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电视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省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跨越发展。
在历经了1960年、1966年、1970年3次筹建后,以西宁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的前身)1970年7月1日建成试播为标志,青海电视事业由此诞生。1980年5月26日,西宁电视台正式更名为青海电视台,成为青海文化、新闻事业建设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我省海东地区当时所属的8个农业县及西宁大通、海南、海北等地相继建成了电视差转台,电视覆盖初具雏形,渐具规模,开启了青海电视创业奋进之路。
以1981年1月11频道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的投入使用为标志,青海电视正式步入了彩色电视行列。1984年10月1日,青海电视台开播藏语电视新闻节目;同年12月5日,实现了每天都有自办节目播出,到1985年底,新闻节目实现了日播。1995年1月26日,青海有线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正式开播。1997年1月1日,青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上星播出,结束了果洛、玉树、海西等广大边远地区长期看不到省台电视节目的历史。1998年10月,以西宁为中心,连接海东、黄南、海南、海北的有线电视网络投入使用。之后,全省各州地市县相继成立了电视台(站),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视采编、制作、播出、传输网络,电视覆盖率达到85%,电视宣传的有效传播能力不断提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下,投资1.28亿元的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于2002年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为广播电视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保证。2005年10月28日藏语综合频道上星试播。在电视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青海电视的技术装备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新闻实现直播化。2008年5月12日,中国多媒体手机电视基站在我省建成开通。随后,青海电视台网站、昆仑在线网站先后建成开通,规模化的新媒体建设扎实推进。青海电视台、西宁电视台、格尔木电视台等台通过对外合作,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揭开了青海电视事业发展的新的一页。
青海电视在困难中诞生,艰苦中创业,探索中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新突破,已成为我省各族人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和推动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通过多年来国家政策、资金的有力支持,“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深入实施,全省已拥有13个电视播出机构,17个电视频道,电视转播发射台1449座,全省电视年播出时间66811小时。有线电视传输干线已达3430.8公里,有线网络电视用户已达近50万户。全省电视覆盖人口达95.03%,基本解决了广大农牧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青海卫视覆盖了亚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覆盖人口超过6亿。青海藏语卫视覆盖安多语藏族人口260多万,两个上星频道成为对外宣传青海的重要传播平台。
青海电视作为党的重要新闻宣传舆论阵地,始终注重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创新报道的形式和手段,丰富新闻宣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以青海电视台创办的《青海新闻联播》、《新闻聚焦》、《百姓一时间》等为代表的新闻类栏目贴近民众、关注民生,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引导社会,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地域特点生产的《青海湖之波》、《铸剑昆仑》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优秀纪录片、专题节目,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讴歌了青海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苦、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了青海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海电视台于1984年设立藏语译制部并开播藏语安多语电视节目。目前,藏语卫视综合频道开办了《藏语新闻联播》、《放眼看世界》、《雪域足迹》等涵盖新闻、专题、文艺、经济信息、电视剧译制等17个特色栏目,日播出藏语节目达16小时。特别是玉树“4・14”强烈地震后,藏语卫视充分发挥民族语言媒体的优势,全天24小时播出抗震救灾新闻,受到藏区群众的普遍好评和肯定。青海藏语卫视综合频道的成功创办播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省及西藏、甘肃、四川、云南260万使用安多方言藏族群众收看母语电视的问题,而且频道还覆盖亚太和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为居住在国外的广大藏胞了解家乡变化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
今天,青海电视已经站在了一个加速起飞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电视人,我期待着青海电视的再次飞跃。
为您推荐
湟中县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采用了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使偏远山区的农民看上了数字电视节目。湟中县西堡乡东花园村的郭福章在7月12日按装了无线数字电视微波传输系统的接收天线,有了这套设备,他家就可以收看到30多套图像和声音都高度清晰的电视节目。像郭福章一样,按装了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的,在全县已经有100多家。他们可以从30多套电视节目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更多地了解各种信息,这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湟中县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中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数字电视工程,在县城西山、多巴大敦岭、田家寨甘家山三处安装了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并加紧调试和覆盖区域内信号收测等工作,成功开通了数字电视。
湟中县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采用了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使偏远山区的农民看上了数字电视节目。湟中县西堡乡东花园村的郭福章在7月12日按装了无线数字电视微波传输系统的接收天线,有了这套设备,他家就可以收看到30多套图像和声音都高度清晰的电视节目。像郭福章一样,按装了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的,在全县已经有100多家。他们可以从30多套电视节目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更多地了解各种信息,这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湟中县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中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数字电视工程,在县城西山、多巴大敦岭、田家寨甘家山三处安装了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并加紧调试和覆盖区域内信号收测等工作,成功开通了数字电视。
青海省海东地区于1998年开始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目前全区共安装“村村通”设备613套,广播覆盖率达86%,电视覆盖率达97.5%,“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海东地区各级党政部门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巩固党的宣待舆论阵地、巩固基层政权、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工程来抓。地、县、乡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广电、宣传、计委、财政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分工负责,协调联动,从而形成了地、县、乡自上而下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村村通”工程实施中,各县广播电视部门切实担负起“村村通”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就日常的播出管理、维护管理与各乡镇、村
青海省海东地区于1998年开始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目前全区共安装“村村通”设备613套,广播覆盖率达86%,电视覆盖率达97.5%,“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海东地区各级党政部门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巩固党的宣待舆论阵地、巩固基层政权、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工程来抓。地、县、乡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广电、宣传、计委、财政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分工负责,协调联动,从而形成了地、县、乡自上而下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村村通”工程实施中,各县广播电视部门切实担负起“村村通”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就日常的播出管理、维护管理与各乡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