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网融合的大幕已经缓缓的拉开,面对三网融合,广电人该何去何从?重要的是,和我们站在同一条跑道上的媒体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我们将面对怎样的未来?笔者从事广电事业三十多年,以一个广电人的身份,客观的分析广电与新媒体的长短板,希望给同是广电的各位同仁一点帮助。
引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媒体日渐繁荣。广电媒体的“春天”已经不在,不得不随之进行变革,寻求自己新形势下新的出路。广电媒体在思考开始寻找振兴自己并能使双方共赢的对策—与网络媒体相互融合。网络媒体的出现修正着广电媒体的传播观念,没有固步自封,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地与网络新媒体相互融合,拓展自身的优势,开发新的功能,以超越的理念和创新的实践,走出一条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星光大道。在中国媒体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将是广电媒体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
一、广电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广电媒体要实现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首先要认识自己: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如何发扬长处,又如何通过与网络的融合来弥补不足?
1.广电媒体的固有优势
广电媒体以电视诞生为开端,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始终以其厚重、沉着的风格稳住受众的目光,历史记载着它的经验:
首先是权威性和可信性;电视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电视为代表的广电媒体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们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不论是“以传者为中心”还是“以受者为中心”的时代,广电媒体都是权威与官方的象征,广电媒体播发新闻有着严格的把关,精确性和公开性上受到审查,我们会不假思索的相信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而总会以一种假定性的前提去看待网络论坛或视频网站上的消息。美国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媒体真实可信度的调查中,只有45%的受众相信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的真实,而报纸、广播及电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均超过了50%。
其次是强势的内容;广电媒体有十分严肃的传统和追求,有相当严格的的采编程序和纪律要求,一条信息的发布有严密的审查过程,而且传者还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素养。因此,我们接触到的广电媒体上的新闻、评论等不仅内容充实,还会使人感觉赏心悦目。不论何时,广电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内容为王”都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黄金定律。《焦点访谈》是一份“精英节目”,其中不仅有专业记者的亲历报道,大学教授的愤慨,政界高官和商界精英的高见,还有基层民众的针砭时弊,给人的是思想觉悟的提高。还有央视老牌栏目《新闻联播》等等,这些广电媒体的声音已经成为人们最为信赖的选择。
再次是忠实的受众;广电媒体多年形成的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是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生》,在全国掀起一股火热的选秀之风,据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数据显示,长沙唱区10强赛最高收视份额高达19.03%,而杭州赛区的“海选”更以5.86%的收视成绩,排名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第一位。电视的魅力是主导,而网络此时只能借助电视的效应是把节目“搬”到网上,开辟论坛。风波之后,湖南卫视的越来越“牛”,而网络的“五花八门”却显得实力欠缺。如今,许多人愿意点击人民网了解新闻,因为他们曾经是《人民日报》的信众,许多人愿意在网上参与“神州五号”的讨论,是因为他们倾心这个电视直播......网络是“形式”,而广电媒体是有分量的“内容”,是内容培养了忠实稳定的受众。
2.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赢
网络媒体与广电媒体是现在社会的两大重要媒体。网络媒体的信息海量性、充分的交互性、超文本链接等特征是广电媒体望尘莫及的。而这些正符合了网络时代人们的高效率、快节奏。相比之下,广电媒体的优势早已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需要,单向性、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等劣势突现出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冷场”。因此,广电媒体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与网络媒体合作。
事实已经证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并不会使广电媒体消亡,广播的出现并没有摧毁报纸,电视的出现也没有摧毁广播,而他们都没有使图书消亡。新媒体的出现并不能完全消灭广电媒体,它是广电媒体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它的出现最终拓展了广电媒体未曾拓展的领域,导致注意力资源的重新分配。
如今出现的多媒体报纸、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的媒介形式,除了具有广电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特征。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支持技术、内容来源、内容特征、收入来源、营销目标、接收终端等方面都与广电媒体有很大不同。可以说,这四大特征也恰是网络媒体对广电媒体的比较优势,二者的相互融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点而有效消除缺点,使得双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
二、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及其发展进程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讯息。在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他被奉为媒介传播的先知。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融合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旧的内容与新的形式相结合会产生新的效果,即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联姻,让我们看到了媒体融合的强大魅力,体验到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新快感。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的发展过程分为两步:一是广电媒体以网络为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站,受众可以通过网站阅读新闻,收听广播以及观看在线电视;二是广电媒体与网络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形成一种更新鲜的产品。
1.广电媒体“触网”
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融是以电视台创建的网站为代表,通过网络实现。息的更全面的传播和与受众的互动,这促进了广电媒体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台网融合
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ABC)最早使用互联网向全球传播节目,同时,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福克斯电视(FOX)等相继建立网站,并在网上介绍或播出部分节目。1996年,中国广播电视最早开始与网络接轨;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199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立网站;1999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全面改版??目前,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建立了自己相应的网站,扩大传播效果。如央视网站CCTV.com与CCTV的互动,CCTV.com对CCTV的16个频道、400多个栏目的进行介绍。
广播电视的信息网络化趋势改变了传统广播影视的传播观念。现代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信息在储存、传递方面比传统传播方式具有绝对的优势。数字化的网络传输系统集广播、电视、电影传播功能与一体,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传播效率,降低了传播成本。网上的广播影视不仅可供用户收听观看,也可供用户检索、存储、下载、转发,缩短了媒介与受众之间[FS:Page]的距离,改变了广电媒体单向流动的特征,给予受众的是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双向互动性,从而扩大了传播的效果。
总之,广播、电视与网站的互动融合是广电媒体自身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内容的重复、缺乏新意,网站只起到辅助广电媒体的作用,缺少自己的特色。对于那些不太出名的地方电台、电视台我们或许很少去点击他们的网站来了解地方新闻,因此地方广电媒体的网站要注重地方特色和当地人的就近参与,扩大影响力。
为您推荐
“今年会倒退还是进步?”这是很多电信业人士对于目前业界翘首以待的几个敏感问题的一致疑问。日前,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今年的多项工作要点,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质疑。信息产业部明确表示,《电信法》今年将进入立法审议,使出台时间拉近;另外,信产部今年将对三网融合提供政策建议,而省级通信管理局可望增加人手。《电信法》成为工作要点近日,经过信息产业部第16次部务会议通过了《信息产业部2006年工作要点》,并下发相关部门。在信产部的工作要点中提及,今年将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还将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等多个规章的制定或者修订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
只有让垄断者放弃垄断三网才能真正获得融合,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政府能否痛下决心或许是事情得以解决的根本一切都因“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词而引发。“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在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中,业内人士发现,“十五”计划中的“促进”已经变为“推进”,这是否意味着三网融合将要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呢?事实上,在IPTV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时,三网融合就已经再度成为电信和广电不休争战中的最热门话题。中国电信首席技术官韦乐平对IPTV业务曾公开表示,第一,IPTV业务电信不能不搞;第二,IPTV即将有规模化的行动。看起来,这无疑是在向广电宣战。在现行的
娄勤俭表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他说,现在应该讨论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方便、有效的NGN。要注重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原来独特的强势技术的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说互联网本身就考虑是无所不在,任何比较方便用户的使用,不受任何管制的考虑。作为通信网来讲,考虑用户质量,考虑信息安全,考虑运营模式,这种考虑理念的发展,会推动本身技术的一种推动。如果我们在技术研究的初期就强调这些技术相互复制性,制约它的发展,这可能是不合适的。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强势技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他指出,要注
在第38届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百纳电信咨询IT与设备事业部高级顾问刘成效在接受天极网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对今年“推进全球网络安全”主题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全球对电信网络安全问题关注的重要信号。”“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在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因为网络安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为人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被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光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安全问题。因此,注重安全问题,发动全球来共同关注安全问题,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说。既然网络安全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