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不再是真实,而是幻觉。电视上播的不再是节目,而是表演。
电视机前不再有观看者,电脑屏幕和移动终端前却聚满了参与者。
电视不再是作品,而是项目。你上的不是电视,而是电视在上你。
2010年的中国电视乏善可陈。
如果说,婚恋节目是这一年的亮点,那它也是这一年唯一的亮点。从年头红到年尾的婚恋节目在各个电视频道轮番上演,它们有的在演播室里,有的在户外;有的男选女,有的女选男;有的走青春路线,有的走成熟路线;有的是未婚男女,有的是失婚男女。中国电视人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怎么把奇男怪女搞上电视屏幕。
在此之外,其他节目相形暗淡。新闻节目少新闻,时评节目乏评论,访谈节目老生常谈,娱乐节目沉闷无趣。这是中国电视的怪圈,每两年就是一个轮回,新的节目形式勃发、复制、变异、沉沦、消亡。2006年是选秀,2008年是现场新闻,2010年就是婚恋。
电视依然还是电视,主持人依然还是那些主持人,可观众已经不再是那些观众了。
所有人都在找对象
2009年年底山东卫视和湖南卫视分别开播的《爱情来敲门》和《我们约会吧》是婚恋节目的第一枪,2010年1月江苏卫视开播的《非诚勿扰》则掀起了社会大讨论的热潮,各地卫视纷纷上马同类型节目,婚恋节目的形式也正式定型。
这种婚恋节目非常好辨认若干女嘉宾围成一圈,指着中间的男嘉宾轮番骂,主持人偶尔打个圆场,但大多数时候是乐观其成。看到这些场面,你就知道,这一定是现在正流行的婚恋节目。
实际上,中国式婚恋节目有过三次热潮。1996年,《非常男女》开播,这是华语电视界婚恋节目的创始。此后几年,内地电视界纷纷模仿,《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节目也如火如荼。这一时期的婚恋节目,男女人数相等,以温馨的气氛、传统的价值观为主体,甚至连嘉宾对话都是轻言慢语、温文尔雅。随后,婚恋节目沉寂。
几年过后,第二波电视婚恋热潮来临,这次是青年人的游戏娱乐式婚恋节目。《爱情大挑战》、《恋爱急军团》、《电子情人》等节目在2003年左右一时走红,它们的形式大多是运动类的游戏,以参与者的配合和互助来碰撞出火花。严格地说,它们表现的并不是婚恋,而是交友。
再经历一次沉寂之后,从2009年年底开始,第三次婚恋节目的热潮降临了。有了前两次婚恋节目热潮的洗礼,我们很容易能看出这次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节目群体有着什么样的特性。
首先,它们不再扭扭捏捏、不再含蓄低调,它们直接进入的是参与者的内心世界,它们直接动手剥开参与者的价值观。在电视的速食文化的催化下,价值观简化为金钱观,金钱观转化为钱。在这些婚恋节目上,引发社会话题最大的就是参与者之间对于钱的争论。
其次,它们抛弃了一切冗余的形式和环节,不再有游戏、不再有细腻交流和小心试探。YesorNo,亮灯还是灭灯,三轮见分晓,很多男嘉宾往往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淘汰。我们丧失了慢的能力,这是电视节奏和社会情绪的合谋。
第三,它们不再有对婚恋的传统执念。也就是说,牵手并不代表承诺,电视则只是秀场,这是第一代婚恋节目不可想象的观念改变。
当然,它们在男女人数上也做了调整,不对等的人数有利于制造冲突,人多势众则豪气干云、轮番上阵,势单力孤的一方被轮番批驳,场面往往精彩好看。我们就喜欢看一个人被轮流欺负,不是吗?这是电视上的斗兽场,从古罗马一直延续至今的人性从来未中断过。
数数看,第三代的中国婚恋节目有多少?
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为爱向前冲》、《婚姻保卫战》,东方卫视《百里挑一》,贵州卫视《相亲相爱》,安徽卫视《缘来是你》,湖北卫视《精诚所至》......再加上各个地方频道的各种室内和户外的相亲节目,粗略估计有40多档。
选秀盛行的2005年,《新周刊》曾发问:中国的少女都去哪儿了?如今,我们的问题是:中国的婚龄男女都去哪儿了?真的有这么多中国人急着上电视找对象吗?
CosTV,Cos生活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
婚恋节目引发的最大争议就是真实性。以《非诚勿扰》为例,话题人物往往也引发真实性的争论,马诺、那笛等都爆出过个人资料真实性和参加动机的争议。
面对场上那些戏剧化的冲突,《非诚勿扰》的制片人王刚说:“他们又不是专业演员,怎么能演得好呢?他就是这种个性的人,才能表达出这样的东西,刻意是做不到的。我们上场前会对每个嘉宾都说:你要表达出最真实的自己,你千万不要想去做别人,你做不好的。”
另一方面,对于嘉宾的选取,各个婚恋节目则不约而同都有着细致的工作要做。《非诚勿扰》的做法是:嘉宾必须要能代表一类人,无论性格、外形、学历或者背景都能够成为一类人的代表,而且是这一类中最有表现力的。
回想2003年盛传《非常男女》即将停播时,其制作人孔庆霞曾对媒体表示:“如今男女交往方式、婚恋价值观有很大变化。从前人们认为速配节目是征婚的正派管道,来上节目就是玩真的,现在有了网络交友,无须让别人知晓就可以达到目的,而这种目的大多不是结婚。”
而2010年,《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所承接的则是这种变化历经多年积累之后的爆发。王刚认为,男女人数的不平衡、亮灯和灭灯的即时表达以及男女反转的交锋,这些规则已经涵盖了所有戏剧冲突,“当这些普通的男男女女进入这个情境,他们只需要真实表达自己,就能产生节目效果”。嘉宾主持人乐嘉则更为直言不讳,“你以为这些人上台真是来找配偶的吗?参加这个节目的人都偏年轻,80后、90后对这种一上来就定终身的事,基本上没有这根弦”。
体验一下,能谈就谈,谈不成就算了,这是当下更多普通参与者的心态。更何况,在婚恋电视秀这个舞台上,收获的不仅仅是体验,更有可能是电视曝光度所带来的意外之喜。没有人应该对不必要的真实性负责,没有人应该对不确定的未来承诺,在生活中已经没人能这样负责、承诺,在电视上当然更不可能。在这种参与动机和社会语境下,对女嘉宾的真实性的拷问显然已经是不必要的苛责。
电视就仿佛是一场Cosplay:生活中你在表演,上电视依然在表演;生活中你扮演自己,电视上你则有了更多的人设。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婚恋节目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思考的原因女嘉宾在电视上谈钱,而实际上生活中就有不少人正在谈钱;女嘉宾在电视上妄想嫁入豪门,实际上我们身边有不少人正在做这样的梦;她们的价值观是幻觉,但她们的行为却无比真实。我们看的不是电视,而是自己的生活。
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的两份通知对婚恋节目作了规范要求。众所周知,总局的咳嗽声就是一种电视现象达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即将转向低谷的拐点。但这次,婚恋节目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新路子。
《非诚勿扰》等节目虽然冠以婚恋节目的统称,但它们并不谈婚论嫁,如果以相亲作比喻,它们只展示了第一次见面的过程男女双方互相看上眼,三姑六婆在一边旁敲侧击、打探内情。
接下来呢?
中国电视人立刻开动起来,开发出情感、婚姻的全流程。从见面到约会,从求婚到晒婚礼,从夫妻恩爱到默契测试,从家庭琐事到恩怨悲欢,从小三出现到黯然分手,最后又是婚恋节目收尾,只不过这次是“离异女性疗伤节目”,专为失婚女性打造“第二春&rdquo[FS:Page];。从这一点上说,中国电影人应该向中国电视人学习,如何从一个片段打造整条产业链,如何将拐点变为爆点。
婚恋二字,几乎可以涵盖当下社会的所有热点话题,从剩男剩女到社会人口结构,从子女到养老,从教育到就业,从情感到金钱,从代沟到结界,从文化冲突到价值观,不一而足。婚恋二字,也可以展示所有的人情世故、人事变迁、欲望和理想、素质和涵养。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表演,我们都在表演生活、CosTV。
你在哪儿看电视?
我们再从《非诚勿扰》谈起。在优酷网上,2010年《非诚勿扰》的点播量是为118205562次。网络点播量和收视率一起成为了现在电视人的心头大石收视率不是万恶的,网络点播量才是。
对于受众来说,问题就转化为:你在哪儿看电视?
在电脑上看,在手机上看,在平板电脑上看,在手持终端上看,在车载设备上看,唯独不在电视机前看。生活已经在线,电视已经online。
每晚在家守电视剧的场景已经不多见了。在电视人深恶痛绝的盗版碟之后,兴起的是视频在线收看这是有版权的网络收看方式,这是合法的转移阵地。当期的电视剧会在卫视播放数小时后就上线,过期的电视剧则完整、成系列地排列整齐以供回顾,对于受众来说,损失的只是一点点清晰度在技术上,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随着网络收看习惯的渐成气候,电视剧网络版权的价码也水涨船高。有业内人士透露,仅仅在2004年左右,电视剧的网络版权还一文不值购买电影网络版权时往往会免费赠送电视剧版权,而电影的网络版权也只卖到100到500元之间(使用期约为两到三年)。几年过去,一部普通非独播电视剧的网络版权已经涨到每集5000元,而《红楼梦》等名著题材电视剧则为数万元一集。2010年3月,新版《西游记》的网络独播权以每集28万的价格成交,这部60集的电视剧一共卖了1680万。
优酷网总编辑朱向阳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说,优酷在版权建设上的投入资金已经过亿,接下来的投入还会是亿级。亿级的投入,换回的也是亿级的点播量。2010年年初,土豆网花了过百万人民币买下电视剧《神话》的网络版权,仅仅14天点击量过亿。
电视剧成为第一个转移阵地的Broadcast老战士,接下来的是电视节目。
以落地受局限的凤凰卫视为例,大多数受众收看凤凰卫视的节目来自网络视频,而在凤凰网的视频内容有50%都是来自凤凰卫视,这些节目被剪切、提炼标题、重新包装、组合分类、再放上网,从网络受众的兴趣点出发,吸引收看。而大多数卫视和视频网站的合作方式则成为图书和图书馆的关系,前者提供内容,后者则提供展示平台。关注度和话题性就在网络视频的不断收看、传播、转发中得到一步步的催谷、热化。
电视剧和网络,真金白银、商业交换;电视节目和网络,互为助力、交相提升;就连电视台、主持人也需要网络为其造势、炒作、互动。网络成了电视不可或缺的臂膀和平台,但网络似乎想走得更远。
网络想自己做内容供应商。
搜狐视频在2010年最受网民欢迎的举措是拿下了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第四季版权,与美国同步播出。随后,优酷获得版权,同步播出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与《绝望的主妇》的第七季。酷6网和搜狐视频还共同设立了“国际影视版权联合采购基金”。美剧迷似乎有了合法、即时地观看美剧的渠道。
2010年,优酷和中影集团合作推出的“11度青春电影行动”,《老男孩》等短片成为一时的社会话题热点。酷6网的自制剧《男得有爱》、土豆网的自制剧《欢迎爱光临》都受到网民的热捧。虽然各个视频网站都表示,自制电影、自制剧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只是探索和尝试。但从一开始,网站的自制计划就是紧紧为它的目标受众定制的网剧的时长要求大多在十分钟左右,要求适合在移动终端上面浏览。从自制电影到自制电视剧,更不要说各个网站都拥有小有名气的各类节目和网络主持人,网络成为内容制造者只是个时间问题。
网络唯一无法撼动的似乎只有体育赛事的直播。据央视体育频道副总监张兴表示,2010年世界杯,央视体育频道首周的收视率平均达到了6点多。体育赛事的即时性和观众群体参与性决定了目前它只有在电视上才能获得最大的乐趣,而转播权的垄断性又决定了目前只有电视台才握有这种资源。但依然有不少网站和网络工具可以通过种种渠道收看到直播,虽然和电视相比,收看效果还是大打折扣。
这仍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所以,留给电视人的时间不多了。
电视剧大片
按照惯例,电视剧的风向和电视节目相类似,几年一轮回,类型重复、此消彼长。有趣的是,和2010年电视节目的婚恋一边倒相比,电视剧却并未出现往年的老现象。
2011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而广电总局在同一天公布的数据则是405部、1.4万集。两局相争,必有一伤。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400多部电视剧留下印象却不过寥寥几部而已。
新《三国》的四卫视抢播是热点,所幸的是并未引发当年《我的团长我的团》那样的迷离播放事件,不幸的是《三国》播出口碑两极化,骂赞各执一词。新《红楼》从选秀到造型、从演员八卦到主创豪言都是新闻,播出后又是骂声一片。
《手机》和《茶馆》都叫好不叫座,并非因为制作,而是因为档期不利和口味偏高。《黎明之前》接过了前年延续下来的谍战剧类型,又铸造出美剧式的细腻情节和严苛推理,不仅成为美剧迷的意外收获,也捧红了主角吴秀波。《铁梨花》既有着“年代剧”的背景,又有着“女人剧”的线索,还有着“江湖剧”的元素。《媳妇的美好时代》、《婚姻保卫战》、《老大的幸福》则秉承着生活剧的传统,家长里短、生活伦理,演员出色、剧本严密、台词精到。《雪豹》作为一部军旅剧,却选了外形最不硬气的文章主演,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塑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爱情公寓2》则在换了几个演员之后,继续走着本土化的美式情景喜剧之路。
最后收官的是《宫》,穿越剧。穿越,向来是网络文学的最爱,终于现在走上了荧屏。各种狗血情节成为网络争议焦点,各种人物萌点成为粉丝追捧的线索,笑点与吐槽点齐出,追骂与追看同时热情高涨。
年代剧、军旅剧、古装剧、时装剧、生活剧、谍战剧、情景喜剧,连奇幻剧都有,就只差科幻剧了。2010年的电视剧,各种类型迭出,各自拥有一批观众,再没有往年的《亮剑》、《武林外传》、《士兵突击》、《金婚》、《潜伏》、《蜗居》那样一剧既出、全民围观的社会风潮。观众的口味日益复杂,观看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能找到各自的趣味点,让电视剧成为分众化的娱乐产品,这对于整个电视剧界的发展未尝不是一种好事。
同时我们看到的是,电视剧的制作价格也在步步刷新。新《三国》投资1.55亿、新《红楼梦》投资1.18亿,中国电视剧的“大片化”似乎已不可避免。
电视台是什么?
电视台是宣教部门,这个观念似乎过于呆板。电视台是新闻媒体,但很多时候网络传播抢了电视台的风头。电视台是娱乐设施,是,但还不够。电视台是商业机构,这的确是,它们在大把花钱、大把赚钱。
电视台在搞合纵连横。宁夏卫视+第一财经,前者因此有了高质量的内容,后者有了全国落地的保障。湖南卫视+青海卫视,管理模式[FS:Page]、节目形态输出,打造出青芒果继续选秀。
电视台在搞产业链。湖南卫视延伸出的芒果娱乐网、芒果影业、芒果游戏、快乐购、《芒果画报》,从视听到平媒,从游戏到购物。江苏广电不仅大力投资电影,还签下诸多演员、导演。SMG推出5个组团,向财经、娱乐、动画、购物、新媒体几个业务领域拓展,仅在第一财经旗下又有了报纸、网站、移动终端、研究机构和金融信息服务等组件。
电视台在搞形象设计。番茄台、芒果台、荔枝台......台标被网民恶搞,它们继而乐于接受。快乐中国、幸福中国、时尚中国、中国蓝、中国红、中国爱......它们发现了各种形容词和“中国”的搭配方式。
中国所有的行业都在房地产化,电视台也不例外。节目不再是作品,而是项目;电视不再是制作,而是运作。投入日益增高、动辄以亿计算,赚快钱、批量复制成为常态。而节目形态依然陈旧、视觉风格依然呆板,甚至连主持人都依然是旧面孔。
电视台是什么,并不重要,电视是什么,才是关键。这种以即时性为主的视听综合媒体,到底还有些什么可能性?这才是电视人应该为我们去探索、去发掘的。遗憾的是,中国电视离学会西方现有的电视形态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遑论其他。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电视就是一个消磨时间的廉价方式,而这种方式的存在价值正在逐渐淡化。这个魔力盒子已经不再如当年那么具有魔力,新的魔盒正在打开。现在,人和视听内容的距离也不再如以往那样固定在3米,有可能只有30厘米。未来,电视也许不会再是客厅的重心、家庭的重心,甚至生活的重心。
电视会怎样变化,我们不知道。观众会怎样变化,我们已经看到。
为您推荐
广播曾经风靡一时,但后来却越来越边缘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似乎又开始促使广播焕发出新的活力。3月2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北京电台)宣布将在4月18日开始试播数字广播节目,预计今年下半年还有六套节目播出。据介绍,首次试播的是一套“世界音乐”节目,据说可以和CD的音质媲美。从AM(调幅)到FM(调频)到现在的DAB(数字音频广播),广播又一次的革命开始了。但数字广播的野心绝不仅于此,在DAB基础上的DMB(数字多媒体广播),也就是能同时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业务的新网络,才是它最终想要做到的。数字广播主要有DAB、DMB和数据广播三大应用,而DMB最大的市场就是手机电视。在3
近日,我国最大的户外视频广告运营商之一分众传媒正式对外宣布,以超过1亿美元的价格并购拥有中国主要城市90%以上电梯平面媒体资源的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而就在两个月多前,一直在餐厅楼宇电视与分众传媒合作的俏江南餐饮公司却没有再与分众续约,转而与其竞争对手聚众传媒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此同时,国内30家地方广电系统旗下相对独立运作的子公司——移动电视公司中的27家已经开始筹划“移动电视协作体”计划进军楼宇数字电视市场。移动电视公司进入楼宇电视市场,势必将引发与分众、聚众的激烈竞争。分、聚之争提起楼宇电视,很多人几乎脱口而出“分众”、“聚众”这两个名字,尽管两家公司名称纯属巧合,但这字面意思碰巧相对,似
2004年博通公司率先发布了AVC或者H.264HD芯片,除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应用的一些技术外,博通公司还集中开发用于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的芯片。博通公司开发了用于便携式应用的低功耗Wi-Fi单一芯片,在EDGE技术方面开发了2.75G的多媒体EDGE基带芯片,在W-CDMA技术方面,博通公司通过并购,此类芯片开发能力有新的提高。而多媒体应用处理器技术,博通公司通过并购AlphaMosaic公司,从而拥有了应用于手机和其他便携式应用的高性能多媒体应用处理器。进入2005年,数字电视和无线技术将是应用热点,数字功能在北美正在成为大尺寸电视政府强制拥有的功能,而在中国和日本等电视设计和生产能力巨大的
12月22日,家住呼市新城区的胡先生致电晨报热线反映,这两天他家里的有线电视信号有些不稳定,有些台已经没有了,不知是何原因?据胡先生反映,从12月12日开始他家里的有线电视信号便出现了不稳定情况,而就在22日,记者也接到几位读者关于有线电视信号不好的反映,其中一位郭女士表示,她家电视收的台不全了,而且有些台干脆就没有了,有时信号也不太好。针对上述问题,记者咨询了内蒙古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