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广东省省网的技术工作与思路

2011-11-09 08:51:00来源:慧聪广电网 热度:

2011年11月8日,三网融合产业链上各企业与运营商将在深圳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三网互联互通与互动,力推三网融合。

会上,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副总监李利在会上分享"广东省省网的技术工作与思路"。

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副总监 李利

以下是演讲全文:

非常感谢慧聪网为我们全国的同行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也非常荣幸在这里能够代表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为全国的同行介绍我们广东省网的一些情况。

广东在全国网络重组是走得比较靠后的,实质性的启动是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通过联合发文,我们叫做34号文,就对整个广东省广电网络的重组做了很明确的指示。按照文件精神,我们分了三步进行,体现实事求是、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是由南方传媒集团,这是原来在广东的省网,也就是广东有线,南方传媒集团是省网的上级主管单位,和19个地市广播电视台发起的。

第二步是广州市,广州市有两个基本上是势均力敌完全交叉的两个网,所以第二步是广州的整合方案。

第三步是深圳,因为深圳的天威是上市公司。

具体的进展经过了半年新的省网公司创立,8月5号正式挂牌运营,实际上完全完成第一步工作是在11月份。在6月6号的时候有20多个股东单位是以现金的方式发起的。到11月份,法律上的程序已经完成,第一步任务基本完成。

我下面介绍的情况也是以这个范围来讨论的。

今年6月28号,新的珠江数码的挂牌仪式已经完成,现在正在做新的资产评估等工作,预计今年年底要完成。

十月份,有一个限期是动员大会,到现在为止,在广东21个地级市只有3个地级市是完成了整个网络一直到镇的,也就是佛山、中山和东莞。其余的18个地级市现期的整合都没有完成,按照目前的数据大概有85个县,这个工作也是接下来比较重要的工作之一。

机顶盒的供应商就有21家,版本就不计其数。

网络的情况,普遍不是很好,基本上我们公司的用户里面大概有250万左右是采用这种模式覆盖的。主要是早期珠三角等地区,很多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全省大概有600多万,框架优势比较少一些,有15个地区已经开展了宽带技术业务,目前公司的宽带在线业务最新的统计是22万,比例是很低的,占用户只有3%,占双向覆盖用户不到10%。全省的宽带用户大概有70万,总体情况不是很理想。以往的情况差异性也是很大,刚才我说的15个地区开展双向业务的IP网都有建设,但是城域网的型号、容量都比较低。有一些地区为了承载大客户的专项业务有建设SDH的传输网络。省干线网的情况,我们大概是在2000年附近启动的,当时是由老城网,也就是广东有限承担的,目前大概有4000公里,但是光缆是部队和电力公建的,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珠三角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粤东、粤西也是全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用户规模的差异也很大,最大的网是佛山市,最小的网不到6万户,规模差异也很大。网络基础条件的差异也很大,有的地方的网络已经100%的双向覆盖了,如广州、江门、珠海等地区,双向网的覆盖比较早,也比较完善,有些地方基本上还没有双向网。

业务发展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的整转,东莞的机顶盒的折旧都已经完成了,现在还有几个地市还没有开始整转,差异比较大。江门做得比较好的,宽带接入率已经达到了10%到20%的规模,有的地方还没启动。业务发展不平衡,整个管理的架构、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就更大。有的地方的市场化,成立企业化运作的时间,如老的广东有线已经将近十年了,很多单位现在还是在事业单位的架构下运行的。

技术标准,目前的网络也是不统一的。刚才已经讲过了,我们公司成立的时候是整转已经进行了超过50%,整个平台体系,CA机顶盒的技术规范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现在播出一个广告业务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平台要做相应的升级等工作,根本就没办法实施全省的统一业务部署,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还有城域网的技术方案也很多,有各种各样的方案。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三网融合,这两年已经谈得很多了,在广东主要是以广东电信IPTV为融合的竞争点,按照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大概他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了200万,而且他的网络推进,特别是南方网络推进的速度也很快,我是两周前到了我们下面的一个地市——茂名,茂名在广东也属于欠发达地区,在这个地区他在城市里面已经是光纤了,已经铺到了用户的家门口。这一块的投入是比较大的。而且广东也是它的重点区,特别是在农村和县,IPTV的攻势很猛,地级市反而感觉压力没有那么大。

还有是互联网视频的压力,从用户群,按照去年年底的用户数,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四个亿,宽带用户已经超过了一个亿,这些都是潜在的互联网视频的用户。包括用户内容,流量现在按照目前的统计,视频流量已经占到60%,按照思科的预计,到2013年要到90%。互联网的视频内容,包括带宽、电信的光纤要推进的。包括广电也是一样的,智能电视机的大量的出货。

种种原因,我们和电信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通道化的运营,趋势不是不明显,而是很迫切。

根据目前的这种状态下,我们公司刚刚成立的时间也比较短,在近期整个技术还是以建章立制、规范为龙头,目前包括高清互动的、网络建设的,现在已经完成了30个,并且已经发布。现在正在做规范的宣讲、推动等工作。

重点推进重点工程,一个是高清平台的建设,去年8月份,8月20号正式启动项目的建设工作以来,到现在有6个地市在上线。还有网络升级改造、数字电视整换等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的。

整体目标,主要是从全省的角度来做一些统一的规范,在现在的[FS:Page]情况下,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来完成现有系统的技术平台,怎么向一个统一的标准过渡,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关注得比较多的。

我们做网络规划的时候,也是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没有为全省的业务划一条线,只是定义了阶段,对每一个阶段又定义了基本的情况,一个是业务起步,在业务比较低的时候,他的业务状况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网络又应该怎么建?到了业务发展的时候,业务接入逐步升高,网络又应该怎么建?到第三阶段的时候,业务接入已经很高了,我们的网络又该怎么建?因为地区的差异性,不可能每个地区同时达到某一个阶段,这是不现实的。可能有些地区已经到了第三阶段了,而有些地区的业务可能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一定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第一阶段,目标还是以双向网络的覆盖为主,今年预计珠三角地区要完成8个地市,还有粤东、粤西各一个地市,对于他的用户密集区域的网络升级改造完成。明年要全网的用户密集区要完成。后年是100%网络的升级改造。这是第一阶段的接入网的目标。很多同行看来是比较保守的目标,我们的光接点我们是按照200户规划的,只要你的网络配制得当,是完全可以承载业务的。而且第一阶段的业务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条件成熟的地方,在新建和改造网络的时候,可以向更进一步推进。但是我们不是特别的强求,一定要到50户或者是一定要什么样的状况。

城域网根据目前的状况,特别是高清这种大带宽的业务,目前普遍都存在一些问题,每个地区都要建城域的IPTC网,初期我们希望数据专线也是在这个网上跑,当然如果有业务的需求,比如说银行、政府,有的客户就需要提供专项的传输通道。比如说当时在广州的建行有200多个点,他就提出要MSDP的传输通道给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建议的,因为目前来看,如果专项业务目前还没有做出比较大突破的情况下,在近几年内专项业务要有很大的突破估计是比较难的。除非是有一个特别好的契机,或者是特别好的项目要上。因为早期的广东视频监控业务基本上都已经上得差不多了,能拿到的也拿到了,拿不到的现在去拿的代价也会很大。包括其他的用户也基本上是这种状况。

关于省干网,我们计划近期会做全省OPTN的网,主要是做互联户通的业务部署的平台。还有一个全省的省干的网,会做一些互联网出口的汇集。

对于省干的光缆网,我们也在做规划,光缆是和电力、部队合作建设的,特别是在应用维护的时候也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光缆网的年限也比较长了,就像我们这次做OTM建设的时候,很多地方要加站,质量状况不是很好。我们的速度还是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各个地市有一些相互之间的通道,把他的断裂打通,用比较低的成本来做。

第二阶段主要是扩容,第二阶段的目标也不是很高,全网大概50%,覆盖到50户,现在很多地方的是500户,如果你的分配网还可以支撑的话,而你的业务规模还没有到达需要往前推的时候就没必要往前推,但是在改造、新建的时候可以适当往前推,20到50户。

第三阶段也是逐步的先前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一些FTTH的推广,我们现在也已经做了尝试,如惠州可能有FTTH的试点,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

根据刚才的业务规模做出测算,到第二阶段的时候,整个省干的业务的流量还是比较大的。包括互动的CDMA的节点,包括互联网出口的缓存,都会向业务两比较密集的地方放。

这是省干的目标,现在南环已经完成了,东、西、北环已经进入了采购阶段。我们把原有的一些小业务在原有的平台上用。在新的平台上还要建一个IP数据网,用来做一个分辨式的承载。根据互动业务发展的情况也有这个考虑,但是部分还没有面临这个问题。

这个是一个省干的数据结构。

城域网我们也做过分析,以每个分前端覆盖5万户的规模做了计算,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可能需要考虑区域性的建设,到第三阶段的时候可能需要放更多的节点、存储,或者是带宽要扩容。

现在按照目前的状况,因为只是一个起步,现在比较关注的是网络架构的设计,带宽可以根据业务的部署情况逐步的扩容。

传输网络已经讲过了,不会在专项用户很明朗的情况下是不建议建设专门的承载网。

接入网也是我们考虑最多的,因为不管是城域网也好,省干网也好,相对来说技术选择比较少一些,只是容量和架构的设计,在接入网里面,这两种方案,已经快十年了,目前还没有定论。两种方案都是主流的,CMTS+CM方案,一个是向高版本过渡的时候,他的兼容性做得更平滑一些。但是它目前来看没有FTTH的方案,因为到FTTH以后我们认为是不太可能采用现在的架构的,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可能今天下午天威的徐总工可能会介绍一个过渡方案。PON应该是符合FTTH方案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EOC,目前已经有N多种EOC,而且还有不同的EOC在推出,现在不是一想到EOC就马上想到某一种技术,现在还没有达到这种状况。

从成本上来看,CMTS他的成本比较高,但是他终端的成本比较低,估计是20%到30%的规模,这个数目是很庞大的,特别是集成到双向机顶盒里面以后,成本的优势更明显。这也是很难做出判断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这两种技术现在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而且这两种方案都能够满足近期的业务需求,而且在全国也有很多的应用案例,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这是基础。

另外是以CMTS为主,中山和东莞也是两个比较大的网络,也是走这条路,你想推翻一种方案进行另外一种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一个是浪费,第二个也会有比较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两种方案共同进行,在两种方案的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做一些框架性的约束,不要发展得太乱,为将来相统一的技术方案过渡的时候留下一些隐患。

如果说是光节点已经足够靠近用户的情况下,用以采用PON+EOC的方案。你没有改网的区域就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我们从总技术部来说是没有特别倾向性的意见。但是有一个约定,就是同一个区域不要多种技术并存,你搞一部分框架EOC,又搞一部分其他的,一个是对技术的要求太高,同时应用两种技术,本来我们的技术人员目前来讲普遍的素质都不是很高,如果同时两种技术的困难会比较大。还有是对整个设备的利用率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儿,因为两种方案都会有一些闲置的设备,或者是闲置的资源,两种方案同时[FS:Page]使用的话,闲置的可能会更多。

PON,EOC就是采用一种,目前来看,这个方案至少在产业化的程度上相对高一点,能够提供产品的厂家相对多一些。当然要密切关注新的EOC的技术方案的进展情况。因为我们认为这个方案可能随时都要调整的。

刚才谈到规范,从设计、施工、验收,到城域网、机房的建设规范都已经发布了。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技术解决的风险性,整个网络都在从模拟向数字,单向向双向的演变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选择太多了,有一点眼花缭乱,又逼着你马上做出选择,不会给你太多的思考时间。因为双向网络马上要做,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考虑得多么仔细,你都存在着选择的风险。一定要实事求是,尽快的根据业务状况把投下去的钱赚回来,要不然过几年之后可能这个技术已经没有人再用了,可能要重新做更新。

网络建设的周期也会很长,特别是机房、管道,市政管理的密度也比较强,受制约的因素会很多。要有充分的考虑,不能说网络改造今年动,一个月、两个月就完成,有时候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整个网络运营体系面临巨大的转变和考验。这是完全只能靠我们自己,而且这一块一直是我们很薄弱的环节,和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我认为这一块的差距会更大一些。而且不是说今天做就马上可以做的,电信通过了将近几十年的运营,建立了一套体系,我们不可能通过几个月或者是一两年能够完善。而且还面临着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体制的转化,垄断向市场行为的转化,对我们的考量会更高。

还有是建设运营对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为我们涉及到网络的领域太多、太复杂,而且现在的技术人员的素质还比较难以适应这种要求。

在网络升级改造的时候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个是当前的财务指标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财务指标,特别是我们现在刚刚重组以后,你的财务指标上要体现出来网络整合的效益,利润指标可能就不能太难看。这也就制约了你投入的规模,因为投入以后,业务发展一个是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说高清互动、宽带业务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业务,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这个要处理好。

业务和网络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也是在我们的行业中容易产生矛盾的焦点。业务部门说网络没有搞好业务怎么发展?做网络的说,业务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建网?可能有一个协调的问题。从业务发展的角度的初期一定要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业务发展的策略,这是一定要实事求是的,不能说前面把板弄好再拿业务捞一笔。但是网络的建设也要根据业主发展的重点来重点突破。

整体和局部的问题。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关于双向覆盖的问题,这是一个基础,首先要有一个布局,全城双向、全城互联互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分步骤、分区域的实施。我们现在还是初期,集中在珠三角,刚才我说的八个地市,这里的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技术人员的素质也相对高一些,这一块的业务起动起来也会比较快。

近期业务发展和远期网络的关系。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网络设施,这个是一定不能省钱的,机房的建设一定是要一步到位,规划到位。

高清互动平台的情况:

面临的问题比网络的问题更多,面临的选择也更多。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也是考虑了很多,也做了调研,基本上国内建了高清互动平台的地方都跑了一遍,后来还是决定在现有的标准基础上做我们自己的规范,这个也的确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我们知道这条路可能会很艰难,要消耗相当多的精力,但是没办法,目前我们只有这个选择。基本的思路是参照ISA、NGOD、ATIS的好用的直接搬过来用,对于我们需要的做细化。对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地方做扩展,主要是参照NGOD的架构做。这NGOD的架构,因为他定义的模块很多很细,而且他也是一个企业标准,他有很多模块也是根据他的需要。为了简便,我们把整个平台分成了七大部分,一个是内容管理,CDN、后台、门户、推流边演和机顶盒。根据这几个功能部件定义了九个规范。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中间件,这个也是因为他们这一块做的工作不是特别多,然后国内也没有终端中间件的行业标准,而且国内很多运营商,包括天威,他们是最早做企业的中间件标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前端和终端的完全结合,如果要做起来是相当大的工作量。

我们目前只有联合实力,作为一个运营单位我们也没必要做那么深入的工作,我们主要是联合有实力的,关键是他愿意跟随你的厂家,这个是很关键的。有的厂家很有实力,但是他不愿意跟随你。因为他对你的事情也存在着他自己的判断,你能不能成功,他能够在你这儿获得多大的利益都不确定,他在投入的时候肯定会有犹豫。目前基本上已经完成的第一个版本,最早的版本的终端中间件,已经有四家茁壮、通州、数码视讯,影立驰已经通过了我们的测试,最新的情况大概已经有五款高清的机顶盒,达到我们中间件的标准的,能够和前端完全解藕的机顶盒已经通过了测试。

互动也做了很多标准。

由于时间的关系,IDC只是一个思路,现在还没有实施部署,为什么要建呢?我们有一个数据,我们的直属公司,目前他的内网的流量只有35%,出口45%,还有一部分是25%是互联互通,我们和天威,和广州一些同行之间已经互联互通了。内网的35%也不复杂,只是做了缓存,在网站的内容上加了一些视频的东西,所以说达到了35%。从这个数据来判断,做一个自己的IDC,然后和兄弟单位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话,对于节约宽带互联网的成本还是很有意义的。

分成两大类,省级和市级,这是布点的情况。将来IDC会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内容集成平台。包括互联网的,互动视频的,托管的,BOSS的,很多东西可能会放在这个里面。

现在我们做的是出口的统一规划,和周边同行的互联。这里互联有几个,一个是刚才说的内网资源的共享,还有一个业务的相互落地,我们湖南和广西很多专线的需求,我们感觉这个市场是很大的。

还可以引进一些外省的优质资源,因为省内的资源经常会受到一些打压,用省外的可能相对会好一点,然后做一些优化。就是现有我们的单位里面,在早期有些地方和电信运营商或者是出口的代理商,他们之间有出口的资源,质量是非常好的,做[FS:Page]整合。

我们在南海12月26号建立了智慧家居的研究院,主要是用一些新的技术,目前有物联网的展示厅,各位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在佛山的南海。

最后欢迎全国的专家同行到我们公司来传经送宝。因为公司成立的时间比较短,面临的问题也很多,特别希望借鉴同行的经验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方珍

为您推荐

华视传媒:像做地产一样开发数字电视项目

作为中国户外数字移动电视最大广告运营商的华视传媒于2007年1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不仅创造了从零开始的最快上市纪录,而且在全球股市羸弱之际,成为2007-2008年表现最好的中国概念股之一。创造了三年从5000万到100亿的奇迹。华视传媒的成功,动力来自哪里?从企业领头人李利民的性格中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速度和高度的追求,源自体育精神李利民先生从小爱好体育运动,并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大学时,他就读的是一所体育学院,他喜欢那种在竞技场上奔跑的感觉,在他看来,那种体力的抗衡、意志的较量和智慧的角斗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价值。因为,赛场上只有一块金牌。体育精神磨练了李利民,他从中悟出了人生

李利民:新媒体垄断 地上地下通吃的运营商

导读:有能力每天影响中国4亿主流消费人群后,另辟蹊径的华视传媒如何看待“垄断”质疑?话匣未开,华视传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就拿出一部随身携带的“山寨版”手机,抽出天线,向《英才》记者展示一组视频。李利民说,“你不用再去看其他数据了,这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监播广告的投放”,这位拥有4亿受众的华视传媒的创立者,此时像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广告总监。其实,发迹于房地

华视传媒李利民:三方共赢承办新媒体广告平台

和讯科技消息7月12日,日前华视传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接受了和讯科技专访,针对承办中国(深圳)新媒体广告产业平台及广告创意聚集园、大幅调低二季度预期及三季度业绩展望等进行了解读。三方共赢承办新媒体广告产业平台作为中字头媒体唯一一家入选承办,李利民信心满满。他表示,华视传媒此次承办的中国(深圳)新媒体广告产业平台及广告创意聚集园是一个窗口,将利用区位优势向全世界进行新媒体招商,并最终实现三方共赢。这三方分别为:政府机关、华视传媒和入园企业。政府方面,预计至2015年,入园企业将达5000家,园区年营业额将超200亿元,税收收入将超10亿元;华视传媒方面,将在3-5年甚至50年的时期内得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