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被称为是“3D电视元年”。随着3D热潮铺天盖地席卷市场,大多数消费者却是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与众厂商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形成鲜明对比。如今,整个行业的流行趋势已演变成“虎口夺食”:视频网站要去当“导演”,抢影视公司的行当;电商自己出马建物流,想抢快递业的饭碗。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定位纷纷“乱了套”。“抢上游”是一种冲动,产业链不完善,就自己掏腰包出来做,表面看没什么问题,其实,中间暗藏着风险不可预测,彩电行业就是如此。
按照这种“抢上游”冲动,现在3D电视厂商的老板,就必须去做电影制片人,而事实上,这基本是“天方夜谭”。原本,3D产业链也应该像其他行业一样井井有条:做终端的好好做终端,做内容的好好做内容。正如种水果的好好种水果,卖果汁的好好卖果汁。
然而,现在却是乱象频出:终端的跑路速度比内容实在快太多了。在大势所趋下,3D内容“上游”发展滞后、冷冷清清,而3D电视也因“锅中无米”渐渐沦为单纯的高清电视。
当然,这并未阻挡电视厂商的“高歌猛进”。据北京中怡康时代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3D电视累计渗透率达14.4%;据元春市场周度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1月国内的渗透率突破了30%。
北京灵基咨询负责人表示,3D电视未上市前就已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眼球,这在彩电行业历史上并不多见,上市之后3D电视在平板电视中零售量渗透率就开始迅速走高。
硬件厂商 炒“3D”噱头
现在3D电视的观看渠道并不多,主要包括影院、卖场以及家庭。影院“供货”不持续,且成本较高;卖场3D电视仅仅能作为选购标准;家庭则主要受限于年初开播的3D频道。总的来说,消费者能观看到的3D内容很少。
据灵基咨询调查显示,仅有65%的消费者在影院或者卖场、家中等地方看过3D内容,95%消费者表示,由于受制高清机顶盒、数字化整转、3D电视等方面制约,家中目前无法收看3D电视频道。
尽管如此,3D终端的魅力依然不小。数据显示,在近期准备购买电视的消费者中,有超过85%的消费者明确表示希望电视中配备3D功能,3D电视的市场消费需求依然巨大。
需求源自消费者追求潮流,却对3D技术缺乏清晰认知。据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两大3D技术并没有清晰的认知,高达82%的消费者不知道主动快门式3D与偏振式3D的区别。在选购产品时,消费者对3D技术特征不是特别敏感,相反,在品牌、价格、娱乐功能上,则表现得更为慎重。
电视厂商正在制造一种“噱头”,对于他们来讲,3D内容的匮乏早已在预料之中。灵基咨询副总经理胡洪森表示,终端企业都是在推这个噱头,3D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概念来引领。彩电这个市场,利润率本来就不是很高,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平台上,他们只有不停地推出新的概念、技术,才能维持生存。
内容开发 输在起跑线上
“新概念”的传播速度远远超出想象,以至于上游的3D内容提供商没有跟上步伐,这中间有着必然的原因:3D内容的制作门槛很高,成本昂贵,技术也尚未普及。胡洪森表示:“3D内容的拍摄设备价格很高,人才的供应量也很少,所以一般的企业、电视台都不愿意做。”
从现状上看,3D行业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是内容跑慢了一年。2012年1月1日,国内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上线运行,业内人士纷纷寄予厚望, 3D内容的贫乏状态或将迎来转机。但是,3个月过去,整个产业链条依然局限重重。
首先是限制条件较多。3D频道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首先必须配备高清电视机顶盒,对3D电视信号解码;然后拥有3D电视以及显示设备;最后还要加上佩戴主动、偏光式3D眼镜,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内容源也有局限。工作人员表示:“现在3D频道尚处于试验阶段,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办。节目都是他们送来的,3D频道仅仅是作为央视以及其他电视台的一个试水,内容以后会陆续增加。”
因此,3D频道在内容处理上,只得采取“轮番轰炸”,且播放时间很短。据了解,3D电视频道具体采取的措施是每晚首播4.5小时,每天重播两次,共计播出13.5小时,主要内容以风光、纪录片以及综艺节目为主。
市场状况 运营模式困境
胡洪森表示,“目前,运营商找不到一个很好的产业模式,这严重地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他认为,3D内容的制作很复杂,不是摄像机想拍就拍的,最关键的原因是成本太高,找不到承担者。“比如3D电视该不该收费?观众愿不愿意消费?”
考虑到这种风险,一般的3D内容提供商不敢轻易冒进:一是盈利模式未解决,二是老百姓能不能看到都难以保证。这也是为何“内容匮乏,终端先行”的重要原因,“厂商的想法是先把终端推上去再说。”胡洪森如是说。
终端尚未普及,内容提供商难以看到商机。胡洪森认为,没人去看、没人为成本买单,内容提供商自然不会愿意做。在“3D概念”未火之前,这些硬件生产商也有过这类焦虑:如果缺少观众,是否增加3D功能就没有区别,只是徒增成本。当然,这个阶段早已成为过去式。
于是,3D内容提供商也在纷纷考虑“走捷径”。目前3D内容的素材分为四种:摄像机素材、计算生成素材、2D转3D、电影。事实上,3D试验频道中还有许多2D内容,也有一些大片,如蓝光光盘等,还有部分内容就是直接2D转3D。胡洪森表示:“总体来讲,真正的3D内容比[FS:Page]较少,并且,未来直播的节目会越来越多,比如说伦敦奥运会。”
对此,3D试验频道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如果没有新闻发布人发言,或者公开的信息,这些内容问谁都不会说。但他透露,伦敦奥运会可能会有3D直播,“也只是可能,具体我也说不准。”他表示,上面已经下发文件,其中内容有这一条,“这主要是为了测试3D信号是否可行。”
“上游”瓶颈 高成本制约
另一方面,3D内容的开发又有着“一刀切”的倾向。据灵基咨询调查显示,消费者主要青睐于电影大片,对综艺片、纪录片,不是特别感兴趣。有业内人士指出,用3D效果观看电影大片很合适,但是对于肥皂剧、新闻以及广告呢?也统统采用3D的内容制作标准吗?
而3D频道的现状恰恰是以综艺片、纪录片为主,这是整个3D产业的瓶颈。但胡洪森表示,这种情况可以理解,“这些内容相对较低,而大片成本非常高。但从需求来看,还是希望看到一些大片。”消费者的需求很明确,据灵基数据调查显示,86%的消费者认为3D内容缺乏以及获取渠道少、成本高;有52%的消费者希望看到3D影视剧,17%的消费者希望看到3D体育赛事。
奇怪的是,在内容匮乏的情况下,消费者乐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据灵基调查数据显示,对于购买3D电视的原因,63%的消费者表示想“直接一步到位,不想短期内再去更换电视”,32%的人表示“电视台开播3D频道,希望尽快体验”。由此可见,3D概念、终端的传播已经将市场充分打开。
发展趋势 走下价格神坛
3D电视从天价走下神坛花了约一年时间,3D内容的高成本现状又会维持多久?这是两个问题。3D电视价格受制于供求关系,等到消费者手中的量变多了,价格自然会有所回落。
如今,电视厂商的发展势头迅猛。在短短一年时间内,3D电视在产品的丰富程度,以及供应数量上,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3D试验频道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的3D电视已经很便宜了,等技术成熟点,未来会更便宜。”
但3D内容不同,它面临的是一个产业链问题。胡洪森表示,内容成本短时间内还无法降下来。“很多拍摄设备还是很贵的,而且没有好的盈利模式来为成本买单,所以短期内还是会维持一种比较高的水平。”
这不是一个企业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创造一个氛围,大家都来做,把市场做大后,这个平均成本就下去了。”他认为,终端商、视频提供商都必须重视成本问题,然后政府在中间提供资金,“3D试验频道的开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坦言,政府的引导、人才的培养、用户的黏性、运营商的补贴可能成为3D产业的核心问题。
没有持续的内容,3D电视最终会表现得后劲不足。高成本、高技术、缺乏运营模式......这些得不到解决,内容提供商便会“军心动摇”。纵然,终端厂商能趁着“3D噱头”漫步在下游云端,如若上游乏力,3D电视自然成为一种摆设。可能是“3D电视”这个名字太具诱惑力,假设把其全称改为“具备3D播放功能的电视”,这样或许能让消费者更加清楚地明晰国内3D产业的现状。
为您推荐
欧洲直播卫星电视运营商BskyB公司的sky+HD服务市场近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持续快速成长,订户大幅增加.据2009年7月底该公司公布的2008/2009财年第4季(即2009年第2季)财务报告,sky+HD服务的订户本季节又创记录地增加了29.1万户,这是自2008年第4季以来BskyB公司连续第3次创下季度发展HD订户的新纪录.在2008年第4季及2009年首季,sky+HD订户分别增加了18.8万户和24.3万户.至2009年6月30日,sky+HD的订户已从2008年底77.9万户猛增到131.3万户,是一年前HD订户的两倍多,占系统DTH订户总数的比例也从一年前的6%猛升到14%左右
LG制定了明年和后年的三维(3D)电视销售目标,LG希望确立自己在这一新兴,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的主导地位。三维电视画面为双层画面,需要观众配戴特殊的眼镜才能观看到立体画面,这类电视即将成为电视厂商争夺的下一个阵地,像三星电子、LG、索尼以及松下。LG称,2010和2011年三维电视的销售目标分别为40万台和340万台。LG明年将发布全系列的三维电视,目前,LG提供有47英寸的三维电视,不过由于价格昂贵,消费群体主要是商业用户。部分分析师对三维电视的前景表示怀疑,其主要理由是这种电视机仍然缺乏节目支持,此外,价格也比普通电视高出50%。KiwoomSecurities证券公司分析师J.M.Hong
SkyLife于28日表示:“我社在世界上首次推出能够体验3D效果的Sky3D频道,将播出动漫、教育、体育、电影、纪录片、大型演唱会等多种节目。”此前,SkyLife曾于15日同LG电子签署了3D广电和电视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将联合提供3D广电节目,将力量集中在3D电视业务方面的发展。SkyLife还通过与海外3D制作商3Reality、Face、ElectricSky进行合作,以提高技术水平。另外,SkyLife同韩国3D制造商“蒙古树”和灵山大学也将联合推进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