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聚焦四大标准

2011-01-17 10:16:00来源:中国电子报 热度:

目前国内在推进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标准化工作正逐步得到运营商、设备厂商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各种具体问题也伴随着产业化工作的推进相继出现。相信这些问题会在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下逐步得到解决,届时三网融合将在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重点发展三大新业务

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的IPTV业务,是三网融合催生的三大新业务。

根据国家发布的有关三网融合的政策内容,我国三网融合带来的新业务发展空间将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重点领域:

一是广电企业开展的基于广电承载网络的电信增值业务,包括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业务、国内多方通信业务、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等。基于广电承载网络开展的电信增值业务将主要涉及电信业务核心网技术,虽然目前国内广电城域网络已经开始配合接入网进行针对数据交换的双向改造工作,但具体并未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以目前已经改造完毕或是正在进行改造的城市地区看,基本都采用了核心网IMS技术作为承载电信业务的主要技术,主要为3GPP R5提出的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系统技术标准。IMS端到端解决方案由业务层、核心网络层、终端接入层组成,不同层面之间采用开放接口协议,提供以IP为承载的基于SIP协议的多媒体会话业务的控制能力和业务能力,是比较符合国内广电网络改造需求的技术标准。

二是广电网络运营商开展的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涉及广电开展电信业务对其网络的改造方案主要有两种,分别是PON+EoC和CMTS+CM,其中主要包括两类技术:基于同轴电缆传输的广电网特色技术以及基于光缆传输的电信网技术。在应用及标准上光缆传输较同轴传输技术更为成熟健全。

三是电信运营商在现有IPTV业务基础上在试点地区广泛开展的IPTV业务。目前国内采用的基于电信运营商专网传输方式,通过组播及单播技术实现IPTV直播、点播、时移的业务,在技术上是成熟的。

除此之外,以上各项融合多媒体业务中都将涉及通用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该技术目前主要分为两种发展路线:一是由“MPEG LA”组织力推的以H.264为代表的编码技术路线,当前国内的广播电视业务及IPTV业务基本采用了该种类型技术;二是由Google ON2公司推动的以VP8为代表的开源编码技术路线,目前该类技术的影响力正逐步由互联网领域向三网融合业务领域延伸。

四大标准未完善

承载网标准缺失、接入网技术未进行标准化、IPTV标准不完善、通用音视频编码标准存在专利隐患等制约着三网融合的开展。

广电核心承载网标准存在缺失。由于IMS在提出时即属于电信承载网技术,因此国内的IMS技术已经在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框架内形成了主要网络设备的技术标准体系,但未将广电网络应用的具体情况考虑在内,而广电方面目前还没有双向核心网领域的设备及接口技术标准。该部分标准的缺失将有可能严重影响基于广电承载网络的电信增值业务的开展。

同轴接入网技术未进行标准化规范。与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电信网络中的光传输PON技术不同,广电同轴网双向改造中采用的传输技术(包括EoC及CMTS)属于广电网络特有的技术方式,因而在标准化方面,与PON技术相关的技术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通信标准,但基于同轴网的传输技术标准在国内还未建立。CMTS目前已有统一的国际规范可以参考遵循,而EoC技术繁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每种EoC技术的采用者基本都有十几家设备生产商,因此对该技术进行标准化规范是比较艰巨的。

IPTV系列标准体系存在完善空间。目前国内IPTV技术标准化工作基本与国际标准组织实现了同步,已经发布的通信行业标准已经涵盖了包括IPTV业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IPTV业务需求、IPTV机顶盒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等重点技术环节,能够满足运营商根据行业标准开展基本IPTV业务。然而在三网融合试点期间,IPTV业务在试点地区将得到大范围推广,业务种类也将更加丰富,如果不对IPTV中的系统接口进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目前行业标准体系中的基本框架规范将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产业需求。

通用音视频编码标准存在专利隐患。由于国内通用音视频编码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标准上主要采取跟随及使用国际标准组织的做法。众所周知,国际标准组织“MPEG LA”力推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在我国普遍应用是存在重大专利风险的,虽然该组织决定在2016年之前有关H.264的特定种类应用可以免收授权费用,但从目前我国国内高清广播电视的发展情况和IPTV的用户规模看,国际标准组织具备充足理由向国内各家大型运营商及设备厂商收取巨额授权费用。那么是否可以重点关注未来的视频编码标准呢?根据近期由ITU-T SG 16课题6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ISO/IEC JTC 1/SC 29/WG 11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联合组(JCT)通过的“增强性能视频编码(EPVC)标准项目”的需求草案情况,MPEG组织推动研究的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将沿用H.264现有技术框架,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编码效率,同时还将扩展到各种未来应用场景,因此可以预测国内相关企业采用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仍将无法避免知识产权风险。

拓展IPTV标准体系

拓展IPTV技术标准体系将对三网融合推进工作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根据以上对三网融合技术发展及标准化情况所做的分析,笔者对未来三网融合标准化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核心承载网技术标准。在目前通信行业IMS设备标准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三网融合中广电企业开展电信增值业务的场景及技术需求,对现有标准进行针对性补充细化。

第二,对同轴接入双向网技术开展标准化规范工作。在三网融合条件下,为保证基于光纤同轴混合网提供的互联网接入用户权益,便于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需要对同轴接入双向网技术进行具体的标准化规范工作。由于双向同轴接入网技术还将涉及广电网络部分原有的基础设施,因此可以考虑由电信与广电双方共同就标准化工作展开探讨。

第三,对IPTV标准体系进行拓展。近期,在CCSA框架下形成的“机顶盒与IPTV业务平台接口技术要求”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进展,对于包括业务管理系统接口、业务导航接口、流媒体接口、终端管理接口等框架细化接口进行了标准规范,该部分标准如果发布将对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探索开源通用音视频编码技术标准。虽然目前普遍采用的编码标准存在明显的知识产权风险,但是为了在三网融合推进期间有效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同时避免对用户终端设备进行大规模置换,可以暂时沿用现有音视频编码技术标准,在未来标准修订过程中逐步考虑引入其他开源技术标准作为可选项,为今后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风险做好应对准备。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信产部出台今年工作要点 三网融合或有突破

“今年会倒退还是进步?”这是很多电信业人士对于目前业界翘首以待的几个敏感问题的一致疑问。日前,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今年的多项工作要点,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质疑。信息产业部明确表示,《电信法》今年将进入立法审议,使出台时间拉近;另外,信产部今年将对三网融合提供政策建议,而省级通信管理局可望增加人手。《电信法》成为工作要点近日,经过信息产业部第16次部务会议通过了《信息产业部2006年工作要点》,并下发相关部门。在信产部的工作要点中提及,今年将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还将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等多个规章的制定或者修订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

三网融合7年博弈无进展 专家称实现仍要4年

只有让垄断者放弃垄断三网才能真正获得融合,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政府能否痛下决心或许是事情得以解决的根本一切都因“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词而引发。“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在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中,业内人士发现,“十五”计划中的“促进”已经变为“推进”,这是否意味着三网融合将要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呢?事实上,在IPTV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时,三网融合就已经再度成为电信和广电不休争战中的最热门话题。中国电信首席技术官韦乐平对IPTV业务曾公开表示,第一,IPTV业务电信不能不搞;第二,IPTV即将有规模化的行动。看起来,这无疑是在向广电宣战。在现行的

娄勤俭称三网融合是趋势 各自均有独特技术

娄勤俭表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他说,现在应该讨论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方便、有效的NGN。要注重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原来独特的强势技术的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说互联网本身就考虑是无所不在,任何比较方便用户的使用,不受任何管制的考虑。作为通信网来讲,考虑用户质量,考虑信息安全,考虑运营模式,这种考虑理念的发展,会推动本身技术的一种推动。如果我们在技术研究的初期就强调这些技术相互复制性,制约它的发展,这可能是不合适的。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强势技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他指出,要注

国内网络安全尚未成体系 三网融合存隐患

在第38届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百纳电信咨询IT与设备事业部高级顾问刘成效在接受天极网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对今年“推进全球网络安全”主题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全球对电信网络安全问题关注的重要信号。”“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在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因为网络安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为人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被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光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安全问题。因此,注重安全问题,发动全球来共同关注安全问题,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说。既然网络安全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