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任沁沁 张天翊 田玥)日前发生的“北京某大学地质系教授潜规则女研究生”事件在3天时间里的迅速“膨胀”与“流产”,为中国微博的成长敲响警钟。网络世界中呈现出来的被破坏的社会信任链条亟待修复。
16日下午,一位网名为“巴黎诱惑花园”的网民在新浪微博上发微博称,北京某大学地质系2009届研究生韩冰,被其导师叶教授以论文要挟潜规则;随后,“韩冰”又用另一个微博名“寻梦者的牵挂”上传“叶教授对其潜规则”的视频。
在舆论压力之下,事主以“贪婪毒害了人类的灵魂”的网名,发博承认此事系其和另外几人策划,并向中国地质大学和网友道歉。
事件背后的动机与网络营销利益链的诱惑不无相关。“贪婪毒害了人类的灵魂”在微博中表明背后动机“主要是想粉丝多了能够增加我的收入”,因为“一些有几十万粉丝的人,每转一条微博就能收入好几百”。
专家认为,这不是个案,微博营销“风生水起”,一条无形的利益链条正在网络世界形成。基于微博传播的高效迅速,一条关注度较高的微博在互联网及与之关联的手机WAP平台上发出后,短时间通过粉丝关注形式进行病毒式传播,可以抵达微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名人效应更能使事件的传播量呈几何级放大。
据了解,请100万粉丝的名人微博转发一次的价格为700元,直发一次价格为1000元;普通微博通常发一条帖子20元,加上营销费用等,营销公司再向其客户收取每条帖子200到300元不等的费用。相比传统广告形式,发布主体无须经过繁复的行政审批,并可实现精准投放,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
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微博营销公司,把粉丝卖给企业微博,企业又把粉丝数量当做和广告商家议价的筹码,其中部分名人名博可以通过替公司转发微博赚取金钱。
此次“潜规则”事件中,微博中提及的风景区“月亮小镇”成为最大受益者,实现自我营销,而事主的微博粉丝数也借助话题倍增。
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表示,微博营销通过买卖微博粉丝,实际上买卖的是受众注意力,注意力资源的货币化是一种现象,这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过程。
微博的火爆映照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鼎盛风貌。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普及率达36.2%。中国微博用户突破2亿。
微博不仅成为公众知晓新闻的消息源,也让“人人都是记者”成为现实。然而,网络无缝连接的互动性,也让它就像“骡马大会”一样,开始成为传播隐私的渊薮、滋生谣言的平台。近段时间以来,微博这一本应基于“真话”的自觉网络平台,恶意炒作不断。
从“张国荣复活”到“凤姐”,从“郭美美事件”到“地大教授潜规则事件”......公众的忍耐度和脆弱的神经被一次次挑衅,社会道德底线屡受挑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告诉新华社记者,不断出现的网络炒作、营销现象,表面上是人与网络技术之间的危机,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危机,是人际信任链条断裂的表现和结果。利用微博等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的方式开始遭受信任危机。
业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新浪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华社记者,“潜规则”事件发生之后,新浪对此高度重视,正在研究针对相关类似事件的解决方案,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新浪CEO曹国伟日前在参加第二届数字媒体峰会时公开表示,新浪在过去的几个月,正在着力研究形成一套在微博体系上的信用体系,这类似于淘宝网上买家、卖家的信用信息。
“潜规则”事件的急速“流产”证明,这种不负责任的微博营销方式是令人唾弃与反感的。
张颐武说,中国的微博要建立起健康的营销模式,不仅要求微博群体满足技术上的硬件要求,对信息的传播、接收有足够的判断力,更要求参与者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共同修复起正在被破坏、面临断裂的信任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