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媒体:成长中的第五媒体

2011-03-30 10:24:00来源:美股 热度: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互联网研究部近日发布《移动互联网深度研究--之六:移动媒体:成长中的第五媒体》报告;报告认为受移动互联网普及和产业政策推动,移动媒体将向表现形式和内容承载更丰富的移动阅读、移动视频和手机上网演变。移动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基于内容的前向收费和基于广告的后向收费。报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移动媒体的发展趋势:

移动阅读渐成主流:移动阅读包括手机报和电子书。手机报是当前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但由于信息承载量有限,互动性不足,在终端智能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转型压力,可能从大众市场向小众市场过度。图书数字阅读市场起步较晚,但受益于专业以及融合型终端的普及,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移动视频蓄势待飞:移动视频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业务,由于对终端和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目前普及率并不高。收看方式包括视频直播和视频点播,传输方式包括移动通信网(3G)和广播电视网(CMMB)。从竞争格局分析,传统媒体拥有内容和牌照优势,运营商拥有网络、营销和支付优势,互联网企业则在技术、用户体验等方面有较强经验。我们认为,手机视频作为典型的三网融合业务,产业链上任何一方都不具备推动产业发展的力量,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产业良性增长。

手机门户向入口向平台升级:手机门户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型业务。从竞争格局上看,互联网门户已经顺利实现对移动互联网的无缝对接,运营商门户(移动梦网)和独立的无线门户网站(空中网)先发的竞争优势面临挑战。长期来看,手机门户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应用+社区”化趋势,加快从门户向平台的升级。

无所不在的移动媒体

移动媒体作为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之后的第五类媒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迅速成长为传媒行业的重要力量,其所占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9年中国移动媒体收入高达1544.2亿元,占整个传媒产业的31.5%。广义的移动媒体包括手机媒体和户外媒体(如楼宇/公交/地铁电视广告等)。本报告中提到的移动媒体则专指手机媒体,即以无线通信网络为传输基础,通过手机/PDA/电子书等移动设备为媒介,以实现各种(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的)媒体内容的传播。移动媒体不仅是对其他媒体在传播形式上的延伸,同时移动媒体的移动性、广覆盖等特点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拥有广阔的前景。

受到移动互联网普及和产业政策的推动,移动媒体将向表现形式和内容承载更丰富的移动阅读、移动视频和手机上网这三类业务演变:

► 承载移动媒体的网络/技术条件不断完善:3G网络带来更大的传输带宽,移动终端功能增强和价格降低,数字出版技术的普及,流媒体压缩技术,手机对flash技术的支持等都给移动媒体的应用普及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 产业政策的推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和试点城市等一系列政策的出炉为移动阅读、移动视频等业务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 灵活的盈利模式:用户需要更快捷方便的获取各类信息,广告主需要更精准的进行营销。因此,移动媒体既有基于内容服务的前向收费模式,也有基于广告的后向收费模式,盈利模式清晰且灵活;

一、移动阅读,终端、内容和通道三位一体

移动阅读是数字出版的“杀手级”应用。传统出版已经逐步向数字出版过渡,预测显示2020年数字出版将占整个出版产业的50%的销售额。移动阅读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包括手机报和电子书。其中手机报主要通过彩信方式发布,而电子书籍/杂志则可以通过网站或者客户端的方式阅读。截止2010Q2,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到2.03亿,收入达6.17亿元,其中手机报收入达5.67亿,占总收入比重91.3%;其他营收为5407万元,占比为8.81%。

手机报面临转型压力

手机报业务是目前渗透率最高的手机阅读应用,占整个手机阅读产业收入90%以上。其中,仅中移动2009年的手机报用户就达到4912万户。然而手机报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1)信息容量较小,内容同质化:手机报最主要的传播形式为彩信,而受限于彩信50k的发送限制,手机报可以包含的文字/图片信息有限,无法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互动性也很有限;多数手机报只是从平面媒体上摘录一些重要内容汇集而成,同质化严重。2)未来手机报可能从大众走向小众市场。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上网来了解实时的新闻资讯。强势崛起的电子书已经开始冲击原先由手机报独享的移动阅读市场。但结合手机报随时随地发送的特点,可以提供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或特点目标人群对即时、简短的文字与图片信息的需求,在特定细分市场仍有发展机会。如中移动和新华社针对上海世博会推出手机报,并在其中嵌入了世博会的独家视频内容。3)大量传统媒体登陆苹果App store,用户可以免费阅读,严重冲击了运营商体系下用户付费订阅的模式。

责任编辑:che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