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6年的经济生活,点评一些引起争论的经济界人士的言论,无疑是我们观察2006年经济生活的特点的一个角度。
言论一:“3G本质上还是维持了电信运营商原来的模式,这种模式必然失败。因此,中国上3G是个错误决定。”———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
点评:继郎咸平、顾雏军关于MBO之争后,阚凯力与胡鞍钢关于中国3G项目是否应该立即上马的争论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而在日前举行的一次财经会议上,素以心直口快著称的阚凯力再次表达了他对3G的隐忧。
阚凯力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无线网络电话IP技术。但是事实上,中国许多政策都在限制发展IP电话。”
在中国IT行业加速发展的今天,所有指向世界最先进技术的渴望都成为社会进步的代名词。中国在世界科技的行列中落后太久,而信息技术,则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可以与世界并肩的领域之一,尽早进入3G时代,显然不完全是商业应用的考虑,也包含着诸多民族情感的因素。
从趋势上看,中国3G已不是上不上的问题,而是早上或者晚上的问题。谁对谁错,未来的实践自然会给出答案。在这样的大趋势中,我们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是一个国家和产业理性的表现。
言论二:“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
点评:当多个城市的房价每月以两位数的幅度上涨的时候,这位房产商的屡次惊人之语,为其赢得了“任大炮”的外号,甚至成为很多平民阶层眼中的恶人。为何任志强的言论能激起如此大的争论?
2006年的房地产无疑是经济生活中牵动各方利益最大的焦点,“房奴”一词由此诞生。居高不下的房价导致普通购房者与房地产商的对立情绪空前激烈。因此,与其说是购房者对任志强的不满,不如说是对房价过快上涨的不满。地产商们确实没有义务承担为穷人造房的道义,但对政府和职能部门来说,却不能集体失语和旁观。只要政府切实履行责任,让老百姓有房住、有房租,“任志强们”的言论,最多只能成为吃饭喝茶时的谈资而已。
言论三:“国家应调整目前鼓励全民买房的住房政策导向,我国70%的人应该租房。”———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束克欣
点评:当房地产牵动众多购房人敏感神经的时候,这样的言论激起巨大的反响就丝毫不足为怪了。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状况下,相比人人有住房的理想,让人人有房住或许更现实。因此提倡70%的人租房,从本质上说,和提倡小户型住房并无不同,都是着眼于解决现实的住宅需求矛盾。
实际上,这句言论之所以激起众多争议,并非老百姓对租房的反对,而在于对当前满足老百姓需求的房屋供给远远不足的担心。租房没有问题,问题在于70%的人到哪儿去租房住,社会上有没有充足和价格合理的房子供大家租住?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有效的住房供给制度,如何为老百姓解除住房的后顾之忧,对政府来说是一项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
言论四:“对于长期从事经济研究的人员来说,求真是第一要务。研究人员应该尽其所能讲实话,至于说实话的结果,官员、企业家或者百姓是否爱听,则不在他的考虑之列。经济学者应该替百姓说话吗?很遗憾,这不是从事经济研究人员必然的义务或者使命。”———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
点评:作为一个学者,钟伟发表了一连串文章,从房地产市场到银行跨行收费,在遭受了诸多的网民批评后,他写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经济学者一定要替百姓说话吗?》言下之意,经济学者不一定要替老百姓说话。该言论面世后,遭受诸多批评,成为2006年经济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