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事业,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我省全国政协委员中,最年轻的是布朗族委员王章平,别看他才36岁,当全国政协委员却已整整10年。说上述这番话时,王章平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忧虑来自于他多年的基层实践和思考。
26岁时,王章平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那时他还是一名中学教师。在全国政协委员这个政治大舞台上,他逐步了解了国家的政治构架,并将社情民意传达到国家的最高决策层。几年中,他最满意的是他参与呼吁的“关注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大农村公路网建设”等提案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得到解决。2003年,王章平调任云县涌宝镇副镇长,分管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使他开始了连续3年的关注和呼吁。
王章平上任涌宝镇副镇长不久,“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始实施,按照每座接收站覆盖30余户农户的规模,涌宝镇接到了上级安排的建40座中级卫星电视接收站的任务,建成后,每个中级站可收看25个台的节目,既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又可保障节目选台统一管理。然而,电视要接通每家每户,农民需交纳一笔安装费,每月还需交纳收视费,群众不愿意接受了,很多人家偷偷地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器“小锅盖”,给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镇里建40座中级卫星接收站的任务,最终只完成了4座。
“这是我在镇里唯一未完成的工作任务。”王章平难过地说,“设身处地为农民想想,他们有的连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10元钱都拿不出来,看电视要掏几百元钱确实很难。”问题该怎么解决?前年、去年、今年,王章平连续提出《请求国家加大对广播电视村村通投入的力度》的提案,大声疾呼: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关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大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事业,应首先考虑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建议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免除贫困少数民族群众的有线电视收视费等,由财政给予承担,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遍边疆村村寨寨。
为您推荐
5月28日至30日,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村村通”工程验收组对我州已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行了全面验收。5月28日,省局“村村通”工程验收组抵达迪庆。在迪庆州广播电视局、香格里拉县广播电视局和经济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先后对开发区新仁、里仁村、虎跳峡镇宝山村、小中甸镇尼史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行了验收。验收组每到一处都进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和前端机房,仔细查看设备的到位和安装情况,详细询问了用户的收听收看情况,并对整个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详细了解。29日上午,州广播电视局在香格里拉县召开了汇报会,在验收组观看了州、县“村村通”工程建设专题片后,州广播电视局、香格里拉县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
5月28日至30日,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村村通”工程验收组对我州已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行了全面验收。5月28日,省局“村村通”工程验收组抵达迪庆。在迪庆州广播电视局、香格里拉县广播电视局和经济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先后对开发区新仁、里仁村、虎跳峡镇宝山村、小中甸镇尼史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行了验收。验收组每到一处都进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和前端机房,仔细查看设备的到位和安装情况,详细询问了用户的收听收看情况,并对整个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详细了解。29日上午,州广播电视局在香格里拉县召开了汇报会,在验收组观看了州、县“村村通”工程建设专题片后,州广播电视局、香格里拉县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
去年9月启动的红河州村村通工程于今年全部完工,如今红河州最偏僻的小山村也能看上电视节目了。地处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牛街镇是国家级贫困镇,该镇他腊村是一个彝族村寨,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为了让山区群众看得到电视,听得到广播,根据省下达给红河州的任务,实施村村通工程。红河村村通工程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地面卫星接收站1532座,广播、电视实现了自动化播控和播出管理,30多万人受益。全州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9%和95.6%。在彝族农民的家中,记者看到,由于卫星天线接收的是卫星传输的数字信号,经光缆传送至接收机解码,再直接输给电视机,所以图像质量好,清晰度高,
去年9月启动的红河州村村通工程于今年全部完工,如今红河州最偏僻的小山村也能看上电视节目了。地处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牛街镇是国家级贫困镇,该镇他腊村是一个彝族村寨,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为了让山区群众看得到电视,听得到广播,根据省下达给红河州的任务,实施村村通工程。红河村村通工程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地面卫星接收站1532座,广播、电视实现了自动化播控和播出管理,30多万人受益。全州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9%和95.6%。在彝族农民的家中,记者看到,由于卫星天线接收的是卫星传输的数字信号,经光缆传送至接收机解码,再直接输给电视机,所以图像质量好,清晰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