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有线双向网改的困难和对策

2010-10-22 08:40:00来源:中广互联 作者:路红梅热度:

编者按:广电总局去年7月印发《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快有线网络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演进,已经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有线网络要加快网络双向化改造,尚未完成整体转换的有线网络,网络建设和改造要直接向双向化过渡。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CCBN主题报告中指出,“有线数字电视呈快速发展势头。下一步要把数字化转换、双向化改造、新业态服务结合起来,推动有线网络成为三网融合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平台。”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阶段性部署的出台,对于广电来说,运行语音、数据、视频业务进行三网融合业务的集成,立足之本、当务之急是数字化双向改造。有线网络双向化作为三网融合网络改造迫在眉睫的紧急要务,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越来越被受到领导层的重视。

  双向网络改造现状

  据络达咨询对全国200家有线网络运营商进行的双向网络改造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市场规模仅为600万户;2007年中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市场规模达到1000万户;2008年中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市场规模增长最为迅速,达到2400万户;2009年中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市场规模为3200万户。

  据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8月30日,中国有线电视用户17398万户、数字化用户7880万户,数字化程度45.3%,双向网络覆盖用户市场规模增长至3800万户,占总用户21.8%,占数字用户48.7%。

  从数据来看,目前双向网络的覆盖规模并不是很广泛但逐年稳步上升,业界对双向化改造的认识有所加强,进程也在呈几何状推进。国内双向网改造过程正处于已有单向网络升级和双向网络进一步普及的关键阶段。

  数据也反映,相对全国1.7亿的庞大用户群,45.3%的数字化程度、21.8%的双向化程度,对于广电拓展三网融合业务空间,显然只是起步。对于已经实现数字化转换的网络公司,双向化程度仅仅占数字化的21.8%,也是微不足道的。广电显然没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和理由。

  政策支持、资金缺乏、技术选择、改造收益、业务拓展、网络建设等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双向网覆盖范围的核心议题。

  记者在进行相关采访活动中,陆续听到一些基层业者针对双向网改进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的声音。就基层广电双向网络改造问题,记者又专访了河北、福建、甘肃、吉林等地的市县级有线网络公司,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和所持观点惊人相似,这说明这些问题在基层广电双向网改中普遍存在。笔者稍加整理,试图梳理数字化双向改造的脉动,也期待更多业者进行深入剖析。

整体工程建设繁琐复杂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目前已有技术,单向网至双向网的平移除了干线改造外,还涉及到数以万计的单向终端机顶盒入户升级问题,整个数字电视双向化改造还面临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体工程繁琐而复杂。

  河北省一个县级网络公司的老总在采访中说“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从单向到双向,这些变化,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如果一步一步来,那仅就机顶盒来说,改成双向网络后,单向机顶盒又该何去何从?大到国家,小到省市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规划,对双向网改的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吉林敦化有线网络相关人员对笔者说,敦化是个县级市,目前城区有48万人口,有线电视用户13万,城市占6万,乡镇占7万,目前近90%农网没有整合到省网,归属当地广电局。没有归口管理,业务上自然也就无从进行双改部署,对我们来讲,只能是等政策、等整合、等技术。

  甘肃某地有线网络公司相关人员说,“有线网络从架空变为地下,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并不是广电一家能搞定的,包括交通、绿化、土地、公安、电信、电力等等部门的配合,如果每个地方的广电在双向改造中分别与诸多部门去协调,费时费力,谈判也很艰难,如果省网能与这些部门达成协议,为基层广电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双向网改速度也会相应加快。 而且选用何种技术,采取何种步骤,铺设哪种线路目前也不太明确,。”

  福建一地方广电老总在采访中竟用“心力交瘁”来形容目前的状况,他们需要协调电力、电信、公安、政府等来自各方面的关系,还要接受总公司的领导,资金压力、用户投诉、基本的生存压力、来自国家三网融合阶段性部署和前景的混沌等等,都让他们的双向网改工作举步维艰,倍感身心疲惫。

  资金困难

  “有线网络收入单一,台网分离后,台的收入仅为广告费,年收只有二十万元左右;网的收入仅为收视费,年收入也只有几十万或一二百万元。仅能糊口难以养家。如果进行双向网络改造或技术改造,多数县级网络都会是负债运营。”某基层广电相关人员对记者说。

  广电总局在《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中专门制定了双向网建设的时间表,针对目前有线网络的困难,从政策上重点扶持双向网改造工程,同时在某些地区率先开始实施一步到位真正双向数字电视的平移,减少了双向数字电视从模拟到数字、从单向到双向、从高清到标清的成本以及来自用户方的阻力,使运营商总投入降低,回报期缩短,赢利提高。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基层,资金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

  据笔者在采访中了解,现在大部分省网整合仅到地市,县的整合进度仍然迟缓。在省网还未提出整合的县,这种资金压力更大。大多数县级网络还在低层次生存基本面上徘徊。面对包括前端双向的建设和更换、网络光纤的铺设、接入网改造、入户的安装等如此大的投入,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基层广电不堪重负。

  有地区有线网络反映,目前有线网络处在内忧外患交加的状态,对双向网络改造有点提不起精神。内忧:有些广电局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力发展数字MMDS,抢占了有线用户;外患就是直播卫星电视、IPTV的冲击,直播卫星总局虽然进行了多次连续升级和收缴,但是市场依旧火热。

  笔记还了解到,县级有线电视私接、偷接户非常多。马鞍山市当涂县广电局的人士说:“我在马鞍山市当涂县广电局待了3年多,这里民风淳朴,但仍旧有至少6000户的私接、偷接。每年一户的电视收视费是144元,那么仅当涂县县城(不包括周边乡镇,乡镇情况更严重)就损失近90万人民币,损失已超过总收入的30%”,而且这在县级有线网络中是普遍现象。

  在行业发展初级阶段,电信行业也曾经历相同的资金困难,但是那时候电信是超级朝阳行业,国家政策全力支持。电话收装机费达到5-6000元,电信网络可以说是靠全国人民的装机费“撑”起来的。慢慢培养出自己的队伍和上游国内厂商,时过境迁,目前的广电对此只能望洋兴叹了。

技术困难

  吉林敦化相关技术人员对笔者说,CMTS、EPON+EoC和EPON+LAN成为国内有线运营商首选的三个主流方案。但是EPON+EoC备受广电业内专家存疑与求证,技术厂商的自身价值推广的可持续性受到有线运营商质疑。

  笔者对目前对EoC[FS:Page]的争论也有些收集:余少波博士认为其根本症结在于成本。成本包括两方面,一半是建设成本,另一半则是维护成本。建设成本指的就是硬件成本,也是可以通过明确计算得出的;而维护成本则要取决于NMS软件,这也正是EoC双向网络改造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去年的CCBN其间曾经采访过武汉长光的产品总监胡保民博士,他认为EoC双向网络改造所存在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地EoC标准的不统一,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天柏则认为,由于目前EoC产品的准入标准尚未出台,导致各地双网改造缺乏统一规划,技术选择上随意性比较大,给今后运营和维护、设备管理和业务开展带来不小的麻烦。

  据笔者了解,CMTS在美国的确推广较好,但在我国则是“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此乃水土异也。

  双向互动业务发展困难

  甘肃某网络公司相关人员对笔者说,“光站设备换成双向网络,资金的投入是很大的,但是目前双向网改之后缺乏可盈利的双向业务,没有配套的业务可以开展,地方广电就会觉得投入之后没有回报率,双向网改是浪费投资。”

  有基层广电报怨,“没有配套业务,双向化资源闲置,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吉林敦化广电相关人员对笔者说,没有更好的业务支撑,双向网改对基层广电来说动力不大。至于怎样才能调动基层广电的积极性,他建议要靠挖掘受众的市场潜力,就像罗小布提出的“做新饭”理论,就算是“旧饭”也要差异化经营,所以得换换思维和角度看问题。

  目前有线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基本收视费用,大体处在10元至30元这样的范围之内,远远未达到有线数字电视的实际价值,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双向互动市场的滞后和单一。如何让用户接受新型的双向互动理念,拓展增值业务,使有线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丰富而具有吸引力,是有线运营商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如何才能在双向网络覆盖一定的用户群基础上扩大互动业务的市场规模,在双向网改尚未完成的背景下实现互动业务的突破,而非仅仅依靠网络覆盖率的提高而引起互动业务的自然增长,这也是摆在广电运营商面前一个重要且亟需求解的课题。

  目前的我国有线双向互动数字电视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这就使得目前市场上多家厂商产品之间无法融合投入市场,开发环境十分死板复杂,成为互动业务发展的一个“死穴”。

  相比之下,电信市场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发展,运营商与厂商之间已经形成了极强的协作关系,双方共同构建了全网统一的BOSS系统、技术规范、接口标准等支撑体系。电信运营商只要提出一个新业务,其软硬件合作厂商甚至能够在3天内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反观广电市场,地区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广电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迟迟建立不起来,造成了广电厂商相互之间的系统设备不兼容。如果想要突破技术的限制,则需要开发一种较为开放的中间件系统架构,同时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由此来弥补厂商间的系统及业务差异。


结语

  显然,全面推动有线数字电视双向改造,仍然存在统筹协调、技术方案、资金投入和业务模式等多方面的困难。在舆论对三网融合多所期待的今天,与广电总局要求相悖的是,相当数量的有线运营商存在等、看、靠、要的思想。同时,大家又普遍认为,数字化双向改造是一个躲不过、绕不开,拖不得、逃不掉的事。焦虑、茫然、无所适从弥漫整个基层业界。

  对于如何化解这种一头冷一头热的尴尬,笔者提出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留待大家深入思考:

  首先是三网融合业务,是否与网络双向化改造同步进行,还是双向化改造先行,再与业务推进?抑或,双向化改造和三网融合业务并行不悖?如何使二者协调同步推进?对于非试点地区,相对于电信系大手笔的一再推进光纤入户、扩展网络带宽的积极态度,广电应有的态度就是一个“等”字吗?

  对广电网络来说,政策、资金支持不可或缺,但政策、资金的支持仍然仰赖于自我激发的自主化改造动力。笔者在与各地有线运营商交谈中也了解到,政策、资金都是通过各级财政争取来的,要,也要张口伸手才行,要用行动向各级政府部门证明和说服,有线确实是在谋生存、谋发展、造福地方、利于百姓,这是网络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很多网络公司来说,恐怕懒得张口懒得伸手,没有发展的源动力,这才是最最可怕的。

  长期以来,广电双向化改造的技术选择上,笔者以为,在总局倾向认定的NGB模式上,应该采用EPON+EOC,在推广中逐渐完善和升级。在总局没有统一技术和验收标准的情况下,至少各省总公司应该统一平台、统一技术验收标准。切莫争论,切莫各行其是。没有整合的省份和地区,省局也应该下发指导性文件。一味静待争论尘埃落定,只是“起而论道、坐地等死”。

  记者在和多位业者交谈中,充分感受到他们的焦虑感、危机感,这一切源于对未来广电在三网融合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定位。等、靠、看、要,是普遍的心态,这对于每个个体公司来说,不能说不是时下各基层单位一种无奈的选择。所以,总局和各地拟定自己的时间表,并坚决力促推动双向化改造进程,切实把计划得以落实和执行,就显得尤为必要。

  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大哉问”,笔者之所以选这个命题,是从事广电业媒体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对广电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容回避也难以回避的问题,它关系到广电的未来和发展。笔者期待水到渠成的三网融合,更期待广电有备无患、踌躇满志地迎接挑战。

责任编辑:chengxi

为您推荐

恒芯中国将於江西省提供有线数字电视双向改造设备及服务

该协议所载之初步用户数目将为50万户,单以南昌地区计,预期日後可达到150万户。公司指,是次合作不仅标志着本集团进一步参与为中国数字电视业提供整体设计、技术及设备集成服务及及解决方案,亦标志着公司跻身电视附加值业务,并分占新附加值服务之净收益界乎50-70%,预期订立该协议可於未来为本公司带来可观之收益及利润增长。

三网融合艰涩令企业左右为难

在外人看来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洲电子”)董事长兼总裁袁明近来颇有些春风得意的势头,作为国内生产机顶盒设备的龙头企业,同洲电子近几年专注于三网融合似乎押对了宝。5月15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与深圳同洲电子签署了三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三网融合涉及的技术、产品及增值业务领域展开合作。今年年初,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决定,让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同洲电子看到了曙光。不过,在业界人士看来,同洲电子现在似乎不宜高兴太早。有消息表明,试点方案推出的时间表和内容难以预测预示着在三网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这或将影响到同洲电子的未来。试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