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广电系统实施的投入最多、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人民群众最欢迎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封闭落后的状况,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扶贫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三步走”
据广电总局介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8年-2003年,完成了全国已通电行政村“盲村”的村村通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17.6亿元,解决了11.7万个行政村约7000万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2004年-2005年,完成了全国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村村通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18.4亿元,解决了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约3000万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2006年启动的“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主要围绕2项任务开展:
一是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村村通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2亿元,解决了全国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针对20户以上已通电“盲村”地处偏远,农户居住分散等特点,工程建设主要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解决覆盖问题。广电总局组织建设了“村村通”直播卫星节目上行平台,并安排了包括维语、哈语、蒙语、藏语(卫藏、安多、康巴)、蒙柯语、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在内的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村村通”平台播出,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通过直播卫星方式共解决了中西部1350万户近500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东部等有条件省区积极采用有线光缆联网等方式进行“村村通”建设,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建设任务。
二是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十一五”开始实施的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50亿元,对全国3032座大中功率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转播中央第一套、第七套电视节目和第一套广播节目的6626部电视、调频和中波发射机进行更新改造并对设备加强运行维护。北京奥运会前更新、新增的4758部发射机全部开播,保证广大农村群众无偿收听收看到北京奥运会的节目,提前两年半实现中央广播电视节目“十一五”农村无线覆盖目标。同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各省(区、市)积极推进省、市(地)、县级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超过25 亿元资金,对2212座无线发射台站的4093部转播地方节目发射机进行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
切实保障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
据广电总局介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水平明显提高,使得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村村通”工程带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了2009年的96.31%和97.23%。20户以上“盲村”建设又使5000多万“盲村”群众听到了广播看上了电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使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和中央第一套电视节目全国人口无线覆盖率由61%和38%,提高到85%和85%,中央第七套电视节目全国人口无线覆盖率从原来几乎为零,提高到69%,覆盖人口分别为11亿、11亿、9亿,根本上扭转了农村地区无线覆盖滑坡的严重现象,切实保障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
由于受当时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限制,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主要解决了农村群众收看2套电视、收听1套广播问题。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延伸和经济社会发展,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解决了农村群众收看4套电视、收听2套广播问题。在“十一五”20户以上“盲村”建设中采用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新技术,使“村村通”工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群众可以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各省及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在内的多套清晰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广电总局负责人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使农民群众便捷、及时、生动、形象地了解各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国内外大事,为农民群众修建了一条通向和谐小康的信息之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封闭落后的状况,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扶贫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力争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据广电总局介绍,“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农村群众收听收视质量和水平;以直播卫星应用为主,实施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着力完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基本实现新疆全疆农牧区广播电视“户户通”,藏区藏传佛教寺庙“舍舍通”;进一步强化县、乡(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广播电视持续发展。
为您推荐
计划于10月29日发射升空的中国第一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下称“直播卫星”),有望将在2010年之前带动近千亿元的相关产业规模。不过前提是,“个人禁止自行接收卫星电视”的相关规定要修改。《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从广电总局和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权威人士处获悉,如无意外发生,按最新计划,直播卫星——鑫诺二号将于10月29日在西昌发射。目前,广电总局对直播卫星的定位是,在直播卫星发展初期,要首先利用卫星覆盖面大,覆盖成本低廉的优势,希望直播卫星作为有线和地面数字电视的补充和延伸,能够覆盖其达不到的区域,有利于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覆盖。“这将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性时刻。”上广电相关负责人表示,直播卫星是指
到2010年,我国直播卫星用户将超过1500万,终端设备市场以及收视率的总体规模在百亿元左右。这是记者29日在《中国直播卫星产业报告》发布会上获悉的。《中国直播卫星产业报告》称,我国的直播卫星将首先满足全国性的广播电视覆盖要求。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为1.3亿,还有三分之二的家庭通过无线方式收看电视,部分地区甚至收不到电视信号。在“村村通”工程的推动下,2005年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4.4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81%,比2004年分别增长0.43%和0.52%。直播卫星在覆盖效率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并将在满足覆盖的基础上开展商业运营。直播卫星产业的相关政策、运
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据青年报报道,昨天凌晨,“鑫诺二号”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强大推动力下,开启了自己的特定使命,卫星将在进一步的遥控和检测下,最终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并建立正常工作姿态。据了解,“鑫诺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在轨服务寿命十二年。该卫星主要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两岸四地的广播电视、数字电视、直播电视和数字宽带多媒体系统用户提供服务。民用卫星市场将逐渐启动可以说,直播卫星的升空,对大部分电视用户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卫星接收设备看到更多、更便宜的电视节目。据了解,在直播卫星发展初期,广电总局的目标是首先利用卫星覆盖面大,覆盖成
几乎是一夜之间,城镇的楼房阳台上、农村的房顶上,接收卫星信号的“小耳朵”铺天盖地的长起来,同时也带动了卫星电视市场的蓬勃发展。虽然国家对私自安装卫星天线明令禁止,各地对地下灰色市场也“严厉打击”,但这些“小耳朵”并没有任何要减少的迹象,反而在以几何的速度疯长。直播星地下市场究竟有多大?老百姓为什么对卫星电视会有这么强烈的需求?地下市场给整转中的有线电视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中广互联记者追根溯源,实地考察了地下市场的具体运作;走村串巷,寻问老百姓的真实声音,希望能通过记者的笔,把地下市场以及百姓的需求真实地反映出来,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思考。农村百姓声音保定市,满城县,某村,周日。村民小李一家人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