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网维护的困境与思考

2010-11-25 11:02:00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热度:

中国电信江苏省操作维护中心 柏林 束栋 面对电信业由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进行战略性转型,以及业务IP化趋势,各运营商目前已基本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覆盖范围的IP网络。但是,现有的IP网络在业务承载和日常维护上还存在不足,运营商对现有IP网是否能够承载各种电信级业务仍存有疑虑。

IP网络的业务承载难题

在业务承载方面,虽然IP网络在QoS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现有的IP网络大都只是在单个节点上提供相对优先权的处理。如果没有在全网层面上特别是在接入网中解决业务感知和接入允许控制,就不可能真正解决端到端的业务质量问题。此外现有IP网络在业务承载上的短板还体现在网络业务安全性和网络管理能力不足上。

IP技术的开放性使得IP网络业务很容易受到攻击,因此黑客无处不在,业务随时会受到攻击,这些因素都导致用户业务体验无法提高,维护能力在低位徘徊,也造成大客户对此存在较大顾虑怀疑。在网络管理问题上,传统IP网络没有定义和设计针对公众环境的管理维护体系,当网络发生故障时,对故障点无法定位或者定位不够迅速,影响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

在网络维护方面,自从IP技术进入到电信级商用领域,原有“尽力而为”传送的特性已不能满足电信级维护需求。虽然IP技术也在逐步地完善以提供电信级OAM能力,但仍然缺少网络性能和业务品质的直接关联指标。当IP承载了NGN、iTV等高等级业务后,业务网和IP承载网缺少明确分割点,故障定位需要跨部门、跨专业协同工作,人员技能要求高,故障定位效率低,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IP网的非稳态故障出现几率远远高于交换、传输等其他电信网络,也会增加故障发现、分析和排除的时间和难度。

IP网维护的困境

虽然IP网维护存在很多问题,但IP网维护的困境主要由以下四个因素造成。

IP网网管能力偏弱

IP网的网管能力较交换、传输等专业偏弱,无论是早期的网元性能监控,还是现今常见的时延、丢包、抖动指标,都很难反映基于IP网的纷繁复杂的各类业务应用品质。

IP网业务支撑系统能力不足

IP网业务自动开通能力较弱,稍复杂的业务开通均需要手工配置。此外,维护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对业务配置的理解和脚本实现都存在差异,从而增加维护成本和故障风险率。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70%的障碍都是人为造成的。

IP网设备故障率较高

IP网作为综合承载网,需要不断满足新的需求而部署新的功能,需要不断满足流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容,因此整个网络处于频繁的软、硬件升级过程中。其中,业务控制点作为IP网络结构中业务最复杂的网元,出现故障概率又远远高于其他网元,而恰恰在这个环节缺少有效的冗余安全保护。

4.IP协议开放性和统一的电信标准之间的矛盾

目前,IP协议标准的正式商用速度无法跟上越来越复杂的业务需求,IP协议内容也存在模糊地带,容易引起制造商理解不一致。按照常见的TCP/UDP的端口分类,IP网络理论上业务应用的分类组合可达到42亿个,并且作为无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网络中不维护状态信息,IP网络在成本和效率上优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同时IP网业务与承载分离,IP网络中不保存与业务和应用相关的信息,终端智能化而网络傻瓜化。这些因素都导致运营商对传统IP业务的管控能力较弱,缺少电信级维护手段。

如何运营好IP网络

从2001年南京城域网作为全国第一个宽带城域网开始运营以来,各个运营商都在思考如何将IP的低成本和电信级质量保障相互融合,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运营商应更多的参与至整个IP产业链中

运营商应及早介入IP标准协议的制定,根据各类业务在实际运营中展现的特征,使IP网具备业务可控、可分析的电信网特性。

细分业务,IP网简单化

从应用层的优化降低对IP承载网的要求,尽量保持IP 网络的简单性。从技术上看,各类应用特性的不同需要IP网络不同的承载能力,可分为两大类业务:

“开放型“互联网业务主要为公众互联网访问业务,该类业务基本处于不可控制的“管道”状态,其流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业务模型特点为大带宽管道+“较差”的保障能力+智能的业务层终端设备,终端的智能化使得运营商的IP网迅速沦为管道;

“封闭型”自营性业务包括IPTV、语音业务等运营商自营业务及企业内部专线,此类业务的流量或内容完全可控,为运营商的关键盈利业务,业务模型特点为小带宽的电路+严格的保障能力+非智能的业务层终端设备,从终端、IP承载网、业务源均在运营商管控范围内,所以能提供全程QoS保障能力。

强化业务控制点功能

业务控制点加入DPI等功能,进一步加强业务流量管控和分析。同时提升业务控制点安全冗余能力,通过BAS热备和VRRP技术分别为公众客户和专线客户提供业务保护能力。

建立基于IP网的各类业务模型

通过对重点业务的体验监控,定期地收集网络性能和业务品质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挖掘业务变化的趋势内容,基于时间等维度建立各类业务模型。同时,结合各类业务的典型故障案例库,形成规范化的业务开放及维护指导书。通过业务模型的建立,既可以提升日常维护效率,又可以通过业务变化的趋势,为前端营销部门提供业务使用反馈和优化建议。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IP网络及其QoS技术发展研究(上)

摘要目前IPQoS已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文系统地论述了IPQoS的有关问题,并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体系结构、业务需求和保障机制,进而给出了对IPQoS发展的一些观点,同时也对电信网络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关键词服务质量集成服务区分服务多协议标记交换1、IPQoS研究背景随着分组传送技术和软交换概念的引入,电信核心网络将经历完全不同于以往单纯语音交换网的巨大变革,同时数据业务的IP化、承载需求的多样化也对下一代核心网络承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包括对服务质量(QoS)的研究在内,所有对IP网络研究的目的基本集中在:希望既采用IP技术,又要能达到现在电信网络的水平,或者说试图完全用IP

IP网络及其QoS技术发展研究(下)

5、对IP网络及其QoS发展的再认识IP技术能否成为今后电信网络的核心技术,IP网络能否像目前电信网络那样提供各种电信业务,QoS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前所述,IP网络之所以产生服务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采用了统计复用、面向无连接以及尽力而为的机制所造成的,特别是当要用IP来承载不是其特长的实时业务时,服务质量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事实上,对于IP技术的研究也是基本上围绕着这些因素而展开的,如MPLS就是试图把面向连接的机制引入到无连接的IP网络中去,而各种保证业务优先级以及资源预留的协议也是为了克服尽力而为网络对业务的不敏感性等。但是这些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使IP网络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H3C融合通信解决方案部署实践

H3C解决方案实践,描述了H3C应用自身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来满足本公司IT建设需求的众多成功案例。作为IToIP解决方案实践的先锋战场,它不仅为H3C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武器,也使面向市场的H3C解决方案及产品得到了实战的检验,因此更加可靠和完善。企业通信,尤其是一体化通信,已经由过去的语音通信核心业务扩展到更为宽泛的应用,包括数据、即时通信、移动通信等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PSTN或GSM网络通讯使得企业通讯成本急剧上升。同时企业的广域网、局域网带宽不断扩展,质量不断优化,已完全具备承载多媒体通讯数据的能力。与传统的PSTN网络主要用来传送语音信号不同,由于VoIP是通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