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重要论坛之一,中外电影合作论坛昨天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国家广电总局相关领导、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导演卡梅隆等中外著名电影人齐聚一堂,热烈探讨中外合拍片面临的新机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中外合拍片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可以借此“用中国的内容,进行国际化的表达,让中国故事为世界所接受!”
内容:传统文化是宝库
“中国电影现在迎来了一个黄金机遇期!”童刚表示,国家积极推进电影产业发展,社会各界对电影的热情高涨,中国电影票房在持续增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他同时认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文化宝库取之不尽,如果开发成电影,可以受到全球观众的欢迎。童刚提出,中外合拍片需要实现双赢,对中国电影来说,就是让中国的故事借助合拍,让世界观众了解。
韩三平也认为,中外合拍片的核心,应当是中国的内容和价值观,通过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吸引外国团队来参与,提升中国电影的质量。“中国是一个电影大国,不仅有广阔的市场,还要有强大的实力,要有高品质的国产片。”
商机:双方都有好回报
对于中外合拍片,福克斯娱乐公司总裁詹姆斯·吉亚诺普洛斯积极响应。“中国有很多电影人才,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美电影合作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他直率地说,虽然拍电影有风险,讲好故事也不容易,但促进合拍片,可以让投资双方都有较好的回报。吉亚诺普洛斯许诺,福克斯未来肯定会和中国本土公司有更多的合作。
“美国电影协会非常乐意跟中国合作!”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地区总裁迈克·艾理善的观点颇为独到,他表示,目前中国电影的收入90%来自票房,但美国电影的票房只占到电影总收入的30%,说明中国电影在票房之外的其他相关收入都流失了。开展合拍片项目,双方积极开拓市场,在这方面应有极大空间。
相对于美国电影人,波兰著名导演斯科利莫夫斯基对合拍片又有一番心得。“一般来说,合拍片都是大制作。而我拍的艺术电影是小制作,观众可能会喜欢,但并不会卖座,所以更需要资金的支持。”他介绍,此次自己带到北京展映的作品《必要的杀戮》,就是一部四国电影人共同完成的合拍片,合拍片让他找到了拍片的资金和合作伙伴。
破局:彼此学会互相尊重
虽然中外合拍片有着美妙的前景,但中外双方电影人也提及了眼下需要解决的一些难题。
合拍片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双方进行磨合。“不管做什么电影,都会遇到文化的问题,比如一个合拍片,需要听取当地的意见。”福克斯国际制作公司总裁三福·帕尼奇认为,一个好故事应当能够跨越国界,不成为理解的障碍。他同时坦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做事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目标,双方能相互尊重,这是他在寻找合作伙伴时最看重的。
著名导演卡梅隆则以由他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为例,来阐述自己的经验。他说,这部电影其实是在不同国家拍摄的,使用了国际团队,其中的美国元素并不多,但吸引了全球观众。“我注意到,电影中为爱情而牺牲的情节,全世界观众都被感动,这让我非常吃惊。”他说,中外合拍片讲述的故事,也应在情感上能打动自己,同时打动全世界的观众。
电影生财:先有创意,再学“跨界”
本报讯(记者李洋)“以电影为单一产品,是很难生存的。”当中国民营电影公司的代表、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说出这番话时,台下的中外电影人频频点头。国际著名电影企业高峰论坛昨天举行,会上,在谈到电影的商机时,中外电影界高层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时髦的理念:跨界。
“如今的好莱坞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发出这个疑问的是迪士尼漫威公司总裁西蒙·菲利普斯。作为一家漫画公司,漫威曾与好莱坞合作推出《复仇者联盟》、《钢铁侠》等众多经典电影,这家公司发现,即便在好莱坞,“一部电影只靠一两个公司是很难收回成本的。商业上的成功必须是多家公司合作,每个公司其实就是一种媒介和平台。”菲利普斯说,他认为如今的电影要赚钱,必须要依靠“浸入式”、“跨媒体”、“跨平台”三种模式。
菲利普斯解释,现代的观众需要更多愉悦的电影体验,于是电影要进入社交网络,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这便是“浸入式”模式;电影也可以变为电视,甚至再变回电影,这便是“跨媒体”;至于把电影创意制作成手机游戏、或授权制造时尚服装等产品,便是“跨平台”模式。按照这个观点,今后电影公司的主要生意将不再仅仅是电影,更多的则是在做创意授权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不少国内外电影企业已经从中尝到了些许甜头。王中军透露,华谊兄弟去年出品的电影,仅在授权方面的净收入已占总收入的15%,表现不俗。而曾制作出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的松竹株式会社,如今也是横跨电影、电视、视频、影院等多个业务的综合公司。就连自称是“小公司”的法国菲德利德电影公司,其总裁马克·米索尼埃也说,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影片收入最大化,跨媒体跨平台无疑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
“当然,想要做好电影授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公司需要做大量的品牌宣传、推广工作,但所有这些的前提是,你的影片要让人能记得住!”虽然身为“商人”,但菲利普斯强调,创意是一切的源头,没有好的创意,再怎么跨界也没有用。
精彩发言
“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好莱坞的程度,它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其制作非常精细,它在制作时便已经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财力来支撑。”
德国康斯坦丁电影公司总裁马丁·莫兹科维茨
“从一开始就要知道你的电影是给谁拍的。分析这个观众群有多少人,这个群体的喜好,对这个群体宣传能有多少营销成本等等。要用合适的成本,为合适的观众制造合适的影片。这是福克斯的三大原则之一。”
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娱乐公司董事长兼CEO詹姆斯·吉亚诺普洛斯
“不能只关注中国市场能让我们卖多少片子,我们在这儿能占有多少银幕,我们和中国的对话应该是双向的。中国文化底蕴丰厚,素材丰富,我们应该多想想如何加以利用。”
五大电影人现场挑好片
本报讯(记者韩亚栋)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洽商”板块昨天启动。分为项目创投、项目路演、市场展示交易、签约仪式四部分,近两百家海内外电影机构齐聚国家会议中心三楼大厅,展示自己的产品,与同行展开洽谈和交易。
项目创投活动别具创意。昨天上午,一场特殊的终评会在国家会议中心301会议室举行。接受评审的是20部入围电影创投项目的预拍影片,其制作者一一上台讲述影片的故事创意和进展情况,香港电影导演文隽,中国内地电影导演黄建新、李少红,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张强,以及著名影评人周黎明组成评委,现场对其进行评选。
据介绍,在此次评选中获得最高分的6部优秀影片,将会作为获奖项目得到电影节组委会的奖励。获奖作品一经拍摄完成,还会在影片片头或片尾字幕中添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标志。“我们希望在具有市场潜力的电影项目与国际电影界有实力的电影投资发行机构之间,建立融资和推广的平台。”活动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
老电影、京剧统统都能3D化
大导卡梅隆吆喝3D梦
谁是本届电影节上的大忙人?那一定非国际知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莫属。自电影节开幕以来,这位重量级嘉宾频频出现在各大活动现场,更是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由于活动场地有限,一些有卡梅隆出席的媒体采访活动,主办方不得不限制参与人数,以至于如果有记者能够见到他本人,都会笑言自己“人品爆发”。不过,就是这位大忙人,无论走到哪里,嘴边一定挂着两个字:3D!
篮球运动员跳起投篮,跳水运动员跃入水中,舞台上的演员半空吊钢丝,音乐会上歌手激情高歌,跑道上赛车手急速飙车......在3D巨幕上,这些场景仿佛就在观众眼前发生,触手可及。昨天,卡梅隆和摄影师文斯·佩斯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巨幕上放映了他俩带来的两段3D视频,栩栩如生的效果让观众为之赞叹,就连坐在观众席里的著名导演徐克,也忍不住为之鼓掌。
卡梅隆和文斯·佩斯拥有一家CPG公司,专门研究3D技术及其运用,其技术水准堪称国际最高水平。此次来京参加电影节,卡梅隆最希望实现的目标,是把这些3D技术带到中国来。他表示,自己不会把这些独家的3D技术当成秘方,恰恰相反,他会把这些技术拿来与大家分享;通过开展合作项目,他觉得可以帮助中国电影界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不久前,卡梅隆把他拍摄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转化成3D版,并且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心力来干这件事情?卡梅隆吐露了他的心思:“我们大家喜欢的经典电影要是变成3D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拍3D《泰坦尼克号》就是这样的一次尝试。”他还透露说,自己打算把至少5部经典电影做成3D版。
在卡梅隆看来,3D技术甚至不是电影的专利。他兴致勃勃地描述自己的想法:“3D技术可以运用得非常广泛,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采用,比如京剧演出很适合。”卡梅隆还透露,头天晚上他刚刚跟张艺谋见了面,后者对3D技术很感兴趣。“他的摄影团队本身很优秀,我也想和他在3D技术上合作,为他未来的作品增加价值!”作为他的搭档,文斯·佩斯更是迫切希望和中国电影人合作,他提高腔调说,“中国有很多伟大的文化故事,为什么不用3D拍摄出来呢?”
大忙人的疯狂24小时
前天下午4时,卡梅隆团队新闻媒体见面会。这是这位知名导演在本届电影节上的首秀。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北京秘密活动了一段时间。据他本人透露,这天上午,他刚刚与中国导演姜文会面,双方交换了对中国电影的看法。这场媒体见面会持续了1个小时,随后,卡梅隆又接受了小范围的媒体专访。
当晚6时,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卡梅隆偕妻子出席红毯仪式。随后,他又在当晚的开幕式晚会上致辞。这场晚会结束之后,卡梅隆并未休息,而是和中国导演张艺谋见面,双方讨论的主题是3D技术。
昨天上午9时,中外电影合作论坛。这一天,卡梅隆几乎全天都在中国电影博物馆活动。和前一天的黑色西装配淡蓝色领带的装束不同,昨天的他换上了一件黑色休闲外套,显得极为随意。
昨天下午2时,中国电影博物馆。卡梅隆饶有兴致地出席了一个简短的手模留念活动。随后,他又向出席活动的媒体介绍了自己的3D电影理念。这番讲话仅仅进行了5分钟左右,随后他便在人群的簇拥下匆匆离去。
为您推荐
“电影本身的产生和发展就与科技密不可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李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百年前电影的艺术的产生便是科技作用的结果,科技对电影本身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收音机到电视机,从胶片到数字。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将来或许会变成数字电影的天下”,李剑平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对电影产业的作用和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科技促进电影产业的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拍摄方法看,从摄影到录像,再到高清数字;从播放上看,从数字到环幕再到立体,尤其是现在的立体电影让人们参与感更强。科技不断提高人类的娱乐和观赏,而人们对视觉的要求也不断催进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