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积极探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之路

2011-02-28 09:01:00来源:人民网 作者:任贤良热度: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不少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多次受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的肯定。2010年底,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贤良,应邀到中央党校,结合陕西实践,宣讲“积极探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之路”这一课题。《求是》杂志红旗文稿2011年第3期,专门刊登了这篇文章,现予以摘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既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文化产业具有两重性,一是意识形态属性,一是经济产业属性。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扶持、推动,能够更好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质量;市场运作,则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政府与市场缺一不可。

  一、近年来陕西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底蕴深厚,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省委提出要建设西部强省,把“文化强”作为三大目标之一,注重发挥政府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两个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试以三个案例说明。

  (一)整合广电网络

  陕西的广电网络,曾分属于省、市、县三级广电部门,各自为政,互不联通,小环境发展,低层次运作,网络安全得不到保证。一方面,长期以来的传统管理体制,形成了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受传统运营理念的制约,不善经营,总体亏损严重,致使各地广电行业的人事包袱和经济包袱越来越重,成为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难点。直到2000年,国家和陕西共投资4亿元建起的广电网络系统并没有形成整体效益;市县7个亿的网络资产债务就高达3.26亿元。

  考虑到广电网络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有效整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为此,我们提出“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整合方案。使用行政手段,把分属各级的网络资产经营权与管理权进行整合。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把省、市、县三级广电部门的网络资产评估入股,共同组建股份公司,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确保各级政府以往在网络建设上的投资得到丰厚的回报,用市场手段建立经营 “大平台”。此举得到了各级广电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2001年6月29日,全国第一家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现代企业“陕西广电信息网络股份公司”正式成立。

  广电网络整合后,充分发挥网络的产业属性,走市场化运作之路,坚持产业运营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先后完成了借壳上市、资本运作,增发融资、整体上市。广电网络整合后,经营收入由2001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5亿元。总资产由2001年的9.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93亿元。

(二)探索曲江模式

  2002年以来,西安市曲江新区通过政府引导,按照经济和市场规律打造了一座文化产业新城,探索出一条集约高效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曲江模式”概括而言就是依托文化遗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包装和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改造,打造旅游景区,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带动区域价值的提升,继而开发多种类型的文化产业组合。

  首先,政府整体推动。西安市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曲江新区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予以推动和扶持,研究制定符合区域文化特色的发展之路。依托陕西省大文物、大旅游、大文化的优势,以盛唐文化为载体,规划具有曲江文化特色的一批内涵丰富、影响巨大、示范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使诸多历史文化遗产从隐性资源成为“显性”景观,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区域的整体价值快速提升。

  其次,培育市场主体。曲江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运用整合资源、项目捆绑、委托经营、土地划拨和资本运营等手段,不断增强投融资能力,扩大资本总量。并以这一投融资平台为母体,相继整合组建了影视、会展、旅游、演艺及大明宫投资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通过打造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实施大产业布局,大项目带动,大资本运作,更好地介入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催生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全文化产业链。截至2010年11月底,曲江新区已累计聚集667家文化企业,涵盖会展、影视、演艺、动漫、出版、传媒、网络、美术、创意设计和广告等20多个门类,产值达到30亿元。

  最后,产业反哺文化。曲江新区坚持用城市运营的收益,反哺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入区文化企业的营业税以财政补贴方式全额返还,实施10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场所租金全免。每年设立2亿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企业、文化项目、会展、影视、博物馆建设等。注册资本5亿元,成立了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文化产业年投资额10亿元。注册资本2亿元,成立曲江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银行授信额度25亿元,为入区文化企业搭建了一个一流的文化产业融资和发展平台。

  目前,全方位展示盛唐主题文化的大唐芙蓉园,唐风唐韵的大雁塔文化广场,《梦回大唐》的全球巡演,曲江国际唐人文化周、曲江文化论坛等高水平的品牌营销活动,加之相继建成曲江池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3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曲江新区已经成为备受全国关注的文化亮点之一,形成了包括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广告美术、文化商贸等多种文化产业门类,初步建立了以重大文化项目为核心、以重大文化设施为支撑、以六大文化企业集团为依托的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

(三)打造“影视陕军”

  新世纪以来,陕西省影视剧生产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影视制作机构发展到210家,年平均生产电影6部,电视剧20部(400集),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五强,形成了“影视陕军”品牌。这方面的经验主要有:

  1.坚持高标准规划

  以把握正确导向为灵魂,以提高创作质量为核心,抓原创、促精品,抓重点、带整体,建立健全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创作引导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生产出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大秦帝国》、《保卫延安》、《胡杨女人》等一系列影响广泛、叫好叫座的电视剧。《图雅的婚事》、《团圆》、《隐形的翅膀》、《纺织姑娘》等影片先后在国内获奖。

  同时,对影视制作经营机构进行规范管理,强化资格准入,建立退出机制,确保健康有序发展。省政府还出台了《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拿出3000万元对重点影视作品的生产进行扶持。省广电局每年也拿出100万元扶持广播影视重点剧本创作,通过完善评奖机制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形成崇尚主旋律、鼓励多样化的良好氛围。

  2.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一是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2010年5月8日,组建了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对西影集团进行公司化改制,使之成为规范化的电影企业和市场主体,主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影片《锦衣卫》成为西影第一部进[FS:Page]入春节贺岁档的大片,国内票房收入近1.5亿元。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还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共同组建西影航天影视动漫公司,形成了以影视、动漫产业为核心,自主创意、制作为主导,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与此同时,推进电视剧制作部门的转企改制,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陕西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达到194家,每年投资生产的影视剧达30部近400集,占全省总产量的90%以上。

  二是促进文化资源商品化。通过文学与影视的对接联姻,把文学创作资源转化为影视生产力。目前,孙皓辉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已改编为六部大型电视剧本,第一部52集《黑色裂变》反响很好。第二部《国命纵横》已经开机。由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的民族史诗巨制影片《白鹿原》,正在热拍之中。

  三是推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市场机制。西影与哥伦比亚公司合拍的电影《天地英雄》,开创了陕西省与世界级电影公司合作拍摄大片的先例,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陕西电视台和国风影业投资公司联合拍摄的《大秦帝国》是“国营影视”与“民营影视”合作的典范之作。影视制作公司通过让度部分权益换取自身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也确保了陕西省影视产业的持久发展。

  四是不断培育影视消费市场。2010年,陕西新增10座多厅数字影城(院)。目前在陕西省落地的全国院线达到12条,加上西安本地的长安院线,共13条院线,加入院线影城共36家,146个影厅,总座位数27050个。

二、思考和建议

  凭借广播影视技术的进步,美国文化产业实现了空前的繁荣;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日本动漫产业独步全球;依托网络技术的普及,韩国网络游戏业迅速崛起。目前,我们也具备一个有利条件,就是三网融合。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大力扶持,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力度发展文化产业

  我们历来有文化产业是“副业”的成见,有单纯从“物质生产”角度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习惯。因而,在过去几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和推动下,在经济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上,政府从不乏大手笔,动辄几百亿、上千亿的大工程。而回顾一下这些年我们各级政府在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的项目上又有多少“触目惊心”的大投入?因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投资严重不足仍是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今后,我们应当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的产业支撑的高度,舍得向文化产业投资,舍得在文化产业上发力。在资金扶持上,不能总把文化产业当作经济社会中“涂脂抹粉”的项目,只撇给几个“胭脂”、“口红”钱。否则,文化事业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完善统计,以全国统一的标准考核文化产业

  长期以来,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的分类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国内各地区、各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一些地区在统计文化产业时,把体育、旅游、教育等也统计在内。甚至将建筑、测量及工程服务等技术工程项目也列入文化创意产业,此外涉及的行业如农业观光、珠宝首饰零售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由于文化产业统计要么失于褊狭,要么失于笼统,个别省市的文化产业已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几,早已成了“主导产业”,而有的省则只有GDP的百分之一二,甚至更少。目前各地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却苦于无法找到一条合适的产业“标尺”。由于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比较模糊,同时缺乏明确、统一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认识和地区间的比较,也影响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没有严格科学的统计就没有公平公正的考量,政府就很难决策,就无从引导,就不知该把钱投向何处,该如何去扶持。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尽快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科学统计体系和考量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健全法制,以规范严谨的法律保护文化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拦路虎是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绝。比如,《叶问2》自2010年4月27日公开上映后,连续数日保持着每天2000多万元的票房水平。正当出品方沉浸在票房喜悦中时,却突遭网络盗版当头一棒。仅在5月4日一夜之间遭遇“电驴”多达20万次的盗版种子下载,短短3日,盗播网站数量迅速达到800多个。据电影网分析统计,3天内共有1000多万人次在网上点播、下载了盗版的《叶问2》,给《叶问2》带来的票房损失估计达上亿元。又如,《唐山大地震》上映前两日网上就已出现“枪版”全片影像。

  文化产品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创造性,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如果任由“侵权盗版”肆意妄为,“山寨”文化大行其道,抄袭、变相抄袭蔚然成风,那么谁还肯去进行开创性、独创性劳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原创性劳动,促进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增强文化市场执法能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以保护、促进和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四)公平竞争,以市场运作的魔力撬动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魔力,建立公平竞争的产业环境。不管“姓事姓企”,只要能生产出满足大众需求,对弘扬正气有益的文化产品就应鼓励,就应扶持。在培育新兴文化市场主体上,不论“姓公姓私”,只要能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在繁荣文化产业上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就应一视同仁,在投融资、税收、评奖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

  (五)注重人才,以宽松适宜的环境礼贤下士

  文化产业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独特性,决定了人才的特别重要,决定了名人、明星效应显著。这已经被国内外的经验所证明。在好莱坞,一部影片只要布拉德・皮特这个级别的演员参演,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国老百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卖了院子墙,去看梅兰芳”的说法。在影视界,一个明星的号召力,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票房。今年贺岁档里三部大片,《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都由葛优主演。业内人士预测,葛优主演的这3部影片,有望拿下10亿票房,占到全国票房收入的十分之一。

  可见,明星就是号召力,就是市场,就是票房。因而,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应该摆脱几千年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观念的影响,不要对出类拔萃的文化名人进行过多限制,而应更多地让市场去调节。同时,[FS:Page]在文化名人的培养使用上,要舍得投入,放手使用,要敢让和肯让文化名人冒尖,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名人效应”、“明星效应”。

  (六)改善民生,以完备的保障惠及社会大众

  眼下,要想让普通群众花几十元看场电影、花上百元听场交响音乐会,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与发展文化产业相应,还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政府投入和购买,确保人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权益。同时,有效增加大众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王太华考察陕西广电工作

4月18日,王太华同志考察陕西广电中心,并听取陕西省广电局、省广电网络公司负责同志工作汇报。王太华在考察中肯定了陕西广电事业发展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广电系统的同志要清醒认识、牢牢记住自己“把握正确导向、确保安全播出、依法加强管理、发展事业产业”的基本职责,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认清广播影视发展面临的形势,按照“七个适应”的要求不断加强我们的工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始终把改革、创新和科学技术作为加速广播影视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事业单位机制转换和企业体制改革,用高新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装备,提升现代广播影视。他强调,在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转换过程中要兼顾各方利益,特

陕西宝鸡市农村转星工作已收尾

日前,陕西宝鸡市3区农村用户的电视已基本调整为接收国家新发射的广播电视专用卫星信号,完成率达95.87%。 工程技术人员站在楼顶的卫星接收器旁,拧螺丝,调方位,根据电视屏幕显示的数据将电视信号调到最佳,整个操作过程有条不紊,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频道,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同样得益于卫星电视转星调整工作的服务到家,临济镇郑航村在没有转星之前,村民喜欢看的体育节目以及小孩子喜欢看的少儿频道都接收不到,多亏技术人员亲临家中,帮忙调整了“小耳朵”,现在可以如愿收到自己喜爱的电视频道了。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8月1日至8月31日集中开展卫星电视转星调整工作,全国现使用的6颗卫星上传

陕西:宝鸡眉县严查销售卫星电视地面站违法行为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29号令和国家《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维护国家广播电视市场管理秩序。日前,由眉县文化局牵头组成的县工商、公安、广电网络等四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组,对全县境内经营电视器材的经销户和偏远乡村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联合集中整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对广播电视行业的稽查力度,维护国家广播电视市场管理秩序,由眉县文化局牵头组织了这次突击检查。本次检查从11月3日至4日共两天时间,对眉县境内涉嫌销售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7个镇10多处场所进行了专项突击清查。共出动车辆6台(次)、人员24人(次)。检查组每到一处,都根据国务院129号令和《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

陕西西安:1600辆公交车上可看移动电视

记者从市广播电视局了解到,截止11月22日,全市1600辆公交车和一些公共场所安装了移动电视接收终端,每天有150万人次可看到西安移动电视节目,很好地宣传了西安,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丰富了市民的乘车文化。 今年以来,市广播电视局克服种种困难,合理安排工期,轮流加班,提前完成了全市移动电视装车装屏达到1600台的目标。目前西安移动电视在全市61条主要公交线路上安装了接收设备,并在西安火车站、西安城西客运站等公共场所安装了移动电视接收终端,每天覆盖人群达150万人次。 同时,为了让边远山区的农村看上电视节目,今年以来市广播电视局加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止11月28日,共完成了13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