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三大运营商至今没有公布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的各项官方数据,但业界的普遍看法是,在微信用户量已超过3亿以及微信在除夕前夜高调宣布群发短信功能的背景下,蛇年春节很可能成为已流行了10年的短信拜年的一个“分水岭”。更有论者断言,三大运营商今年的拜年短信发送量“如果能与2012年春节持平已算万幸”。
果真如此吗?
拜年短信已显疲态
先看一组来自中国移动几家省级公司发布的数据——
北京移动:今年除夕短信业务量为8.31亿条,较2012年增长4.27%。
广东移动:除夕全天短信量比去年增加4.02%,再创新高;其中,20时高达2.01亿条,比去年小时峰值增长7.22%。
江苏移动:除夕和大年初一短信发送量为16.96亿条,其中除夕当天约为12亿条,较上年增长1亿条,相当于同比增长8%。
天津移动:除夕短信业务量共计2.803亿条,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8.64%。
从这组数据看,除夕拜年短信增长量中,同比最低4.02%,最高8.64%,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但平均6%左右的同比增幅,较2010年前平均约15%的增长速度仍有较大落差,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下,“野蛮增长”了差不多10年的运营商短信业务已是疲态尽显。这一点,同样有数据可以证明——短信拜年的流行始于2002年,当年春节短信发送量达9亿条。而2004年,中国移动用户从除夕到大年初七共发送短信78亿条;2006年春节期间短信量为95亿条;2009年超过150亿条。
虽然从2010年之后,三大运营商几乎“不约而同”地不再公布春节短信发送量,但业内人士表示,拜年短信通常会占据运营商全年短信收入相当比例的“权重”。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移动的短信收入为419.35亿元,2008年为503.84亿元,2009年为535.57亿元。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这一年中国移动的短信业务首次出现下滑,当年短信收入526.15亿元;2011年中国移动短信和彩信业务收入为464.62亿,比2010年下降11.7%。来自工信部的数据同样显示,2012年全国短信发送量达到8973亿条,同比仅增长2.1%,远低于2010年7.1%和2011年6.2%的增幅。短信增速远低于用户增速,表明人均短信发送量正大幅下降。
微信崛起赚足眼球
春节期间,知名科技博客网站“虎嗅”发布一篇《10年了,是该对短信拜年SayGoodbye!》的文章,作者在列举短信拜年的种种疲态后发问:是该对短信拜年说再见的时候了。如果说,再过3年,我们甚至会彻底抛弃传统短信。你同意吗?
这篇文章引起网友热烈跟帖。网名“barristerlan”的作者写道,同意,春节前跟几个朋友猜测,一致认为今年微信拜年会对短信造成巨大的威胁,果不其然。春节前,微信新版本火速发布群发功能,这可真是一剑封喉啊。据我初步统计,今年除夕当天我收到拜年短信370余条,收到拜年微信460余条,其中重复的有将近200条。我的朋友大部分都在20-40岁之间,且以互联网行业的居多,所以使用微信的极多,故在数据上有如此的表现。微信拜年已成为年轻一代的趋势,而且很多人像我一样,用了微信拜年后不再重复发短信,而继续使用短信拜年的主要是因为尚未使用微信,一旦使用,几乎都会倒戈,尤其是家里有宽带的,微信方便又免费,而且内容可以比短信更丰富,何乐而不为呢?今年运营商的短信收入肯定大受影响,看节后运营商公布的数据吧!
腾讯旗下上线刚满两年的微信,注册用户已超3亿人,若以用户数算,已超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成为国内“第二大运营商”。微信可以发送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各种信息,甚至还能视频聊天,在用户体验上已远胜于传统的短信和彩信。以至于春节前夕,腾讯突然宣布推出“群发功能”,被业内认为是微信叫板短信的“战书”。
不过,在对微信的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同声音。在讨论类似话题的论坛上,有不少跟帖者指出,微信发展势头的确很猛,目前注册用户已超3亿,但内地智能手机用户不过3亿左右,其中有多少下载了微信?又有多少用它来拜年?运营商短信拜年的走弱、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微信的冲击?这一切,还需要数据来说话。
“过顶传球”大势所趋
短信虽已流露疲态却仍是主流,微信虽然还只是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却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拜年短信”Vs“微信拜年”的愉快交流,引出的是另一个不轻松的话题——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当下,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加速侵蚀传统运营商的赢利点,业内有人用篮球术语“overthe top”(OTT、过顶传球)来形容这一状态。
巧的是,在信息咨询行业,OTT一词,指的正是那些“利用互联网技术,向网络用户提供应用、内容服务,却无须承担基础网络建设与运营成本的企业”,相当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概念。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去年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表示,OTT企业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使得运营商原来的短信、语音甚至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
易观国际分析师闫小佳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大运营商的传统主营业务受到冲击难以避免。以往的移动通信市场,电信运营商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既拥有渠道、又生产产品,具备服务提供商、内容生产商的双重身份。“但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应用程序(APP)的火爆削弱了运营商内容生产商的功能。”运营商原来最赚钱的语音业务、短信业务、彩信业务无一例外遭被“过顶传球”,其管道化、空心化趋势正越来越明显。拜年短信的走弱,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OTT”已是大势所趋,但运营商并非无所作为。资深IT市场观察者管鹏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应该是开放、包容、合作,而不是搞对立、垄断、颠覆。“传统语音、短信早晚会被移动互联网产品淘汰,不是微信也会有其它产品来替代,运营商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深度合作来创造新收入模式。其实微信带来的手机上网用户的大幅增长,带来大量的流量消耗,对运营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愿被“过顶传球”的运营商,身边不乏先例。在德国,德国电信与在线音乐提供商Spotify合作,让用户可以在套餐中选择无限量音乐下载服务;在美国,Telefonica与谷歌、脸书、微软以及黑莓合作开展运营商计费业务,用户能够使用其移动积分,在这些企业的应用商店购买各类App以及其它虚拟商品。而在香港,2月1日,香港移动运营商PCCWMobile宣布与腾讯合作,推出“微信畅聊套餐”。用户只要每月支付8港元,折合人民币6元4角,就可以无限量使用微信服务,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
责任编辑:秦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