模式,硬件零利润,视听内容/app付费终将成为主流盈利模式。由于牌照商有限,视听内容差异化将是未来互联网电视面临的大难题,对app开发者的争夺战将很快打响。长期来看,遥控器式的人机交互将转向体感交互。
当然,尽管更低价的策略会很快淘汰,但互联网电视定价仍将维持低位,同时,当价格突破消费者心理底线时,电视将不再成为“大件家电”,也将像今天的手机一样大幅提高普及率和更换频率。
传统电视厂商:灭亡或自宫
互联网电视以“互联网基因”和“前卫”、“低价”为卖点进行炒作,令传统电视制造商猝不及防。在互联网电视的猛攻下,未来的传统电视制造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和互联网企业合作,迅速转型投入竞争;要么选择不合作,在自我感觉不良好的市场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市场逐渐萎缩。
但萎缩不意味着彻底消失:短期内,互联网机顶盒还要继续售卖,这令传统电视厂商仍有喘息时间。无论如何,他们曾经的生产和盈利模式将一去不返。
牌照商:卖牌照饮鸩止渴
在目前互联网电视牌照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竞争,将使国内仅有的7家牌照商获益,当然内容利用率高,保护费也多,不代表没有压力——牌照商也需要警惕重蹈电信运营商“管道化”覆辙,防止自己硬件业务(机顶盒)被互联网所挤占,沦为内容管控分发平台而无所作为。
电视台:后悔支持制播分离了吧?
受到互联网电视及机顶盒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影响,像CSM那种以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收视率调查方法将遭加速淘汰,传统卫视企图通过污染用户样本来影响收视率的效果将微乎其微。在业内还普遍以收视率作为广告投放标准的情况下,真实的数据恐令一些卫视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多屏互动功能、互联网视听、游戏内容的加入,将提高人们的开机率。但互联网电视未必是传统电视台收视的福音,开机率的提高并不能大幅度改善收视:一方面消费者可能只是为了亲子教学和玩互联网游戏而打开电视,另一方面消费者更多愿意观看优质视频,而对其来源并不加以甄别。而自制剧逐渐崛起,也将分流一部分观众。——当年支持制播分离的电视台们,后悔了吧?
互联网企业以“荆轲刺秦王的豪迈”之势进军电视领域,将深刻改变家庭互联网终端市场。在可见的将来,不愿变革的传统电视制造商将“先笑而后号啕”,对于传统卫视而言,真正的“艰难时世”也将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