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机顶盒产业从2010年起进入市场结构调整和深入发展的又一个行业景气周期。
据格兰研究对近30家主流机顶盒企业和主流运营商采访后得出的综合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的机顶盒总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有线机顶盒的国内总出货量达到2143.8万台,相比2009年同期增加433.1万台。预计2010年底,我国有线机顶盒市场保有量将突破1亿台。有线双向机顶盒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占据2010年有线市场上超过70%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有线高清机顶盒迎来发展期,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有线高清机顶盒出货量超过150万台。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重庆、广西等地运营商的带动下,预计2010年底国内有线高清机顶盒出货量有望突破260万台。
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机顶盒品牌依旧以创维、长虹、天柏、同洲、银河、九洲等企业为主,一线机顶盒厂商保持领先优势,机顶盒企业更加注重加强与运营商的深度合作,以共担市场风险、共享数字化的成果。
图1 2008年底-2010年底,我国有线机顶盒市场保有量对比示意图
Source:Guideline Research,Oct.2010
政策环境
宏观政策一方面保证了近几年我国机顶盒市场的稳定增长,同时也促进我国机顶盒产业进入市场结构调整时期。
宏观政策要求广播电视数字化继续向纵深发展,这为机顶盒市场创造了稳定发展环境,机顶盒在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市场增量。更重要的是,宏观政策环境特别是三网融合将促进机顶盒技术不断创新和快速进步;同时,宏观政策环境也将促进中高端机顶盒的应用和普及,推动用户端机顶盒的升级换代,促进机顶盒市场结构调整。
中国三网融合的提速发生在特点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正在改变和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并审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2010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阶段性进入为重点,2013年至2015年为推广阶段,国家将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适应三网融合发展的需要,有线电视服务必须进行战略转型。2010年3月22日,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讲到: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宽带接入等综合服务,努力实现有线网络的战略转型。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在“广电网在三网融合中的主要任务”也谈到:三网融合将推动有线电视从过去的单一的服务方式,向市场化、多样化的综合服务转变。2010年10月18日,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听取三网融合有线电视网络试点情况汇报时再次强调:三网融合是广电技术系统的重大转型,是广电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使广电网络从层级分散的运作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实现网络跨地域、跨城市的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是使服务方式从单一形态向全媒体、全业务、全功能转变,不仅提供广播电视等文化产品服务,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是使服务领域从单一领域向跨行业、跨系统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播电视、数据、通信等全新的服务。
机顶盒是有线电视服务的承载体,有线电视综合服务对机顶盒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顶盒平台必须承载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新业态,技术进步和对市场的快速响应速度将决定机顶盒能否在未来数字家庭中承载更多的业务功能,进而对广电能否在未来国家发展文化和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起到重要影响。
为您推荐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