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看,小米盒子具备一款时下最流行智能机顶盒产品(OTT盒子)的所有特征:它需要接驳电视机,并且有互联网物理链接的前提下才能正常使用。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它播放本地存储的视频文件,将手机/PAD上的视频照片输出到电视机屏幕上,下载运行各种APP,最关键的一点是可以通过它实现VOD视频点播服务,直接或者通过APP客户端间接的观看来自互联网上的视频内容。
“小米盒子+平板电视”的组合,相当于让普通的电视机摇身一变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智能电视”。用户无需淘汰掉现有的电视机,就能享受到于购买最新智能电视相当的服务。而比起购买一台全新的智能电视成千甚至上万元的开销,智能机顶盒的售价基本上不过数百元到1、2千元之间,代价要小的多的多。
而据国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仅中国家庭彩电的存量巨大到了5.35亿台,其中带有HDMI接口的平板电视占比31%,非智能电视存量市场规模约有2亿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非智能电视存量市场。
正是由于这个巨大潜在市场的存在,不仅仅小米,众多企业其实早就盯上了“智能机顶盒(OTT盒子)”这块巨大的蛋糕。除了小米盒子,很多企业都推出了各自的智能机顶盒产品,有些产品甚至上市销售了快1年左右的时间。为什么这些产品没有被叫停,刚刚发布仅1周左右的小米会被迅速叫停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用于规范这个市场的无形政策“红线”。 跨不过的政策底线
这道政策红线就是广电总局早年间颁发的《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这条被业内人士称为“181号”的文件对接入电视机的设备划定了明确的门槛:机顶盒厂商只能通过连接广电总局批准的7家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机构提供受到监督的视频内容播放服务。此外任何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都不能与设立在公共互联网上的网站进行直接链接,也不能将公共互联网上的内容直接提供给终端用户。
用通俗的话说,这条政策规定了不管是什么设备,只要是将互联网视频内容输出到电视机屏幕上,就要接受广电总局的监管,以保证内容的可控。为此,这些设备必须使用广电总局认可的,有牌照的节目播控平台。
目前拥有广电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牌照的平台共有7家,分别是:CNTV、百视通、南方传媒、华数、中国国际广电电台的CIBN、湖南广电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CNBN(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无论是电视机整机厂商,还是机顶盒厂商要想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接入的VOD视频服务,都必须通过这7个平台。
此外,广电总局还规定了电视机、机顶盒这类客户端设备的要求:这些客户端必须拥有广电总局颁发的统一15位编号,该编号包含了运营机构、生产厂家、批次、型号、数量等信息。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和与其相对应的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必须是完全绑定的关系,两者必须在硬件、软件层面保持一致。
因此,这条规则也为生产、制造这类设备制造了硬性门槛。那个15位的客户端编码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
虽然小米没有正式公布“小米盒子”停止视频服务的原因,但业内人士对此大都心知肚明:小米盒子已经踩上了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产品的监管“红线”,被叫停只是时间的问题。虽然有人通过拆机在小米盒子内部发现了15位编码的存在,但是小米盒子并没有通过上述7家集成平台为用户提供视频节目,加上小米高调的市场营销方式,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了风口浪尖之上,尽管小米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自己只是一款“手机配件”,因此短时间内依然遭遇了广电无情的封杀。
通过对广电181文件的解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苹果没有在国内销售旗下的“APPLE TV”。这道无法逾越的“红线”,是所有试图涉足这个市场企业必须直面的核心问题,不能也不可能通过一些小手段蒙混过关。
OTT盒子的现状
由于智能机顶盒(OTT盒子)具备“互联网视频”+“高清播放机”+“APP下载、运行”等特征,很多拥有相关产品开发经验的企业都纷纷涌入了这个行业。而这些原本毫无关系的厂商推出的产品,也都拥有了各自行业最鲜明的特征。
第一类是传统高清播放机厂商。其实从产品硬件角度看,高清播放机和智能机顶盒高度相似。例如老牌高清播放器品牌天敏就进入了这个领域,推出的“电视大师5”通过和CNTV的合作获得了合法牌照,并且内容对用户永久免费,是传统AV影音企业的一种经典思路。
另一类是传统的电视机厂商,虽然他们也生产、销售智能电视整机,但是对于这个巨大的存量市场也不会视而不见。例如海信在12月初刚刚宣布推出了一款售价599元的智能机顶盒。这些彩电厂商和7大牌照方的关系普遍较好,视频内容方面大都免费,但是也会有一些收费APP提供给用户。
还有一类是互联网企业,例如乐视推出的“乐视TV云视频超清机”。小米其实也属于互联网企业,也应该归到这一类。乐视的思路是部分内容免费部分精品内容收费,用户可以通过购买“点卡”的形式实现包月、包年服务。
最后就是牌照方自主推出的产品,例如7大牌照方之一的百视通就推出了“小红盒”,用户购买产品的时候附送了一定时间的免费服务,后续继续使用则需要续费。
由于这些厂商各自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在产品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传统高清机厂商对本地高清播放、音视频解码能力比较擅长,就会在产品上突出音画质表现;而互联网企业例如乐视,除了拥有CNTV的内容,本身也是互联网视频的大供应商,可以为它的用户提供一些更加个性化、不一样的视频点播服务。而传统彩电企业推出的智能机顶盒可能在销售渠道方面更具优势,拥有更好的渗透率和更广泛的覆盖面。 未来展望
在政策对智能机顶盒的管控下,一个现实的问题不得不提,那就是内容的同质化。
虽然广电总局颁发了7张集成平台牌照,但是目前看来,CNTV、百视通、华数是各个整机厂、机顶盒厂商最优先使用的平台,因为这三家平台在内容数量、质量上具有相对突出的优势。
而那些拥有自主视频资源的企业,例如乐视,在其与CNTV的合作协议中就严格规定,CNTV拥有全部节目内容的终审权、发布权和控制权。对于不符合国家、上级主管部门以及中央电视台宣传政策的内容,CNTV有权拒绝发布或下线。乐视仅可在节目内容方面提出建议,非经CNTV许可不得自行提供节目内容。这种严格的政策自然也削弱了乐视这类企业在内容差异化领域的优势。
这就意味着,机顶盒厂商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将沦落为单纯靠卖硬件挣钱的命运。这显然是很多涉足这个行业的厂商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困扰这个行业的最大问题是尚未找到一种真正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在广电系统相对独立而传统的游戏规则下,这些其他行业的后来者要想熟悉游戏规则并且找到盈利点,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为您推荐
首先我必须声明,直接比较这两场活动以判断Android和MeeGo两大作业平台日后发展态势,其实不甚公平。因为这两方目前的软体堆叠(Stack)在他们各自的产品生命周期中仍处于不同发展层级。若从衡量两者成熟度的关键指标来看,包括整体产业生态系(Ecosystem)的支援程度(牵涉到矽晶片供应商、系统制造商、应用软体开发社群等层面)以及软体品质与其复杂度,Android和MeeGo这两者的技术发展步调,确实还分处于不同阶段。但是话说回来,谁又真正在乎公平与否?市场上普遍存在一项认知,那就是Android和MeeGo是两个相互竞争的技术平台,两方阵营都正在攻城掠地、扩张版图,同时卷入这场如火如荼市
昨日(7月12日)本报刊登《“限娱令”将出,各大卫视还有啥好看的?》一稿之后,引发了一轮网络热议。截至记者发稿,该文吸引了13000人次的网友参与到了这一讨论当中。其中,除了极少数力挺广电总局之外,网络留言大多对该限令表示出很大的抵触情绪,直指广电总局“只许央视放火不许卫视点灯”、“用权力来左右观众选择”;也有大量业内人士参与其中,他们一部分对电视行业的前景表示了悲观,另一部分则选择以爆料的形式来解读各卫视的应对情况。【开骂派】“广电总局针对的是上星卫视,并不包括央视和不上星的地方台,因央视三套是专门的综艺频道,所以播出娱乐节目是正常的。不就是只准官放火,不准民点灯!”网友的这条评论代表了大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民营资本应抓住机会,地方政府部门需理清思绪,转变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规划提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