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数字电视服务系统
Global DVB Service System(GDSS)
u 主题:联通各地独立的数字电视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可寻址业务支撑平台,为全国广播电视网的整合提供一种新模式,为三网融合提供基础性平台。
u 功能:三网融合环境下数字电视终端的业务订阅、设备控制、语音通讯、视频通讯、图文广告发布等功能的全国落地服务。
u 核心:每个数字电视终端用户具备全国唯一的、可寻址的、可通讯的数字电视身份号码。
u 关键:GDSS系统信令协议的制定,信令数据的控制、交换与传输;GDSS系统的标准化业务和标准化功能组件定义与实现;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SMS/BOSS)的标准化扩展,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CAS)的标准化扩展。
摘要:
基于广播电视网上的所有产业,其未来的走向是值得关注的。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深入,随着全国一体化广电网的逐步推进,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数字电视业务和广电业务将逐渐浮出水面。这种面向全国性的跨区域的广电业务,需要相对应的业务模式以及相对应的软硬件系统。而其中的软件系统,将不单单是一种软件,更本质的定性将是一种标准。正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化功能组件,其支持的业务是多种多样的,其许可接入的厂商产品是广大范围的,其架构更是面向未来具备优异扩展性的,是智能化的。这就是全局数字电视服务系统(GDSS)。
通过GDSS系统,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完整用户属性信息,并据此提出一套完整的业务交换接转的方式方法,形成公开的标准,从而让丰富多彩的业务能够在此标准上进行应用。广播电视用户的身份属性是全国性、全球性唯一有效的,社会各界都能够借助这些丰富多彩的业务和广播电视网中的用户发生关联,从此让分散在现今各个广电网络内的数字电视用户参与到全国性、全球性的分工合作与服务当中去。
GDSS系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三网融合,实现广播电视用户价值的提升,进而提升整个广播电视网上各产业的价值。GDSS系统是现有广播电视网的网间网、网上网。GDSS系统是让分散在各运营商手中的广电网演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广电智能网所真正需要的系统!
第1章 背景
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日渐被提上日程,这是信息自由传递的内在发展需求。广电网与其说是主动迎战,倒不如说是已经到了一个行业发展极大受限的紧要关口。IP技术的广泛使用,在行业形态、业务模式、市场夺取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在最根本的层次上,这种点到点的信息送达方式具备的特质已经被充分发挥。然而在自然界,点对面的信息送达是主流:是太阳向整个太阳系无差别地“广播”了信息和热量。
点对面的信息送达,是信息流动的一种自然形态;点对点的信息送达,是信息流动的一种约束形态。通过自然形态的信息送达,是一种低耗高效的送达方式;通过约束形态的信息送达,必定有更多的资源消耗产生在“约束”因素上。正所谓高山流水、顺势而为。
广播式的信息送达,正是因为具备这种巨大的优势,在信息送达的时效性、一致性上具有点对点方式无可比拟的优点。对于公共信息(如:基本节目信息、天气信息、时政信息、应急广播信息等的广播)传输服务的需求,广播方式是最快最佳最稳妥的方式。为了满足这种公共信息传输服务,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四级办电视的情况,在全国建立了大小3000多个广播电视台站。
2001年以来,数字电视系统建设渐趋高潮,截至2009年12月,全国已经发展了6000多万数字电视用户,建立了大小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超过500个(含测试平台)。这些数字电视前端涵盖了全部的省级广电传输单位、绝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市级广电传输单位和一部分的县级广电传输单位,另外少数大型企事业单位电视台也开通了数字电视系统。
广播电视网络条块分割的现状造就了众多相互隔绝的封闭用户群体,用户被划分给不同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分割管理,数字电视用户除了具备直接管理者所给予的身份属性外,缺少全国性、全球性的身份属性,无法参与到全国性、全球性的分工合作与服务体系当中。由于各个数字电视前端自成一统,单体系统规模有限,造成在创新条件、创新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创新赢利能力上都无法和电信、互联网等行业相媲美。这方面的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广电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并悄然打开了电信、互联网行业侵略广电行业的后门:IPTV、PPS、互联网电视、网络高清下载等等应运而生。
三网融合,对于电信和互联网而言,是打开了一个新市场;三网融合,对于广电而言,是一次生的机会,也同样是一次死的考验。随着电信网入户带宽的提升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丰富完善,各家广电运营商就像游兵散勇暴露在了电信与互联网的集团军前面。广电运营商若不能参与到全国性、全球性的分工与服务体系当中去,就只能在政府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看着电信网与互联网攻城掠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广播电视网又情何以堪!
面对着电信网与互联网的集团入侵,抱团迎战已经成为了广电的唯一选择。整个广电行业如何抱团成为一个整体,充斥着各种方案:组建全国性的网络公司、进行广电网络的双向化改造等等。打造一个覆盖全国的、全程全网的、双向互动的广播电视网络,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终极目标,而这除了需要巨大的投资、需要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在政策上的极力倾斜支持外,如何收编这些业已建成的、运转已经趋于正常的、具有正常法人治理体系结构的大小不等的数字电视运营商,非常具有挑战性。建立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数字电视网络的过程,注定是一个坎坷、复杂而周期漫长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是不可能想象毕其功于一役的,注定需要由多个不同的阶段相互衔接而成。把握这些阶段过程的本质,看到由始至终的内在本质,才能始终把握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方可做到始终立于潮头之上。
本文并没有讨论现今一般情况下谈论DVB演进发展时所热烈讨论的NGB、双向网络改造和网络质量改造等热点论题,而是以数字电视用户的身份属性作为切入点,展开描述了围绕数字电视用户身份属性这一最本质的问题,层层推进,展现出一个与NGB建设和三网融合相伴随的巨大的市场空间。
为您推荐
“今年会倒退还是进步?”这是很多电信业人士对于目前业界翘首以待的几个敏感问题的一致疑问。日前,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今年的多项工作要点,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质疑。信息产业部明确表示,《电信法》今年将进入立法审议,使出台时间拉近;另外,信产部今年将对三网融合提供政策建议,而省级通信管理局可望增加人手。《电信法》成为工作要点近日,经过信息产业部第16次部务会议通过了《信息产业部2006年工作要点》,并下发相关部门。在信产部的工作要点中提及,今年将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还将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等多个规章的制定或者修订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
只有让垄断者放弃垄断三网才能真正获得融合,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政府能否痛下决心或许是事情得以解决的根本一切都因“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词而引发。“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在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中,业内人士发现,“十五”计划中的“促进”已经变为“推进”,这是否意味着三网融合将要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呢?事实上,在IPTV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时,三网融合就已经再度成为电信和广电不休争战中的最热门话题。中国电信首席技术官韦乐平对IPTV业务曾公开表示,第一,IPTV业务电信不能不搞;第二,IPTV即将有规模化的行动。看起来,这无疑是在向广电宣战。在现行的
娄勤俭表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他说,现在应该讨论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方便、有效的NGN。要注重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原来独特的强势技术的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说互联网本身就考虑是无所不在,任何比较方便用户的使用,不受任何管制的考虑。作为通信网来讲,考虑用户质量,考虑信息安全,考虑运营模式,这种考虑理念的发展,会推动本身技术的一种推动。如果我们在技术研究的初期就强调这些技术相互复制性,制约它的发展,这可能是不合适的。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强势技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他指出,要注
在第38届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百纳电信咨询IT与设备事业部高级顾问刘成效在接受天极网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对今年“推进全球网络安全”主题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全球对电信网络安全问题关注的重要信号。”“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在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因为网络安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为人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被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光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安全问题。因此,注重安全问题,发动全球来共同关注安全问题,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说。既然网络安全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