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电视台全力打造“新闻云系统”

2011-06-01 10:07:00来源:传媒 作者:马莉热度:

2011年3月22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简称CCBN)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CCBN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一年一度的专业性、世界级广播电视技术行业盛会。CCBN 的展览内容包括广播电视采、编、播、传、收、测各类设备与技术,编播网络与传输网络建设,媒体资产管理,高清节目制作,用户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汇集了全球范围内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方面的创新成果、新业务应用、设计与开发技术。

  2010年,齐鲁电视台首次以参展商的身份参加了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2010),推出自行研发的“天骥”全网直播系统,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齐鲁电视台在新闻技术应用和创新上继续保持着高水平的进步。此次齐鲁电视台携带着全新打造的“新闻云系统”参展。

“新闻云”的集成效应

  “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互联网。2006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101计划”,并正式提出“云”的概念和理论。云计算是指通过互联网把多个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随后亚马逊、微软、惠普、雅虎、英特尔、IBM等公司都宣布了自己的“云计划”......云计算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齐鲁电视台的“新闻云系统”是借鉴“云计算”的理念,将新闻的采集前端、制作终端、播出平台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一体化的新闻直播系统。“在先进的理念下,‘新闻云系统’打破了原来的单元分割、互联互通,运用互联网的技术,通过‘中央资源库’实现了不同平台的资源共享”,齐鲁电视台副台长黄宝书介绍说。

  “新闻云”中的资源极其丰富,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任意扩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首先要把与新闻相关的资源集成到“新闻云系统”中。这些资源包括硬件资源(新闻制作机房、卫星、卫星转播车、光缆转播车、3G直播终端、移动非编、手机终端)和软件资源(记者采录、网络数据、新闻外场、各地回传、手机视频)。

  目前,在齐鲁台的“新闻云系统”中,可以统一调配使用的信息资源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本台记者自采的新闻,这是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第二类是观众提供的内容,也就是现在常说的UGC(用户贡献内容),比如观众通过电话语音、手机短信参加节目互动,投票表决、发表意见,通过手机视频彩信和DV视频提供“公民新闻”等内容;第三类是来自公共部门的服务信息,例如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农业厅的菜价,以及交通部门的路况信息等等。特别是第二类内容资源的出现改变了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

  之前,这三类信息资源分别存储在不同的资源平台中,在“新闻云系统”中,这种空间的分割被打破,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了互通互用。很显然,“新闻云系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新闻的制播效率,为齐鲁台丰富的新闻产品线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大的集成功能提供保障。

“新闻云”完美再造新闻制播流程

  “这朵‘云’的出现,也正好契合了齐鲁台对于新闻节目的要求”,齐鲁电视台台长闫爱华说,“齐鲁台在新闻上一直以创新著称,以往多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新闻云系统’则是新闻制作系统的体系创新,是对齐鲁台现有的新闻采集、制作、播出各环节流程的一次系统再造,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新闻的生产效率和时效性。”

  “新闻云系统”将前期的采集工作、后期的制作和节目的播出集合到某一个终端上完成。这些终端将曾经分别需要在不同地点、时间完成的工作,集成到一处完成。诸如采访、制作、播出等都可以在一个终端上完成,不必再分别进行处理。这些终端的独立运作使得节目制作时间前移,新闻从采集处理到播出的时间更短,新闻时效性进一步提高。

  也就是说,在“新闻云系统”的模式下,记者不必再回到新闻机房编辑制作播出新闻,在新闻现场就可以使用移动非线编辑系统进行编辑,然后通过手机文稿、手机审片等方式完成新闻的审阅工作,最后选择使用卫星、卫星转播车或者3G直播系统等方式进行传输或直播。

  “新闻云系统”的使用,满足了电视台新闻制作播出的多种需求。黄宝书认为,“即使是单机采访也可以把以往需要分别进行的采集、制作、播出等工作环节,形成一体化的流程,从而极大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如果是协同作战,在新闻现场也可以随时配合节目制作需求,远程查阅、调用数据库资源,播出新闻背景资料和链接信息等”。

  总之,通过“新闻云系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新闻生产,利用各种终端协同工作。当新闻的制播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贴近新闻现场,制作单位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以第一速度将新闻呈现在观众面前。“该系统的运用不仅让齐鲁台4档各具特色的新闻栏目拥有了丰富的新闻资源,而且使得齐鲁台进行应急直播、长时间直播都有了更强的优势”,黄宝书说,“齐鲁台所打造的‘新闻云系统’又将‘新闻零时差’的梦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创新的“新闻云”电视新闻制作模式

  在齐鲁电视台,这朵“新闻云”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利用,必然带来了新闻节目制作模式的革新。

  首先,在非常规直播节目中,以齐鲁台2011年年三十直播的“春运节目”为例,“新闻云系统”发挥了极大的功效。在直播中,“天骥”系统作为“新闻云系统”采集传输前端,把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多处交通枢纽拍摄春运情况和省交警部门提供的全省交通监控信号一并实时回传到中央数据库中。独家全屏打断式直播和“5D拼图”副视窗直播交替不间断进行了10个小时,期间所有信号都是从中央数据库中提取的。

  在“新闻云系统”的统筹下,新闻播出后,与其相关的新闻素材也同步出现在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这些新闻素材,可以供其他节目选取,以满足不同节目形态的需求。“新闻云系统”共享性带来新闻资源链的延伸和发展,把新闻资源的利用率尽力向最大化推动。所以在直播的同时,齐鲁台的其他新闻节目也根据自身需求,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资料进行了各自节目的制作。如“新闻云”系统使用“5D拼图”完成观众信息的采集,观众通过手机短信、彩信完成与节目的互动,形成了一条由观众提供资讯的信息链。这[FS:Page]些信息同步通过“5D小窗口”呈现在屏幕上。在“5D拼图”平台上完整地编织成一张由数千个视频终端组成的春运直播网。

  对于这次直播,有关媒体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无论是直播的时间跨度还是直播地点、信号源的丰富程度,齐鲁频道的5D春运直播,都开创了多项中国电视直播之最。

  而在常规直播中,“新闻云系统”同样功不可没。在齐鲁台《每日新闻》、《拉呱》等新闻节目中,“新闻云系统”的运用就显得更为直观和系统化。例如,在新闻播出的过程中,“新闻云系统”可以一方面保持在屏幕主画面进行常规新闻节目的直播,同时采用手机投票的形式进行新闻话题的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在屏幕上开启副视窗直播其他新闻信息,同时在屏幕下方播出左飞字幕,字幕可以飞播最新的新闻信息,或者与观众互动的资讯。这样一来,在“新闻云系统”的统筹下,齐鲁台真正实现了新闻播出的全方位和立体化。

新闻立台是媒体生存之本

  电视因为其媒体特有的属性,自出现之时就承担着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的职能,离开了“新闻”这条主线,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就不复存在。齐鲁电视台作为在业界较有影响力的省级地面频道之一,始终重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和创新,为满足不同受众的资讯需求,打造了极富个性色彩的齐鲁模式和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立台”是齐鲁台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为基本思路的支撑下,齐鲁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旗下先后打造了众多出色的、有创新性的全国“标杆性”新闻节目。

  最先实现创新的是新闻评论节目。2003年6月齐鲁台首创全国第一档时事辩论式谈话节目《齐鲁开讲》,使用Call In技术(实时电话投票系统),直接与观众互动。被业界专家称为“颠覆了《实话实说》在中国谈话节目的标杆地位”。在常规新闻栏目上,2005年全国首档曲艺式新闻栏目《拉呱》开播,齐鲁台成功地实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曲艺的娱乐性两极嫁接,创造了崭新的节目形态。另一方面,齐鲁台2008年10月,提出了“breaking news”的概念,并推出了跟国际接轨的打断式新闻直播节目《独家!》,掀起了国内电视传播模式的革命。《独家!》针对突发事件,随时调整节目编排,进行打断式直播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新闻展现给观众,使电视的传播优势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如今《独家!》节目已经实现了“直播常态化”,山东地区“有大事,先看齐鲁”已经成为观众的一种收视常识。

  2009年,为了扩宽新闻视野,满足观众资讯方面的更高需求,齐鲁台打造了一档新闻杂志类栏目《一天零一夜》。该节目开播一个月收视率稳居山东省网所有频道新闻类节目之首,开创晚间新闻节目收视新高峰。不仅如此,2010年齐鲁台又推出了“5D拼图”直播系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兴叹。

  “新闻立台”就是齐鲁台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基础,是齐鲁台进行多种创新的动力源泉。随着齐鲁台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种类型的新闻节目越来越丰富;在观众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闫爱华说,“就是在这种摸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

节目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在新闻节目内容和形式改革创新的同时,电视媒体依托的技术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推动生产方式的进步。齐鲁台此次参展的“新闻云系统”就是依托新技术理念组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制播系统。

  作为对技术手段极其依靠的电视媒体,从一开始单纯使用技术,发展到现在转换成技术设备系统的开发者,齐鲁台台长助理、技术部主任邓晓燕提到,齐鲁电视台在追求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密切关注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对新技术、新设备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迅速引入为节目发展所用。

  第二阶段,齐鲁台的新闻理念在全国电视媒体中一直保持引领者的地位,新闻节目研发也一直走在前列,新闻节目的创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配合,但有时会出现找不到现成技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情况,制约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为了发展,技术保障部门不能说不!”这是闫台长的要求。在此要求下,齐鲁台技术部在做好技术引进和保障的同时也主动承担起了技术研发者的任务。

  2010年齐鲁台与果壳视界公司合作开发推出了“天骥”全网直播系统。“天骥”全网直播系统基于物联网架构设计,把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于一体,借助各网的优势,灵活调配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时现场直播。“‘天骥’全网直播系统的诞生,就是这种前瞻性的新闻理念的实施。”具体负责“天骥”系统工作的技术部副主任郭常宏说。

  同样,由齐鲁台打造的“5D拼图”系统成了电视屏幕的第二个播出平台。也是根据自身需求对现有设备进行应用创新,产生了新的功能效果。“‘5D拼图’实际上是我们在在线图文包装系统的基础上,自行开发的一种应用”,邓晓燕说。

  第三阶段,随着齐鲁台新闻节目的逐步发展,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原来的新闻节目制播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要求新闻内容要以多角度立体化方式呈现,要求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越来越强,要求有更多的、来源更广泛的新闻资源加以支持。这些问题除了在传统模式上可以用增加人力和物力投入的方式来解决之外,还要通过用新的理念改造现有的制播系统,通过流程创新、系统创新提高节目制作效率,因此,“新闻云系统”应运而生。

  在齐鲁电视台“新闻立台”的思想指导下,创新一直是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无论是在新节目形式的研发上,还是从技术手段的革新上,齐鲁台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诸多好评。多年来,齐鲁电视台围绕节目自身各种要素的创新一直延续不断,而“新闻云系统”的诞生把创新的领域开拓到了节目制作体系和工作流程上来。

  “新闻云系统”是以新技术平台为依托,寻求技术革新的一种有益尝试,更是对新闻生产力的一种深度挖掘,是齐鲁台在对电视制作播出方式和电视节目形态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必将推动新闻行业制作模式的重大变革。

责任编辑:chengxi

为您推荐

确保按期完成山东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加大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按期完成山东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山东省副省长李玉妹在10月16日召开的全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视电话会议山东分会场上讲话指出:确保按期完成山东省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李玉妹指出:山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连续两年将这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2005年十项民心工程”和“2006年为农民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目前,已按期超额完成了50户以上“盲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1217个,剩余20户以

山东省文登市村村通有线电视信号正式开通

10月25日下午,在一片鞭炮声中,文登市最偏远的小山村——界石镇梨眼沟村有线电视信号正式开通,村民们手拿遥控器,搜索着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整个村子沉浸在有线电视节目带给他们的喜悦之中。至此,文登市广播电视扫除“盲村”行动划上了圆满句号,通村率达到了100%,文登成为全省首个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县(市)。文登市开展了扫除有线电视“盲村”行动,将工作重点转向偏远山区,组织人员逐村进行技术设计和线路勘查,逐村落实安装路线和资金投入,确保一村不落,并由市广电局自筹资金200多万元,组织干部职工加班加点,连续作战,攻坚破难,把光缆拉进村、引进户,提前2个多月完成了全年工程量。

“村村通”为山东利津农户架起“信息桥”

为丰富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及时观看远程教育节目,该县投资800多万元,架设光缆360公里,建成光接点160个,510个行政村已全部通上了有线电视,通过遥控操作可以接收到40多套电视节目,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农民看电视难问题。有线电视村村通,学习科技树新风。有线电视在利津农村的普及,不仅给群众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更为求智求富的农民架起了一座“信息桥”,成为农民掌握政策、了解信息、学习技术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山东文登市 在全省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最近,家住文登市葛家镇桃树园村的高忠良老汉可谓双喜临门,一是迎来了他70周岁的生日,二是终于看上了盼望已久的有线电视节目。他告诉记者,能在有生之年看上自己喜欢的有线电视节目,多亏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据悉,目前文登市872个行政村的16.3万户农民全部看上了有线电视,成为全省率先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县(市)。文登市是全国最早启动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的县级市之一。到1997年底,全市17个镇、街道办事处已全部实现了有线电视光缆联网传输,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87%,成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近几年,该市把广播电视“村村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