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ARM Inside能否全面崛起
2013-01-22 09:13:43来源:天极网 热度:
在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如今的芯片之战已经不是Intel和AMD在真假双核上的激辩,用户也不再关心传统处理器主频的提升。当各大数码论坛讨论的焦点已经从超频变为刷机时,芯片之战也有了全新的定义——基于ARM架构的移动处理器开始成为市场上的宠儿。
在刚刚结束的消费电子展上(CES2013),三星发布了八核芯Exynos 5 OCTA、NVIDIA展示了Tegra4、AMD也开始备战SoC市场、高通则成为了CES大展上的主角儿。在众多科技厂商的推动下,ARM在过去的一 年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被用户熟知并关注。在CES展会上,ARM展示了其强大的产品并分享了进一步的新品规划。
ARM成为了CES展会上的主角
CES2013现场图:ARM阵营集体亮相
整个展会超过95%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终端采用基于ARM架构的芯片方案,此外,在相机、智能电视领域,ARM架构芯片的比重也都在七 成以上。例如本届CES上亮相的Goolge TV 3.0便是采用Marvell的一款ARM架构产品,并且成为了独家供货商。当年Google TV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Google便放弃了英特尔芯片,Marvell借机中标,足见ARM在功耗和成本方面的优势。当然,ARM在智能电视领域和英 特尔X86的竞争只能算是未来战场,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领域才是双方冲突的主战场。目前看ARM拥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
谁抄了谁的后路?
在ARM年度新品发布会上,其首席商务官Mike Inglis表示:“在移动市场我们的占有率是99.8%,英特尔是0.2%。如果看笔记本+平板电脑,我们是35%,大家可以看,到底是谁吃谁的市场 快”。凭借开放的商业模式,ARM凝聚了一批像NVIDIA、高通等这样出色的芯片制造商,对英特尔形成了包围的局面,例如在2012年高通的市值首次超 过了英特尔,被业界普遍看好。如今,ARM在移动互联终端属于防守者的角色,毕竟英特尔的SoC之路走的极其坚定,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那么ARM的进攻 方向又在哪里?
数据中心也要ARM Inside?
ARMv8,这是ARM历史上第一个64位的系列,该系列目前包含两款产品,第一款Cortex-A57,它能为旗舰智能手机提供强大的性 能,A57过去的开发过程中代号是Atlas(希腊擎天神阿特拉斯);另一款是Cortex-A53,它是ARM有史以来开发的功耗效率最高的应用处理 器,它也是能够很好地担任big.LITTLE的一些应用,A53在开发过程中的代号是Apollo(希腊太阳神阿波罗)。
对于A53而言,除了是智能手机的好选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级的应用也能够被A53的低功耗特点所吸引,未来许多的数据中心可能会重新思考 他们选择企业型运用的处理器。请注意,这绝不是停留在PPT中的美好愿景,很多尝试已经展开。例如百度已经建立了全球首个ARM架构服务器在数据中心的规 模应用;AMD宣布除了现有的x86处理器之外,已经开始设计ARM技术的64位处理器,面向云和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博通也刚刚拿到了ARMv8架构授 权,相信目标依旧是在企业级市场,英特尔有可能再次面临被包围的窘境。
big.LITTLE开路,提升工艺在后
对于2013,ARM称其为变革之年。在CES上ARM向媒体公布了一些数字。第一,将在移动计算市场中占据50%的份额;第二,2013年将 有10亿部智能手机采用ARM芯;第三、发布面向大众智能手机市场的28nm SoC,此外对于所有平台而言2013将会是一个四核之年;第四、2013会看到20nm ARM芯片的设备,2014年将会开始16/14nm FinFET产品。
2013,ARM将为IT行业带来的惊喜——变革之年
当然,未来的看点一定是工艺提升之后的功耗表现,相信台积电也会全力支持ARM的产品规划。不过对于目前的消费级市场,big.LITTLE则 是很多用户关注的焦点。英特尔曾经表示当ARM的芯片性能提上后,功耗控制一样是个难题。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开始采用像Cortex A15、A7那样以一大一小方式进行组合。例如打电话时对性能的要求并不高,所以普通的Cortex-A7就可以满足,当看视频或者玩一些大游戏,这个时 候对性能的要求比较高,A15就就开始运转。相信未来A53和A57会以更多的形态组合,从而达到性能和功耗之间的平衡。
总之,2013年对于ARM来说确实是变革之年,例如在Win RT平台上如何继续优化、怎样应对英特尔多条SoC产品线的反扑、如何在企业级市场获得更大的份额,这些都会让2013年变得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吴敏
为您推荐
【记者评论】各说各话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僵死?》(见2011年4月4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周刊)报道刊登并经转载后,在业内引发了一些争论,核心在于三网融合究竟是否夭折和接下来怎么办。梳理各方意见,可以看出各自都对三网融合的未来有不同的理解:以市场推进为基调的悲观者,认为三网融合改革的核心在于改革与开放,而不应该是互相设置并抬高业务门槛,三网融合夭折已成必然;乐观派认为部门利益分歧是暂时的,属于正常进展。有人认为广电市场化程度远不如电信,三网融合的成败关键在于广电内部的整合,现有的阻力来自电信的逆势扩张;也有人则认为广电的强势和意识形态化才是融合的最大阻力。争论之前,首先需要厘清三网融合的含义。统称为通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的
美股评论:安卓为何成为众矢之的导读:不久前,谷歌因安卓系统Linux内核运算法则涉嫌侵犯专利而在德州被罚款500万美元。与此同时,针对谷歌和安卓的类似攻击还有不少。MarketWatch专栏作家德沃拉克(JohnC.Dvorak)综合已知消息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事件的影响,可能的受益者,以及可能的幕后运作者。以下即德沃拉克的评论文章全文:看上去,安卓操作系统的兴起已经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众多不同的专利持有者纷纷想方设法要颠覆这软件和谷歌这家公司,就是最好的证据。不必说,这种矛盾和冲突,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苹果和微软。谷歌(GOOG)安卓的最新损失刚刚发生在德克萨斯,他们在那里被课以500万美元的罚金,原因是其Linux内核使
评论:三网难融难合一句“三网融合面临夭折风险”的话语,令更多人向试点将满周年的三网融合投去审视和关注的目光。这句让业内外炸开了锅的评论,或许说得有些过头,但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对于三网融合现状的焦急和不满意。自始至终,三网融合一直是“慢”字当头,哪怕是在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快刀斩断利益扯皮的乱麻后,三网仍是“难融难合”。一个美好的愿景,走得如此磕磕绊绊。需要承认,一年来,三网融合取得了进展;遗憾的是,其中并没出现被广泛认可的实质性进展。电信和广电两大派系的距离没有缩短,两者继续深陷于“既想分享对方的好处,又不想失去自己利益”的心态中。并且,驱动三网融合车轮的力量,不仅来自广电和电信,地方政府、民间资本等的加入,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