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马克思在1844年就定义了所有商业集团的本能——无休止的竞争攫取利润,现在又有一场战争即将打响,这次的战场在客厅。
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战略直指广电OTT运营与彩电终端业
据传,谷歌在去年为YouTube加载了1亿美元的原创内容后,近期它又将斥资5亿美元为YouTube内容升级。这一番动作,将会进一步加强谷歌在内容方面的储备,为未来挑战传统电视业积蓄弹药,做好了为彩电终端做OTT业务的准备;微软则声称它将在今年圣诞节期间推出XBOX电视,准备部署OTT终端;苹果也开始为它售价99美元的Apple TV集中采购55英寸液晶面板,将其令人惊叹的设计理念席卷到更大的屏幕,把IPhone,IPad,IPod的成功的运营经验也复制到OTT行业来。
去年,谷歌推出了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Google TV智能电视,但该产品过于超前的理念和比平均市场高出一倍的定价、加上还遭到美国三大电视台的联合封杀,让Google TV的市场反应并不理想。今年,收购了摩托罗拉以及部分软件厂商之后,第二代Google TV的计划又浮出水面,又是一个为OTT内容服务的OTT终端。
斥资5亿为YouTube内容升级,获得了足够使用的内容;收购摩托罗拉(机顶盒的主要生产厂家),联合电视厂商索尼和硬件厂商罗技,打造优良的终端设备,谷歌打定主意要撸起袖子和传统的电视产业角力,广电行业从宽带网络角度不仅面临电信,还要面临直播星,地面数字电视的竞争,从内容角度还要面临OTT网站运营商的竞争,电视拥抱互联网后,中国彩电终端行业会面临更大的问题,创维、TCL、海尔传统彩电强企又要直面来自GOOGLE ,APPLE,MICROSOFT等OTT运营商的挑战。
因为,谷歌、微软、苹果相继开始整合电视产业,从内容到终端;从服务到体验,它们希望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视讯革命,也将战火从办公室、咖啡馆、书房引向了客厅,也许AppleTV, GoogleTV,Microsoft TV的OTT终端会成为市场主流,成为IPhone那样的强势终端。
IT巨头来势汹汹,通过企业联合快速获得了强大的硬件能力,经过多年培育的网络服务也整装待发,传统广电产业的硬件、传输优势已不足为虑。
更为致命的是,通过与内容提供商提供的OTT业务联合,互联网公司背靠海量的、精简的音视频与信息交互内容,已经不忌惮传统电视台的内容优势,OTT业务,最先威胁的是电视台,然后是广电网络行业,最终是彩电终端业,这无疑捅在了广电行业整个产业链的腰眼上。
三网融合,机会在痛苦对峙中流失
相比国外的风风火火,中国国内“中国特色”不减,耗费了国家大力气的三网融合,到头来磨磨唧唧,形成了广电、电信痛苦对峙的局面。
广电的优势在于高清电视,然而由于CA封闭技术,机顶盒产业发展步伐缓慢,逐渐造成了内容质量不理想,产品竞争力差,盈利能力低下的恶性循环,痛失发展良机。
一方面是广电抱残守缺,另一方面是电信看着眼前的萝卜——看得见吃不着,急得坐立不安。随着固话业务的逐渐萎缩,电信如果不在宽带接入上提升业绩,将很难扭转业绩颓势。通过互联网宽带的升级,三大运营商使尽浑身解数让带宽的逐步扩展,就是为了让IPTV条件逐渐成熟,当带宽达到4M就可以开展标清IPTV,而到了20M就可以开展高清IPTV。至此,IPTV已成为三大运营商囊中之物,于是它们争先恐后的进入电视市场,大快朵颐,却触动了广电的奶酪。
2010年初“广西IPTV被叫停”这一事件就是电信和广电博弈的缩影,一边是有着巨大业绩压力的电信运营商;一边是稳步推进高清电视但饱受机顶盒短板困扰的广电,于是双方就此事展开了台面上的对峙,由此可见双方利益冲突激烈到何种程度。
在另一头,彩电战场,代表着互联网的智能电视和代表着广电的地面数字电视同样争执不下,随着谷歌、微软、苹果等巨头的强势介入,它们的OTT终端又将逐渐变成一个未来的搅局者。互联网在移动领域已经被认可的新模式“硬件+服务+内容”将会带入到电视界,这一经过验证的盈利模式让饱受价格战折磨的中国彩电行业趋之若鹜。在海尔、创维、长虹等中国企业摩拳擦掌,想要紧跟这阵暖风,准备为智能电视全力以赴时,又遭到了广电顽强狙击。广电总局的一纸禁令:互联网电视产品必须持有版权许可证方可上岗,让投入了巨资搭建的播放平台和大量视频网站遭到了封杀,这让中国彩电企业高层哭笑不得。
2011年6月16日,随着《地面数字电视终端接收标准》的正式出台,终于让喧闹的中国数字技术标准之争停息下来。《2011年地面数字电视消费认知度及需求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近两年内,消费者对地面数字电视以及高清数字电视的消费者预期购买率将达71%,市场前景看好,这也为地面数字电视的普及打下殷实基础。对于广电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比起外资成熟的技术储备,中国企业想要让新标准转化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显然还需要不少的时间。
“作茧自缚”的机顶盒
数字电视推广之初,出于对国产CA企业的保护,总局下令各地软件厂家招标必须同密一家国产CA,这才将后进的国产数字电视产业扶持起来,同时也避免了国内运营被国外CA厂家控制的风险。
公允的说,当[FS:Page]时的数字电视产业基本上具备了IT的特质,走上一条“终端+应用”的良好模式。然而当时的国内CA厂家依仗着政策倾斜,并没有立即摸索长期可持续的盈利形式,而是急切的跑马圈地,都在想方设法的控制运营商——这个方法就是封闭式技术。通过封闭式的集成和应用,配合不断更新的加密技术,CA厂商利用密码锁死了运营商的机顶盒,也锁死了互联网的精神。至此,它们开始了和破译黑客漫长的战斗,更和本来“八字相合”的IPTV划清了界限,也预兆了在很长时间以后,广大彩电生产商的背叛。
另一个让人懊恼的麻烦是机顶盒技术标准几经周折才堪堪出台。中国的数字电视技术标准长期依赖于欧洲的DVB标准,这既让中国机顶盒芯片厂商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也对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十分不利。然而早期进入市场的封闭技术标准五花八门,随着广大运营商孜孜不倦的推广,造成了大量的既成事实,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更进一步加剧了统一技术标准的难度。
性价比较低,技术标准驳杂,应用更新缓慢,内容质量下降,是如今的国产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主要问题。
穷则思变
众多事实表明,中国的“三网融合”进程用“步履维艰”来形容毫不为过,国际数字电视发展日新月异,长此以往,国内数字电视产业难免落到个仰人鼻息的下场。广电系统掌握了内容集成播控平台,电信系统则掌握了国际互联网出口及相应的权利(号码分配权),双方各有所长,如何用好自己的筹码,配合国家网络大战略才能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如果广电、电信继续对峙,继续互相扯后腿,鹬蚌相争下,难免便宜国外互联网厂商,更有可能严重迟滞中国电视厂商的健康发展。如果国外技术标准被广泛认可,或代表着一线技术的OTT终端携带着无数忠实用户开始降临中国市场,而国内“三网融合”还拿不出个章程来,那才是万事皆休。
为您推荐
作者:张伟【eNet硅谷动力专稿】近年来,手机电视一直被各方“别有用心”地追捧着,满含赞誉之词,如“手机电视被称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美国某手机电视开发商也以幽默的口吻说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电视和手机两种东西最流行,我们当然会更看重两者结合——手机电视的未来。”中国是手机数量大国也是电视大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到1997年,用户数慢慢累积到1000万户左右,每年平均增加100万户。然而,在此之后的四年间,却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10月25
近期,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于的一则新闻《视频直播应用于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其展会间利用Internet视频直播技术手段展示金融展和成就展的宏大现场,实时报道展会信息,提升展会辐射能力。但就我所知其实网上视频直播技术应用于展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网上直播既有传统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因此,这种媒体形式一出现就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由窄带向宽带转移,提供视、音频内容的站点急剧增加,视听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互联网上以视、音频服务的核心—流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客观而言,目前流媒体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
1.1产业背景当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明确提出2003年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国家广电总局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确定2004年为数字化年和产业化年。广电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以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前端及传输环节数字化投入容易解决,而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用户家中的模拟接收机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经济能力上看,数字电视机的成本还非常高,相当部分的用户还无经济
上文中我们已讨论了消费型机顶盒租赁的传统租赁属性,现在我们再来探讨机顶盒生产型租赁。从目前福建机顶盒租赁实践来看,其生产型的租赁关系并未确立。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服务公司之间并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实际上香港新世界集团通过中广媒体公司间接控制了服务公司,而派威公司也是由新世界集团投资,其间也不存在买卖关系。服务公司的身份不是承租方,对用户来说,也不是实际的出租方,充其量是一个代理。机顶盒在目前阶段技术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是缺乏通用性的专用设备,所以机顶盒租赁具有很强的设备投资色彩,但又未充作服务公司的股本。如此模糊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不能合理利用融资租赁方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利于数字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