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传媒:三网融合拨开迷雾中的投资机会

2010-07-22 13:55:00来源:中财网 热度:

  国外三网融合的历史沿革介绍及经验借鉴

  英国:经历了互不准入、不对称进入、对称进入三阶段。"多业务捆绑运营"比例已占46%。业务发展模式包括:电信、广电合作模式;电信和广电各自经营融合业务;内容与通道不固定捆绑。

  IPTV获得较大发展,其中BBC、ITV等电视台起到关键作用,IPTV业务总收入由04年3000万元人民币提升至08年5亿元人民币,4年增长16.7倍,广告费是主要收入来源,08年占比超4成。VOD业务较快速发展,例如BT Vision每户每月点播视频增长37%,每户浏览量约40次/月。

  美国:经历三网融合四阶段:保护广电企业、互不准入、通过诉讼获得进入权、正式相互开放。后期直接竞争激烈,电信和广电之间的购并重组也时有发生,如Comcast02年475亿美元收购AT&T 38个州近2100万有线用户。

  宽带业务:早期有线运营商占主导,后期电信快速崛起:有线宽带份额,2000年的80%下降到2009年的50%多。电信宽带接入由于带宽用户独享,品种繁多(如Verizon可提供768Kbps、3M、7.1M、50M,甚至100M服务),后期客户发展很快。在美国宽带发展过程中,网络接入设备市场随之大幅增长,其中FTTH设备增长最快,从03年8亿美元增长到06年45亿美元,三年增长4.6倍。10年3月,FCC公布国家宽带计划,10年内,90%家庭(1亿左右)100Mbps目标,并向学校、政府机构等社区提供1Gbps网络。振兴方案提供补助70亿美元。

  VoIP电话业务,有线电视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在家用市场份额>50%。08年底,美国最大有线电视公司Comcast成为全美第三大固定电话服务商,达到650万IP电话用户。

  英美两国共同点是大通信概念的形成(电信、电视、广播),即从立法、监管、业务上实现全面融合,这也有望成为我国三网融合的最终结果。

  我国三网融合现状

  2010年1月正式启动,时间表:2010年-2012年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10年7月1日公布12个试点城市,试点时间一年。

  融合的关键是电信网与有线网的融合,预计双向进入的主要业务领域,电信进入:IPTV,广电进入:宽带业务、VoIP电话业务,另外手机电视作为蓝海领域,双方将积极合作推进。

  电信、广电相互渗透主要业务分析

  IPTV视频业务:电信IPTV用户412万户,目前占比(占有线电视用户比例)只有2.3%;预测12年达到900万户,占比提高到4%。

  宽带业务:电信宽带用户09年10,322.6万户,同比增长23.7%,广电有线宽带用户300万户,份额2.8%,预测2012年达1000万户,占比5%。预测未来电信宽带用户数将保持20%平稳增长,广电在数字化改造后增长较快,10-12年用户复合增长49.4%。总市场规模预测12年宽带业务收入达到1804.8亿元,其中光纤宽带业务收入达到1188.0亿元。

  三网融合能带来什么?

  微观层面,对于企业,竞争加剧,蛋糕变大;对于消费者,将享受更佳服务:价格下降,业务品种增多。国家层面:"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思路,具体包括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消费升级等;加强网络基础建设投资,可以部分对冲当前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风险,成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按我们理解,三网融合关键词可以归纳为:开放、竞争、市场化、创新、投资。

  三网融合四要素:

  1、双向进入:电信强广电弱的现实情况,决定我国政府在短期内会采取扶持广电的有限度进入政策;2、网络建设改造:从电信网络看,FTTX建设将成为未来3-5年工作重点;从有线网络看,双向改造、全网建设是工作重点;3、网络信息安全:是我国发展三网融合前提条件,无论电信网络还是有线网络发展,都是在确保信息安全框架内进行;4、产业监管:我国电信和有线运营商分属工信部和广电总局监管之下,未来监管机构实现融合将加速三网融合进程。

  电信和广电企业未来竞争格局

  1、电信强、广电弱的局面将维持一段时期,但差距会缩小;2、电信与广电将依托各自优势领域,向对方领域拓展,电信会通过IPTV进入视频领域,广电通过有线宽带、IP电话进入电信传统领域,双方也将在手机电视等新领域展开争夺;3、竞争手段将从加大投资、多业务品种、拼价格等方面实现,这在上海电信和东方有线的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4、电信和广电两大阵营可能分化,出现既竞争又合作局面,如中移动固网劣势可通过与有线运营商合作弥补,有线运营商也可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提高市场化程度和解决资金短缺;5、电信和广电将各自发挥其差异化竞争优势,电信将渠道优势发挥至极致,广电将向内容产业甚至平面媒体领域延伸;6、有线电视网络的走向值得关注,可能的走向包括:成立全国有线网络公司、实现一省一网、与电信成立合资公司等;7、实现融合后,跨屏幕、跨网络等新业态值得关注。

  三网融合相关产业链投资机会

  按三网融合专家组组长邬贺铨估算,未来三年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市场规模6880亿元,其中有线网相关建设投资2490亿元,未来三年信息服务收入与终端消费预计4390亿元。

  三网融合相关A股上市公司共37家。我们认为投资机会将集中在三大板块:1、光通信设备,将是设备领域最大的投资亮点,行业高景气度至少持续3-5年,主要驱动力包括:电信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实施光纤到户(预测10年光纤宽带接入投资规模同比增长65%),广电有线网络双向改造、全国性有线网络建设等。受益环节包括:光配套设备(新海宜、日海通信)、光接入、传输设备(中兴通讯、烽火通信)、光器件(光讯科技)、光纤光缆(亨通、中天、烽火等)。目前部分公司已经出现高增长;

  2、部分有线运营商,驱动因素包括:可能的与电信企业合资合作引起的市场价值重估;重组等带来的前景变化、价值重估;业务、经营等的向好变化。相关公司包括:歌华、天威、电广传媒、广电网络、中信国安、武汉塑料等(公告注入有线资产);

  3、内容提供商。主要驱动力为:蛋糕变大、内容价值提升。主要相关公司:华谊兄弟。
  其他投资机会:包括播控设备、家庭网关(10年预测全球增长51.2%、国内增长166.7%)、机顶盒(IPTV、高清)、平台软件、计费软件等。

  我们判断,三网融合产生的影响力甚至会超过3G。10年下半年,三网融合将继续成为TMT板块最大热点,刺激因素包括:试点方案细则公布、政府优惠政策出台、广电企业合作伙伴产生、具体业务实现突破等。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信产部出台今年工作要点 三网融合或有突破

“今年会倒退还是进步?”这是很多电信业人士对于目前业界翘首以待的几个敏感问题的一致疑问。日前,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今年的多项工作要点,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质疑。信息产业部明确表示,《电信法》今年将进入立法审议,使出台时间拉近;另外,信产部今年将对三网融合提供政策建议,而省级通信管理局可望增加人手。《电信法》成为工作要点近日,经过信息产业部第16次部务会议通过了《信息产业部2006年工作要点》,并下发相关部门。在信产部的工作要点中提及,今年将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还将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等多个规章的制定或者修订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

三网融合7年博弈无进展 专家称实现仍要4年

只有让垄断者放弃垄断三网才能真正获得融合,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政府能否痛下决心或许是事情得以解决的根本一切都因“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词而引发。“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在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中,业内人士发现,“十五”计划中的“促进”已经变为“推进”,这是否意味着三网融合将要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呢?事实上,在IPTV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时,三网融合就已经再度成为电信和广电不休争战中的最热门话题。中国电信首席技术官韦乐平对IPTV业务曾公开表示,第一,IPTV业务电信不能不搞;第二,IPTV即将有规模化的行动。看起来,这无疑是在向广电宣战。在现行的

娄勤俭称三网融合是趋势 各自均有独特技术

娄勤俭表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他说,现在应该讨论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方便、有效的NGN。要注重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原来独特的强势技术的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说互联网本身就考虑是无所不在,任何比较方便用户的使用,不受任何管制的考虑。作为通信网来讲,考虑用户质量,考虑信息安全,考虑运营模式,这种考虑理念的发展,会推动本身技术的一种推动。如果我们在技术研究的初期就强调这些技术相互复制性,制约它的发展,这可能是不合适的。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强势技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他指出,要注

国内网络安全尚未成体系 三网融合存隐患

在第38届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百纳电信咨询IT与设备事业部高级顾问刘成效在接受天极网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对今年“推进全球网络安全”主题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全球对电信网络安全问题关注的重要信号。”“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在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因为网络安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为人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被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光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安全问题。因此,注重安全问题,发动全球来共同关注安全问题,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说。既然网络安全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