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三网融合之IT业大发展的启示

2010-11-04 08:34:00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作者:晨曦热度:

编者按:伴随着国家对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一时间三网融合已成为最受瞩目的国民话题,但三网融合究竟出于何种背景,三网融合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影响实现三网融合的障碍是什么,又如何解决呢,实现后又能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本组稿就将带您回顾我国广电、电信的过去、审视现在的发展、憧憬美好的未来,共同打开三网融合的绚丽世界。

现在的工作、娱乐过程中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PC还是一个相互不兼容、昂贵而且难用的机器,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同标准的个人电脑。

1982年,IBM公开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从而形成了PC机的开放标准,使不同厂商的标准部件可以互换。开放标准聚集了大量板卡生产商和整机生产商,也培育了大量的IT人才,大大促进了PC机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为微软、Intel以及大量兼容机部件商、兼容机厂商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机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新的PC技术标准应用,PC的技术标准开始由IEEE等组织而不是某个厂家来确定,于是产生了标准PC的说法。这就是现代IT产业的由来,而微软是在统一的PC标准诞生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并逐步确立了其操作系统的地位。可见开放统一的标准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多么重要!

三网融合的号角已经吹响,广电行业与电信及互联网的竞争也已经拉开了帷幕,反观广电行业的数字电视,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但一直没有开放统一的标准,因各种私有标准的大量采用,技术一直比较封闭,这是该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技术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广电产业来自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减弱,用户没有得到很好的服务,而广电运营商也背上了机顶盒的包袱。很难想象这样的广电如何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了解比尔盖茨经历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强烈竞争意识的技术天才,这样的人才只有在开放的技术环境中才能产生。
现在大家知道的PC机CPU生产厂家有Intel和AMD。这两个公司也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如此强大的,生产X86的CPU也不止他们两家,在IBM开放统一的PC架构之下,各个公司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很多弱小、缺乏创新的公司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而受益的却是整个IT产业。由Intel、AMD等公司参与的竞争让“摩尔定律”至今有效。

因为标准开放透明,Intel和AMD每推出一颗新的CPU,各个计算机厂家就会在几个月内推出采用这种更高性能CPU的计算机。而在数字电视芯片领域,芯片厂家每推出一个新的芯片,为了适应各种不透明的私有标准,芯片厂家和机顶盒厂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一一对应,一般像高清这样较复杂的芯片大约需要两年才能达到量产阶段。按照“摩尔定律”,在两年的时间里,新一代的芯片技术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了。“摩尔定律”根本无法在广电领域发挥作用。

现在数字电视机顶盒CPU的性能已经远远高于80年代的PC机中CPU的性能,随着机顶盒性能的提高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电视产业越来越具有IT化的特质,从IT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只有采用开放透明的标准,数字电视产业才能实现像IT业的大发展。

责任编辑:chengxi

为您推荐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下)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上)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国内主要卫星电视机顶盒厂商目录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06年前瞻:手机电视与IP机顶盒等备受关注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