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APP不死,只是前路变窄
钛媒体 | 2013-08-15 09:06
摘要:虽然,微信的“APP终结者”论调甚嚣尘上,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定制开发APP的需求依然会旺盛,企业商业价值的核心关键点在于匹配消费者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个性化需求是难以完全标准化的。
 
做APP开发和业务拓展的团队越来越难了。除了开发团队多如牛毛之外,更要紧的是,APP这种移动互联网阶段性的产品形态正逐步迈向一个沉淀的过程。
 
app
 
根据百度官方披露的一份移动数据调查表明根据统计,在应用商店中下载量最大的前1000个APP(数量占比不足总应用的0.1%)却占据了下载总量的55%。那意味着百万APP中,能够获得用户青睐的不足千分之一,更要紧的是2012年Q3高频APP占据了用户83%的使用时长,而2013年Q1,数据增长到了85%,这种趋势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现有的APP使用时长会被排名靠前的APP吞噬,那些新开发上线的APP也将难以抢占用户的时间和眼球。
 
大约3年前,APP市场在国内刚刚兴起的,各种新奇有趣的应用吸引了众多用户大量下载,然而现在,你还能想起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是否有下载一个新的APP?另一组数据也能印证了这个现状,根据2013年Q1的数据,过去半年时间平均每个用户手机“Native APP”数量增加了5.6个,但每天人均使用的数量却减少了0.9个。
 
因此,我认为,APP这种阶段性的产品形态已经渡过了热闹纷繁的尝鲜期,现在已经犹如静止的水杯一样进入了沉淀期。那些与用户需求紧密相连并且在第一波浪潮集聚大量会员的APP将继续绽放光彩,而,原来依靠市场喧嚣而灿烂的APP将慢慢的沉入水底,水越来越清,市场越来越理性,用户也不再因为好奇而对各种新鲜的小玩意趋之若鹜。
 
作为东吴相对论的粉丝,前些时候专心聆听了梁先生与吴先生主持的一期节目“APP终结者”,引用节目中的一些观点:“每位用户常用的APP一般不会超过七个”以及“随着微信有可能发展成为公众平台,传统APP将会进一步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我们不难想象,未来APP的发展很有可能会被新的产品商业模式影响甚至彻底颠覆。
 
面对目前我们所见的趋势以及行内外人们的评论观点,作为APP产业生态链里的最基层工作者,我们确实需要做一些反思。虽然依然对未来充满自信,但,作为APP产业链里的一份子,我多少为此而感觉到忧虑与少许的迷惘。
 
如果真如媒体和行业人士说的一般,APP产业发展趋势不明甚至正在慢慢走向衰亡,那我们应该做何打算?
 
事实上,除去小型游戏之外,众多定制开发的APP实际目的性都非常强,也就是说,企业开发一款APP应用通常都是基于明确的现实需求来推动的。例如会员管理、无线进销存管理、预定挂号管理等。我相信,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是难以完全标准化的,同时,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大多成为了企业本身实现商业价值的核心关键点。因此,我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定制开发APP的需求依然会旺盛。
 
同时,听完东吴相对论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传统企业万千个性化需求,开放平台应该如何去满足企业的需求?我的想法是,微信也许更应该向运营商的角色去转变,提供最核心的三项服务,然后通过开放接口将这些应用统一到微信平台中来。而我所认为的三项核心基础服务分别是:第三方支付服务;客户及会员管理服务;包含了视频、图片、语音、文字的信息服务。
 
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当年的阿里巴巴成就了供求信息发布的开放平台、淘宝及天猫成就了买卖的开放平台,基于目前移动互联网生态链,在现有的APP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如何通过开放接口让众多企业应用APP能够将功能与价值实现,嫁接到微信平台上来才是微信的更大的价值所在。
 
因为,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天猫,对传统企业的业务渗透还有很大的局限。所以,我做这个大胆的猜想,虽然从技术实现,商业模式还存在诸多的问号。是彻底颠覆APP产业还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百万APP资源,个人觉得后者能产生的价值更大。
 
若非如此,未来的手机屏幕会是什么模样?难道就真的只有七个图标留下?那留下来的又将会是哪七个?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深广电王斌:数字科技引领媒体融合
 01月02日
深广电王斌:数字科技引领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