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随着明年地面建网工作的展开有关设备市场就已经启动,但这个产业链要真正起飞,还须等到卫星系统的启用,因此卫星的发射至关重要。据上述专家透露,届时计划发射两颗同轨卫星,构建同轨S波段双星网。
有意思的是,对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的搭建,广电总局还借鉴了电信部门在TD-SCDMA上的一些部署安排的经验——将于今年年底开通地面试验网,明年年中完成地面试验网的建设,并进行系统测试;而明年年底将进一步完成地面示范网(实际上已经算是商用网)的建设并启动商用试验;而到2008年上半年随着卫星的发射、正式启动卫星系统之后,形成了全国网络并正式开始移动多媒体业务广播业务的运营,这样就能赶在奥运会之前提供服务。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计划,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体制将采取天地一体的方式覆盖全国,即利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信号覆盖全国范围、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同频同时同内容转发卫星信号补点覆盖卫星信号盲区。之所以采取这一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传播环境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具体国情。
值得注意的是,电信的移动网络也已明确被纳入国家广电总局的CMMB技术体系。据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马炬前日介绍,移动网将用于构建回传通道,并形成“卫星大面积覆盖为主、地面增补网络为辅无线覆盖的、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相结合的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网络”。
马炬还强调,这次CMMB行标的出台释放出的信号是,“移动多媒体领域要由广电主导”。不过,标准颁布后电信运营商一直未对CMMB作明确表态,业内一直对此事引发的两个部门利益纠葛存有猜疑。
但是马炬告诉记者,其实移动网络引入这个体系并非广电总局单方面的构想,来自运营商以及相关研究部门的有关人员一直都有参与到CMMB的工作中,而且未来双方还将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并在这个产业链上实现互利共赢。马炬还透露,为了构建高性价比的系统,除了充分利用广电网资源外,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基站资源也将被考虑纳入这个体系。
电信专家侯自强也认为,广电应让电信运营商加入CMMB的实施,这样可利用电信运营商未来铺设的3G基站,实现增补转发站与3G基站共用站位,共用天线甚至共用设备,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而记者获得的一份中国移动高级工程师最新完成的报告也指出,移动运营商要做好产业链龙头,培育好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要积极促成移动与广电的跨行业融合,推动相关业务的健康发展,而且“行业标准的融合将促进丰富的终端产品的开发”。
为您推荐
◆吉林沈洪义亚太6号卫星是今年四月十二日被成功送入134°E预定轨道的一颗新一代大功率大容量卫星,并于不久前正式提前接替了亚太1A卫星的工作,开始了近30套电视广播的传送服务。由亚太6号卫星的性能介绍和场强图获知,该星又是一颗性能相对完善、发射功率强劲的多用途卫星。 过去,在我们当地使用1.5米天线接收134°E亚太1A卫星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模拟信号多数伴有雪花,而数字信号也没几个能正常下载的,要想满意接收必须使用1.8
卫星电视的“蛋糕”有多大,关键在于城乡居民家庭能否装“锅”,即直径为0.5米左右的天线。按目前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除非收不到当地的电视节目。不过,据笔者分析,相关政策很可能出现松动。除能启动卫星电视天线和数字机顶盒市场外,更重要的理由还有:第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境内上星节目和信息可以通过加扰、加密处理,使数字机顶盒(接收解码器)与之对应。这样,用户将不能用同一数字机顶盒收看境外卫视。这样并不违背政府限制个人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初衷。第二,有利于打开中国电视的国际市场。从中国电视对外辐射的要求看,有条件地让境外卫视落地,是发展的趋势。2001年10月,凤凰卫视中文台
类别:行业标准标准号:GY/T128-1995适用范围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它具有许多优点,如可实现双向交互业务、抗干扰能力强、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等,它可提供优质的电视图像和更多的视频服务(如交互电视、远程教育、会议电视、电视商务、影视点播等)。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数字电视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三类。由于卫星广播具有覆盖面大、传输距离远、信息量大、信号质量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近年来卫星广播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把卫星电视广播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开辟了卫星广播的多功能利用,推动了信息的全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