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移动六大领域“创先争优” 让管道智慧化

2011-04-12 13:27:00来源:通信产业报 热度:

信息化 重铸集客核心

回顾中移动集团客户市场的发展经历。2003年,中移动依靠“摸底、圈地、耕地、精品”四大工程开始介入集团客户市场;2005年,中移动在集团公司设立了集团客户部,随后各省公司开始设置相关建制;此后,中移动逐步推出ADC和MAS等明星产品;2010年前后,中移动开始大量建设IDC中心,铺设光纤。从2003到2010的这六七年间,中移动基本确立了以“集团V网”保有大客户,以宽带接入和IDC拓展新客户,以“动力100”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尽管如此,在集团客户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中移动数年来在集团客户市场的竞争地位相对较低。

对于固网宽带资源相对欠缺的中移动而言,传统信息化市场的意义更多在于其高端移动用户的保有。但是,全业务以来,集团客户市场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从业务战起,以价格战终”的模式成为近两年来电信运营商竞争的重要规律。全业务竞争使得中移动终于认识到,在信息化市场如不确立竞争地位,即便是保有高端客户这样的目标也很难完成,更何况发掘集团客户商业价值。

为此,中移动从2010年起打出组合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有价值的集团客户进行摸底、建档和核查;同时,中移动也确立了总部、省级、市级三级分级看管原则;而从地方市场发起的,大量为单个城市个性化行业需求所打造的示范应用,亦成为中移动未来三到五年内战略投资重点;中移动的无线城市建设也因此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上演:根据不同城市相应需求,推出侧重点不同的信息化业务,大量投资培育,并在一个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小的应用示范,并将这些示范连城一个网络,作为发展整个地域各类集团用户的有效抓手。

此战略若实施成功,中移动在很多地域的信息化市场地位将焕然一新。为此,未来数年内,中移动必须解决ICT核心能力的提高这一命题,这包括管道资源的开拓和精细化运营,应用和产品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革命等。

其实,不论是无线城市,还是区域信息化合作,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单项行业应用之上。而一项行业应用的开拓,一方面需要中移动具备多业务、多网络和多终端的融合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中移动整合社会上方方面面资源,为行业打造好的解决方案;第三,就是要打造创新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因此,未来是否能够建立核心信息化竞争能力,是中移动能否重拾集团客户商业价值的关键。

任务

1、突破最后一公里短板。

以宜居通、千里眼等优势产品为抓手,大量铺设光纤,推广海量应用。

2、提升大客户市场开拓能力。

建设集客市场专属支撑服务体系和电子化流程;界定客户经理职责,提升其响应能力和速度。

终端 继续走在大路上

如何推动TD终端的大规模销售,依旧是中国移动未来数年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移动的TD终端集采之路,力度不可谓不大:2008年第一批TD手机集采时,集采总计6万部;2009年初,中移动重新高调集采,承诺对最佳产品进行深度定制和包销;2009年下半年,中移动表示拿出“6.5亿TD终端研发基金”与终端、芯片厂商共同研发TD终端;2010年9月中移动推动规模达600万部的中低端TD手机集采;2011年2月,有消息称中移动再次启动了数额为1220万部的中高端TD手机采购;另据记者了解,中移动计划在今年推动200款TD手机上市。

在史无前例的终端集采的同时,中移动也加速了渠道布局。今年3月,中移动以2.3707亿元的价格,买下了中移鼎讯公司100%的股权,以建立一家集终端集采、销售、售后职能于一身的终端公司。至此,中移动建立了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分销的整个终端流通链条。

但一位资深渠道业者的观点仍颇具代表性,他在日前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成为了中联通的合作伙伴,而并非中移动,其关键原因是中移动TD-SCDMA的终端品种和数量都“太少”了。他认为,终端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运营商的竞争力。

一方面是,两年多来的不懈补贴和推动;另一方面是,产业链固有的认知。在TD终端品种和数量上都已颇具规模,且CMMB、MM等创新业务成为标配,使得TD终端在功能上与WCDMA终端相比有了一定的竞争力的今天,中移动如何扭转产业链认为的“TD明星终端少,流通链条配合度不够,市场认知低”等既定印象呢?

对于中移动而言,其最需要解决的是TD整体市场量不够的问题。整体市场量不够,导致TD终端的研发、推广、渠道成本都相对较高;这些成本较高,又反过来影响着TD终端的社会化销售,从而使得整体市场量不够,也就无法改变市场认知。在这一大背景下,未来,中移动一方面应继续拓展TD新增市场,继续推动千元乃至百元TD手机的销售;另一方面则应在已有的高端用户群内采取各种促销策略,加速推动他们的TD终端的置换。只有快速市场化、量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TD整体市场的良性发展。(杨志杰)

任务

1、TD终端规模销售。

坚决集采到底,并在已有的用户群中加速实现终端的置换。

2、TD-LTE终端试商用。

尽快推动TD-LTE手机终端的规模测试,加大投资,推动产业链对TD-LTE芯片的研发。

数据业务 基础类业务成为首选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实现TD-LTE在2011年的突破发展无疑是发展的重点,其中的关键不仅在于为自主标准的推广打下基础,更在于为后续业务发展打下基础。

在中国移动2010年财报中,最大的亮点在于中国移动数据及信息业务在总收入占比上,首次超过30%,达到了31.2%,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数据业务收入增长,得益于中国电信手机报、飞信等业务规模扩大,以及手机阅读、手机电视、手机支付等业务商用。

而此前已有中移动内部人士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证实,“相比于数据业务带来的营收,其利润占比更加客观。”正因为如此,此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内部KPI改革中取消了对数据业务发展的具体指导,期待旗下数据业务能够融入市场,全力争胜。

在专家看来,数据业务带给中国移动的不仅将是丰厚的利润,更长远的则是赢利模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专家看来,作为基础运营商,中国移动最为擅长的将是“基础设施”类业务,如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大象有大象的作用,蚂蚁有蚂蚁的灵活。”UC优视CEO俞永福如此形容。

中国移动与互联网厂商的区别。作为运营商,中国移动需要的是与实体经济的众多环节合作,如商场、电影院等,真正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而对于需要灵活机动的业务,如游戏、软件等,中国移动的支撑平台或许才是最好的归宿。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移动这样的运营商而言,其中的最大优势则是其自身对网络的运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透露,将配合母公司推进3G建设和运营,并推动和加快TD-LTE技术产业的发展。全力推动网络升级已成为中移动扩大领先优势的最大任务。事实上,中国移动G3用户总量已达2070万户,远超2009年财报发布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的力争超过千万的目标。

任务

1、实现流量经营

在各类数据业务中实现对于流量的精细化控制,打造差异化优势。

[FS:Page]

2、建设智能平台。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平台不仅仅包括业务平台,更大的挑战在于智能支撑平台的建设。

无线 挖掘“最大资产”的价值

网络是电信运营商最大的资产,也是承载业务的基础。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拥有全球覆盖最好的GSM网络。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的电信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数据业务快速增长、降低运营成本,中国移动一直致力于对现有的电信网络进行创新性的升级。

纵观TD-LTE的发展历程,中国移动的思路十分清晰。在系统设备的测试方面,实验室测试已经顺利完成,进入规模测试阶段。在终端测试方面,终端发展滞后的局面正在逐渐改观。一方面,终端发展滞后于系统设备符合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相比于其他技术,TD-LTE的终端发展很快,目前单模的数据卡正趋于成熟,多模手机也有可能在年内实现预商用。国际化是中国移动发展TD-LTE的重要策略之一。只有更多的运营商和厂商参与到TD-LTE产业链中,才能TD-LTE的规模相应显现得更明显。未来,TD-LTE的发展将面临FDDLTE强有力的竞争,中国移动仍任重道远。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各知名国际设备商都积极参与到TD-LTE的测试中,这将会加速TD-LTE国际化进程。

除了发展TD-LTE,作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网络的运营商,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是中国移动重要任务之一。C-RAN是中国移动提出的一项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资本和运营开支、提升频谱利用率的无线接入网构架。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在珠海和吉林对C-RAN进行试点,从试验网的数据来看,C-RAN能有效降低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在节能减排方面也拥有优势。

变革传统的网络构架是目前全球无线通信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移动提出的C-RAN架构已经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C-RAN如果能够成功,将充分体现中国移动的技术实力,并在全球起到示范作用。

在2011年巴塞罗那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将在三年内部署100万个WiFi热点。目前,中国移动已拥用G网、3G网、TD-LTE网、WLAN四种制式的网络。做好四网协同是中国移动重要网络策略。目前,中国移动正在上海进行四网协同试验。四网协同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打造无线城市的基础。(卢子月)

任务

1、TD-LTE建设

推动TD-LTE测试与国际化,建设中国自己的4G网络。

2、C-RAN建设

逐步将试验推广至全国,与产业链亲密合作。

承载网 率先部署PTN

中国移动承载网建设大有后来者居上架势。虽然承载网起步相对较晚,但大力部署PTN和GPON等举措,还是让中国移动在新技术推广和3G数据网络部署上处于领先。

3G启动之后,数据业务量将大大上升,业务将更加多样化,QoS要求更高,这些都对承载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业务城域网中,中国移动采用PON技术承载宽带接入业务,采用PTN技术承载高端客户和基站回传业务。

在中国移动部署GPON和PTN之初,两技术的国内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中国移动联合各厂家做测试和试点,推动其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PTN网络部署上,经过两轮招标和建设,中国移动已经拥有了国内最大的PTN网络,这对推动3G数据业务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如今中国移动又在积极采用PTN进行LTE业务承载,国内厂商也在中国移动的大力推动下,推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在不久前启动的TD-LTE试点建设上,PTN承载方案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技术方案。

经过中国移动推动,PTN适应业务IP化发展需求、提高业务接入特点已经得到认可,国内外已经有多家运营商在部署PTN。而中国移动通过加强PTN网络人员培训,也为国内输送了大量优秀的PTN运营、维护人员,推进PTN网络运维的发展。

在PON部署上,中国移动1-2年内的策略是采用GPON和EPON并重,优先考虑GPON的策略。对家庭用户实现2M左右的接入带宽,对于集团客户则要实现20M的带宽,但对于某些高档小区也会考虑引入FTTH。

在中远期(3-5年之内),中国移动将逐步引入10G的PON和UniPON技术。对家庭用户以FTTB为主,高档小区可采用FTTH,满足用户20M-50M的接入带宽需求。引入10G的PON主要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好的质量,引用UniPON主要是结合C-RAN的部署,把分布式BBU和RRU的传输需求与宽带传输相结合。

在远期(5年之后),中国移动将大规模引入10GPON技术和FTTH,为用户提供100M接入带宽;同时,还要实现UniPON对C-RAN和宽带接入的统一承载。(于尚民)

任务

1、PTN建设

完善三层路由功能,实现TD-LTE数据业务全面高效承载。

2、UniPON建设

完成分布式BBU和RRU的传输与宽带传输的全面融合。

服务运维 化守为攻

现代市场的竞争,早已由“拼产品”变成了“拼服务”。对运营商来说,好的服务需要好的运维做支撑。面对运营商间日益激烈地竞争,对运维的理解需要“化守为攻”,从传统的单纯维护变成中国移动赢得市场的有力支撑和利器。

中国移动一向以相对优异的网络质量闻名,然而,经过多年竞争,各大运营商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网络管理和质量优化方面,移动的竞争优势已经不明显。根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6月,联通GSM的接通率已经超过移动,电信CDMA与移动的差距也正在缩小。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面对联通、电信在3G网络方面的“咄咄逼人”,移动大力推进TD-LTE建设,试图藉此保持领先地位。在3G应用方面,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大家都想寻找杀手级的应用,而杀手级的应用需要更高的运维支持。

因此,对于中国移动来说,未来的竞争能力不能仅仅体现在网络质量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有多少新产品新应用上,更体现在运维对市场和服务的全面和快速支撑。

过去几年,中国移动在集团范围内实现了广泛的运维集中化,运维质量和响应速度大为提高。下一步,运维需要能向市场、服务部门提供高效的支撑,建立面向市场和客户能够快速响应的高效运维体系。而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网络运维体系,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运维流程,将成为重点。尤其是在运维外包逐渐成为普遍,合同能源管理趋热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不管有多少家外包运维提供商,市场和客户始终能获得一致高效的服务响应,将是移动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面,绿色节能已经成为举国共识。电信行业内,移动在这方面领先一步,但绿色运维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根据2009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移动集团签署的节能自愿协议,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移动承诺单位业务量耗电比2008年下降20%。

时间已经过去一半,节能减排变得相当紧迫。中国移动绿色工作组杨志军在3月的“绿色通信大会”上表示,中国移动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非常复杂。究其原因,业务和客户规模的增长带来的网络规模持续增长,无法避免。据介绍,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基站数已经远远超过50万个,73%的电力消耗来自通信基站。而随着TD-LTE今年的大规模试点以及随后的[FS:Page]大规模建设,基站数量的飙升已成定局。

如何在保证对客户服务快速响应的同时(这意味着更大的业务量),实现能耗的继续下降?这对中国移动的运维,是必须解决的任务。

任务

1、快速响应。

建立高效、统一的网络运维体系,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运维流程。

2、绿色节能。

在保证对客户服务快速响应的同时(意味着更大的业务量),实现能耗的继续下降。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