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台县结合自身实际整合资源统筹发展,构建起了适合县情的“四位一体”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并通过实施一些列的转型,促进广播影视重点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确保广播影视安全播出,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较好解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台县属典型川中丘陵地貌,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935个村,总人口148万人,是全国文明县城、四川省百万人口大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县广播电影电视局是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与县广播电视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局下设1个广播电视台和22个镇乡广电站,现有371人。
近年来,三台县广电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确保导向正确、确保安全播出、确保公共服务”为核心,突出“无线覆盖为基础,有线传输为主体,同质均等为核心,数字化为主线,全业态为目标”的思路,一举打破了农村广电发展瓶颈,破解了文化体制改革难题,形成了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百姓需求相符、与现代科技相融、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广播、电影、电视、信息网络“四位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广播“村村响”、 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看”、网络“处处用”。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五一”前夕,四川省广电局组织全省各市州和59个强县试点县的广电局长在三台召开现场会,在全省广电系统推广“三台模式”。
1、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努力搭建“四位一体”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物理平台
三台县结合自身实际、不等不靠、积极探索,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努力建设无线发射与有线传输相结合的广播影视无缝传输体系,实现了全域全网、双重覆盖,构建起了适合县情的“四位一体”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大力提升广播传播力和应急力,建成无线有线双重覆盖的广播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提升无线广播服务体系。三台县大旗山无线发射台是四川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骨干台,2007年进行了维修改造,恢复中断多年的广播节目;2009年完成灾后重建。目前,共发射六套广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播出频点100.1MHz;绵阳广播电台覆盖全市的三套广播节目,播出频点分别为91.2、96.7、103.3MHz;三台自办节目,播出频点为93.1MHz;本地应急广播系统,播出频点为104.8MHz),节目信号覆盖三台全境。四台发射机均采用“1+1”备份,确保了安全播出。二是全面恢复建设有线广播服务体系。2007-2010年,县委、县政府将农村有线广播先后纳入“十大惠民工程”与“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195万元,四年共恢复建设有线广播922个行政村,维修改造13个村。有线广播村通率100%,使用率100%。县到镇、镇到村采用光纤共缆双向传输,村到社、社到户按“有线通,双入户”的要求,采用军用被履馈线音频功率传输与有线电视信号同步入户,建成广播馈送线6524公里,高音喇叭17492只。县城建立起“数字无线调频广播+SCA(加密)智能控制”的有线广播应急体系。县建立总播控平台,镇、办事处、村建三级播控分前端,实现了“智能控制,三级联播”。县应急指挥中心可通过无线与有线广播体系同时进行信息发布与指挥调度,这在“5.12”抗震救灾及唐家山堰塞湖疏散避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大力推进“互动式”公益放映模式和固定影院建设,建成能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需求的数字电影服务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公益性电影服务体系。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群众得实惠”的思路,制定电影事业发展管理规划,积极培养放映主体。增添8个160G硬盘,将播映库影片打印成宣传页,实行“点菜式”服务,每年完成11496场公益电影放映,全面实现农村一月放一次电影的目标。积极探索城乡公益数字电影村级固定放映点建设以及利用广电光纤远程放映农村公益电影的技术模式。另一方面,强力推进经营性影院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结合灾后重建投资6705万元,在全县建设22个镇乡电影院和1个城区电影院(其中,镇乡电影院400座14个;600座8个;城区电影院按三星级标准修建容纳400人的大厅1个,容纳150人具备3D放映功能的中厅1个,容纳50人的小厅2个),到2011年底,将形成遍布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和设施先进的数字影院服务格局。
(3)抓住灾后重建和三网融合机遇,建成全域全网双向可控的数字电视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巩固无线电视服务体系。大旗山无线发射台的中一、中七电视节目信号有效覆盖县域全境。二是强力建设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体系。在中央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之前,三台县就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十一五”期间完成了“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建成覆盖县域全境的广播电视双向光纤网络,有线网络主干光缆765公里,支干光缆2485公里,电缆干线6327公里,光接收机3131台,放大器26535台,专用地下管网338孔公里,网内传输4套广播节目和36套电视节目,为国家村村通“8+4”标准的三倍。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28.45万户,村通率100%,入网率70%。2009年以来,结合灾后重建完成全县网络双向化改造,实现了光纤到楼栋、到村组,建成了全县广播电视双向光纤骨干环网,搭建了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传输平台、监管平台。率先完成整合,建成“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宽带双向、可控可管”的新一代广电网络。2011年,全面实施以有线数字互动电视建设为核心的“三网融合”工程,将完成城区6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整体平移,在保持“4+36”套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均等基本服务的同时,建立分类供给、分层消费的数字电视服务体系。计划2012年9月完成县城数字电视整转;2013年完成农村场镇和集中居住区的整体转换;2015年完成全县有线电视用户的整体转换,实现从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单向到双向、“看电视”到“用电视”的智能化、数字化跨越。
(4)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滚动发展,加快建设由传输覆盖向全功能全业态转变的广电网络服务体系。利用广电网络共缆双向传输的网络资源,积极实施信息网络工程,全面提升县乡信息化水平,使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转变。先后建成三台县教育城域网、农发行金融网、环保监测网、公安“电子眼”天网等13个专用网,长期在网宽带个人用户5757户,集团用户10多个。2007年依托广播电视台宣传资源建成三台新闻网,月点击率达10余万次。2010年绵阳被列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三台县紧抓机遇,依托灾后重建成果,全面实施以有线数字互动电视建设为核心的“三网融合”工程。积极探索数字化大趋势下,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多功能开发运营,建设完善现代化的新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2、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努力构建“四位一体”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管理体系
三台县通过实施宣传战略精品化转型、发展战略集约化转型、管理战略精细化转型、覆盖战略数字化转型,不断健全完善广播影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广播影视重点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
(1)争取领导,主动作为,形成党政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机制。一是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先导与基础作用,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广播影视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广播影视工作行实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多次深入边远乡镇、村组调研广播影视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年均组织2—3次专题视察;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将广播影视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县广电局充分利用“声、屏、网”互动优势,深入宣传广播影视建设重大意义,主动作为,争取支持,在全县上下形成共建共享、共谋发展的强烈共识。二是2000年,三台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垂直管理体系和局、台、网业务分开、一元管理的体制,结束了以前“镇管为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和运行模式,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的高度整合与高效运作。
(2)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形成适合县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机制。坚持“统筹规划、全面覆盖,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确立了“无线覆盖为基础,有线传输为主体、同质均等为核心,数字化为主线,全业态为目标”的建设新模式。采取“先点后线,由线到片,辐射联网”的规划思路与“积累资金滚动推进,整村发展户户安装”的发展方式相结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频点设置,统一设备选型,统一组织安装,统一验收入网,科学务实、灵活高效地打好了“五步走”攻坚战:一是先发展人口密集的县城和集镇,积累资金滚动发展;二是光缆传输,实现区域联网;三是2000年实现全县光纤大联网与网络整合;四是“十一五”期间完成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五是完成全省广电网络整合,2010年建成了全县广播电视双向光纤骨干环网,为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奠定了坚实基础。
(3)政府主导,多元筹资,形成持续稳定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确立财政投入主导地位。县财政自2007年以来,每年定额补助250.78万元事业经费;累计定项投入119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恢复建设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自2008年以来,按照国家政策每年减免税收136万元,用于支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生产与载体建设。2011年,为支持数字电视整转工作,县财政每年将安排3000万贷款贴息,并从三台分公司所缴税中安排100万扶持资金。三是坚持“产业反哺事业”。2003年以来,网络公司经营的利润全额投入用于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维护与建设。四是拓展融资渠道。争取到银行贷款900万元。
(4)以农户满意度为重要指标,强化运维服务和考核,形成优质高效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一是目标考核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把网内用户率、用户正常收视率作为硬指标来考核。通过考核杠杆促使基层广电工作重心下移,员工服务精确到每户村民。二是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
全县实行分片管理和“四定”目标责任制。坚持定岗竞聘、岗位管理、合同管理。三是坚持向制度管理要效益。出台《材料成本管理实施方案》,将成本管理纳入工程申报材料领取和验收的每个环节。四是建立“巡回问诊”和“网点坐诊”相结合的特急工作流程。五是建立“网格化”精细管理。对所有用户上网登记、上门钉牌;用户数据全部录入管理系统。六是建立标准服务体系,从服务标识、员工服装、施工车辆、服务流程都进行整体的文化包装。七是建立全县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材料管理分级授权、信息资源城乡共享、网络运行实时监控。八是在县局设立村村维修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投诉热线,在镇乡设立运行维护部并配置工程车辆,在村社建维护点。构筑起以县级服务平台为中心、乡镇广电站为依托、村级维护点为前哨的规范化服务体系。做到小故障不出村、一般故障不出县。
3、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巨大作用
通过建立“四位一体”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增强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优化服务结构和布局提升质量,确保广播影视安全播出,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较好解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确保广播影视安全播出。三台县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和推动。始终坚持把安全播出、安全运行作为最大政治、最硬道理、最根本任务常抓不懈。强化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先后投入30余万元安装了防非设备与屏蔽网,构建起能够应对非法攻击、重大技术事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建立起“责权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广播影视监管体系和具有“集中监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特点的安全播出防卫体系,五年来,实现了“零事故,零中断,零插播”的安全播出目标。
(2)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喉舌”作用。内宣重质量重引导,外宣重影响重形象。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以“守土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强化巩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喉舌作用,使广播影视成为党委、政府连结群众的“连心桥”和纽带。如2010年,共编发各类稿件11671条,编辑制作各类栏目、专题、专栏、现场录播节目共425期,图片新闻178组。绵阳广播电台、绵阳电视台外宣用稿达677条,专题节目用稿19部。省电台、电视台外宣用稿169条,专题节目用稿5部;中央电视台采用专题7部。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获得省市表彰奖励,如《灯影》、《阿爸》等节目先后获得“金熊猫奖”与“中国电视金鹰奖”。
(3)贯彻落实国家“三网融合”目标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8]1号文件)明确规定“2010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县级以上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2015年,基本停止播出模拟信号电视节目。”三台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群众认可、广电实施、社会参与、整体转换”的总要求,积极实施有线互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为核心的“三网融合”工程实施,力争2014年底完成全县近3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平移,为2015年模拟信号停播后提供新的更加优质的服务内容,确保老百姓2015年以后的收听收视权益。
(4)确保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四位一体”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全县148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影视不仅成了党政部门的嘴、基层干部的腿,还成为农民了解信息、学习科技、丰富生活的平台,使他们“耳朵有听头,眼睛有看头,头脑有学头,生活有奔头”,搭上兴农致富的“直通车”。
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最大程序的保障。
为您推荐
目前我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它是公共财政的支出主体,也是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保障主体;二是播出和放映机构、传输覆盖运营部门、节目与影片制作机构,它们是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主体。报告指出,我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主体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财政支出未能经常化、制度化。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对东、中、西12个省区市的农村电影工作调研发现,省一级政府财政2001年至2005年对农村电影的年均扶持额度在160万元以下的占97%,52%在80万元以下,还有近13%的省区财政没有资金扶持。二是主体角色混同,公共服务积极性低。一方面,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机构面临巨大的创收
“广播电视是我国农民了解党的政策路线、学习知识、掌握信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而科教影片则被誉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近年来,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广电总局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如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这三大工程再次“并驾齐推”,成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力。实在的数字见证工程成效广电总局的三大工程都是在五六年前就已开始实施。回顾“十五”成就时,一连串实实在在的数字就是这三大工程的收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8年初至2005年底,基本解决全国已通电的11.7万个行政村和
9月8日,全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现场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副省长孙刚出席会议,广电总局有关司局和单位负责人、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电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代表参观考察了江西702高山台的覆盖情况,江西、黑龙江、广西广电局介绍了加强无线覆盖工作的经验做法。张海涛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江西无线覆盖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新时期新阶段,中央对广播电视覆盖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超常措施、超强力度,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让全体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广
记者9日在合肥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国家广电总局、财政部全面部署全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明确要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工作,确保到2008年6月提前完成“十一五”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这次会议是国家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区、市)广电局、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无线覆盖工作,在去年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纳入国家公共财政的重点项目,并安排资金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再投入25亿资金,力争到2008年6月提前实现“十一五”中央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