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微信等“对手”的“过顶传球”

2013-02-20 09:03:20来源:中国网 热度:
虽然三大运营商至今没有公布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的各项官方数据,但业界的普遍看法是,在微信用户量已超过3亿以及微信在除夕前夜高调宣布群发短信功能的背景下,蛇年春节很可能成为已流行了10年的短信拜年的一个“分水岭”。更有论者断言,三大运营商今年的拜年短信发送量“如果能与2012年春节持平已算万幸”。
 
果真如此吗?
 
拜年短信已显疲态
 
先看一组来自中国移动几家省级公司发布的数据——
 
北京移动:今年除夕短信业务量为8.31亿条,较2012年增长4.27%。
 
广东移动:除夕全天短信量比去年增加4.02%,再创新高;其中,20时高达2.01亿条,比去年小时峰值增长7.22%。
 
江苏移动:除夕和大年初一短信发送量为16.96亿条,其中除夕当天约为12亿条,较上年增长1亿条,相当于同比增长8%。
 
天津移动:除夕短信业务量共计2.803亿条,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8.64%。
 
从这组数据看,除夕拜年短信增长量中,同比最低4.02%,最高8.64%,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但平均6%左右的同比增幅,较2010年前平均约15%的增长速度仍有较大落差,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下,“野蛮增长”了差不多10年的运营商短信业务已是疲态尽显。这一点,同样有数据可以证明——短信拜年的流行始于2002年,当年春节短信发送量达9亿条。而2004年,中国移动用户从除夕到大年初七共发送短信78亿条;2006年春节期间短信量为95亿条;2009年超过150亿条。
 
虽然从2010年之后,三大运营商几乎“不约而同”地不再公布春节短信发送量,但业内人士表示,拜年短信通常会占据运营商全年短信收入相当比例的“权重”。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移动的短信收入为419.35亿元,2008年为503.84亿元,2009年为535.57亿元。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这一年中国移动的短信业务首次出现下滑,当年短信收入526.15亿元;2011年中国移动短信和彩信业务收入为464.62亿,比2010年下降11.7%。来自工信部的数据同样显示,2012年全国短信发送量达到8973亿条,同比仅增长2.1%,远低于2010年7.1%和2011年6.2%的增幅。短信增速远低于用户增速,表明人均短信发送量正大幅下降。
 
微信崛起赚足眼球
 
春节期间,知名科技博客网站“虎嗅”发布一篇《10年了,是该对短信拜年SayGoodbye!》的文章,作者在列举短信拜年的种种疲态后发问:是该对短信拜年说再见的时候了。如果说,再过3年,我们甚至会彻底抛弃传统短信。你同意吗?
 
这篇文章引起网友热烈跟帖。网名“barristerlan”的作者写道,同意,春节前跟几个朋友猜测,一致认为今年微信拜年会对短信造成巨大的威胁,果不其然。春节前,微信新版本火速发布群发功能,这可真是一剑封喉啊。据我初步统计,今年除夕当天我收到拜年短信370余条,收到拜年微信460余条,其中重复的有将近200条。我的朋友大部分都在20-40岁之间,且以互联网行业的居多,所以使用微信的极多,故在数据上有如此的表现。微信拜年已成为年轻一代的趋势,而且很多人像我一样,用了微信拜年后不再重复发短信,而继续使用短信拜年的主要是因为尚未使用微信,一旦使用,几乎都会倒戈,尤其是家里有宽带的,微信方便又免费,而且内容可以比短信更丰富,何乐而不为呢?今年运营商的短信收入肯定大受影响,看节后运营商公布的数据吧!
 
腾讯旗下上线刚满两年的微信,注册用户已超3亿人,若以用户数算,已超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成为国内“第二大运营商”。微信可以发送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各种信息,甚至还能视频聊天,在用户体验上已远胜于传统的短信和彩信。以至于春节前夕,腾讯突然宣布推出“群发功能”,被业内认为是微信叫板短信的“战书”。
 
不过,在对微信的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同声音。在讨论类似话题的论坛上,有不少跟帖者指出,微信发展势头的确很猛,目前注册用户已超3亿,但内地智能手机用户不过3亿左右,其中有多少下载了微信?又有多少用它来拜年?运营商短信拜年的走弱、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微信的冲击?这一切,还需要数据来说话。
 
“过顶传球”大势所趋
 
短信虽已流露疲态却仍是主流,微信虽然还只是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却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拜年短信”Vs“微信拜年”的愉快交流,引出的是另一个不轻松的话题——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当下,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加速侵蚀传统运营商的赢利点,业内有人用篮球术语“overthe top”(OTT、过顶传球)来形容这一状态。
 
巧的是,在信息咨询行业,OTT一词,指的正是那些“利用互联网技术,向网络用户提供应用、内容服务,却无须承担基础网络建设与运营成本的企业”,相当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概念。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去年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表示,OTT企业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使得运营商原来的短信、语音甚至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
 
易观国际分析师闫小佳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大运营商的传统主营业务受到冲击难以避免。以往的移动通信市场,电信运营商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既拥有渠道、又生产产品,具备服务提供商、内容生产商的双重身份。“但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应用程序(APP)的火爆削弱了运营商内容生产商的功能。”运营商原来最赚钱的语音业务、短信业务、彩信业务无一例外遭被“过顶传球”,其管道化、空心化趋势正越来越明显。拜年短信的走弱,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OTT”已是大势所趋,但运营商并非无所作为。资深IT市场观察者管鹏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应该是开放、包容、合作,而不是搞对立、垄断、颠覆。“传统语音、短信早晚会被移动互联网产品淘汰,不是微信也会有其它产品来替代,运营商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深度合作来创造新收入模式。其实微信带来的手机上网用户的大幅增长,带来大量的流量消耗,对运营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愿被“过顶传球”的运营商,身边不乏先例。在德国,德国电信与在线音乐提供商Spotify合作,让用户可以在套餐中选择无限量音乐下载服务;在美国,Telefonica与谷歌、脸书、微软以及黑莓合作开展运营商计费业务,用户能够使用其移动积分,在这些企业的应用商店购买各类App以及其它虚拟商品。而在香港,2月1日,香港移动运营商PCCWMobile宣布与腾讯合作,推出“微信畅聊套餐”。用户只要每月支付8港元,折合人民币6元4角,就可以无限量使用微信服务,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

责任编辑:秦蒙蒙

为您推荐

“全媒体”战略:丢了孩子套不到狼

互联网新媒体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网络视听新媒体开始登入大雅之堂,携资本在影视剧版权交易中横冲直撞。视频网站们已经直接威胁到电视台的利益了,和电视台抢节目源,和电视台抢广告费。此外,互联网电视在政策局限下尚没有打开市场;手机电视也处在不知那片云下雨的黑暗摸索中;IPTV损了有线却有利于电视播出机构,并不对电视播出机构构成威胁。这种情形和大洋彼岸的美国有类似之处:广电网络和制播机构都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但是行业发展的情况却不相同,美国的情况是DVR、互联网电视OTTTV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电视运营商、制播机构造成了挑战。而国内优质电视节目的缺乏使得DVR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而监管政策对电视屏幕的强硬保护

同洲电子:将建智能OTT平台 助力三网融合快速发展

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OTT业务一直是广电部门比较敏感的话题。它跳过了基础服务,是跨越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公共服务链。从目前美国OTT业务的发展来看,Hulu、苹果等都在进入这个领域。马昕认为,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只能正视并将其解决。这种业务需要进行跨平台运营,运用OTT模式势在必行。在马昕看来,运营商希望对业务进行掌控,不希望被完全管道化,但移动运营商又希望从流量业务中盈利,如何既刺激用户流量又避免管道化是移动面临的问题。而广电则更多关注内容,这就涉及到内容的监控、管理、支付等,需要SDP平台结构快速的接入,同时进行统一管理认证,这是接纳OTT服务的要点。马昕表示,同洲电子的目标是建立可管可控的O

研究指出OTT对付费电视无大影响

虽然OTT视频服务正在对既有的有线视频和卫星或IPTV服务产生有一个竞争性挑战,但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Research并不认为OTT对付费电视订户有重大影响。该公司的“付费电视服务和订户”报告(预测和分析电信IPTV、有线视频和卫星视频服务市场)指出,2008年,有线视频占全球付费电视市场的59%,卫星视频占38%,而IPTV微不足道。InfoneticsResearch宽带访问和视频主任分析师JeffHeynen指出:“但现在有线电视运营商正在不仅面临来自IPTV和卫星运营商诱人价格和服务的挑战,而且面临所有OTT视频服务和联网电视设备的挑战,它们正在诱使消费者退订有线电视。”“

新加坡新传媒集团OTT服务即将启航

媒体浏览器解决方案提供商OreganNetworks透露,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已选择其为即将推出的机顶盒上OTT交互电视服务提供一个关键产品。Oregan媒体浏览器提供为用户界面应用提供媒体播放器和运行时间环境,允许用户经由屏幕图像覆盖与实况和点播内容互动。此新服务旨在利用新加坡非常发达的宽带网络和即将出现的下一代宽带网,为新加坡国民提供其海量的内容。除了实况电视、回看服务和视频点播,新传媒集团还计划包括独立和关联的基于浏览器的应用,如投票、社交网络和相关的内容。OreganCEOMarkPerry表示新传媒集团此新服务是标志着新加坡市场出现真正融合的重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