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阔步前行又一春

2011-01-05 08:39:00来源:人民网 热度:
“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部署,广播影视系统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广播影视生产力,广播影视整体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广播影视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十二五”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农村电影放映三大重点工程,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变,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全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解决了71.66万个广播电视“盲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无线人口覆盖率均提高到85%以上。

西新工程已完成前三期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开始进行第四期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新疆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薄弱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制作、播出和译制能力。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影发展道路。“十一五”时期,共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0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1万多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万多套。2010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所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深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 提高产业整体实力

“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不断深化产业改革。以塑造市场主体为目标,大力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目前,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35家国有制片单位、204家省市电影公司和293家电影院已经完成转企,正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内容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十一五”时期,国产故事片产量从2005年的26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增长了一倍以上。全国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46亿元增至2010年的约100亿元,增长率达到389%。电视剧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截至12月产量已接近1.3万集。影视动画实现跨越式发展,电视动画产量从2006年的8万分钟,达到2010年截至11月的12.6万分钟。

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形成了以院线制为核心的现代电影产业市场体系,成功激活了整个电影市场。目前,全国共有城市电影院线37条,所辖现代化影院2000家,银幕6256块。越来越多的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为电影产业的振兴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步伐加快。2010年共有47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总收入达到35.17亿元。在37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举办100次中国电影展,共展映影片578部次。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数字化网络化进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广播影视领域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及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工作不断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区市完成或基本完成全省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260多个城市进行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在全国1.75亿有线电视用户中,数字电视用户超过7900万。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正在加快。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进一步发展。在2008年顺利开播服务北京奥运会的基础上,目前已在全国337个城市开通CMMB信号,在30个省区市完成运营支撑系统建设,在27个省区市组建了运营公司,初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运营体系,开始大规模为用户提供服务。

通过大力加强业务开发,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新兴业态得到较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开播了13个高清电视频道。同时,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等新兴业态得到积极稳妥的发展,楼宇视屏、户外视屏、交通工具视屏等新型业务以及电子政务、生产生活信息、文化教育娱乐等各类服务得到进一步开发。

深入推进管理改革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法制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十一五”期间,《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等法规相继出台,适应广播影视数字和产业发展的相应法规规范的起草制定工作得以积极推进。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完成了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划转,实现了广电部门对电影的统一归口管理。通过资源有机整合,目前全国已有244个市(地)级电台、电视台完成合并,初步形成了事业产业统筹协调、分开运行、分类管理、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

“十一五”期间共取消8项行政许可,改进电影电视剧立项管理办法,实施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备案公示制度,开设电视剧电子政务平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以建立频率频道、节目栏目退出机制为重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理不断加强。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针对频率频道、节目栏目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频率频道退出机制,促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从手机电视叹电信广电合作

作者:张伟【eNet硅谷动力专稿】近年来,手机电视一直被各方“别有用心”地追捧着,满含赞誉之词,如“手机电视被称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美国某手机电视开发商也以幽默的口吻说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电视和手机两种东西最流行,我们当然会更看重两者结合——手机电视的未来。”中国是手机数量大国也是电视大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到1997年,用户数慢慢累积到1000万户左右,每年平均增加100万户。然而,在此之后的四年间,却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10月25

视频点播、直播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近期,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于的一则新闻《视频直播应用于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其展会间利用Internet视频直播技术手段展示金融展和成就展的宏大现场,实时报道展会信息,提升展会辐射能力。但就我所知其实网上视频直播技术应用于展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网上直播既有传统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因此,这种媒体形式一出现就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由窄带向宽带转移,提供视、音频内容的站点急剧增加,视听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互联网上以视、音频服务的核心—流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客观而言,目前流媒体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上)

1.1产业背景当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明确提出2003年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国家广电总局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确定2004年为数字化年和产业化年。广电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以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前端及传输环节数字化投入容易解决,而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用户家中的模拟接收机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经济能力上看,数字电视机的成本还非常高,相当部分的用户还无经济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下)

上文中我们已讨论了消费型机顶盒租赁的传统租赁属性,现在我们再来探讨机顶盒生产型租赁。从目前福建机顶盒租赁实践来看,其生产型的租赁关系并未确立。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服务公司之间并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实际上香港新世界集团通过中广媒体公司间接控制了服务公司,而派威公司也是由新世界集团投资,其间也不存在买卖关系。服务公司的身份不是承租方,对用户来说,也不是实际的出租方,充其量是一个代理。机顶盒在目前阶段技术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是缺乏通用性的专用设备,所以机顶盒租赁具有很强的设备投资色彩,但又未充作服务公司的股本。如此模糊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不能合理利用融资租赁方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利于数字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