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收入为8000多亿元,而广电的收入只有电信的1/20。”中广互联的CEO曾会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相比起电信,广电一直处于弱势,“此次三网融合的推进无疑是一剂重磅利好,广电正好可借机起跳。”
广电作为“喉舌”一直是国家重要的事业单位,带有很强的公益性。也正因此,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广电始终没有出现如同移动、联通这样的航母企业。
此次三网融合,对于广电而言正是一次深入产业化的机会,有可能会在行业内出现异军突起的企业。然而,随着产业化的发展,是否会削弱广电原先的公益性?在“内容为王”的导向上,是否会出现娱乐至上的倾向?在形成“广电一张网”的过程中,广电系在公益性和产业化两条路上又将如何迈出脚步?
广电一张网构想
早在7年前,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就正式提出要建立三个体系,即公共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同年年底,时任广电总局局长的徐光春也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在这三个体系中,前两个体系都和广电运营商的市场化转型有关。前者要求有线电视运营商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发挥“喉舌”的作用,后者则要求运营商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加快建立市场服务体系,成就行业内的企业航母,以便应对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广电事业正式以官方宣布的形式进行市场化转型。
“广电全国的有限资产很难评估,其账面资产很低。”曾会明称中国的广电行业市场庞大,但资产不易评估。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历史资料发现:截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电视频道2058个,有线用户1亿户,全年电视播出时间达1000万个小时。而这一切,一边面临着地方各自为政的割据和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一边又受着广电总局“政企不分”的体制之痛。自然而然地,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聚焦到了三件事情上,即“广电一张网”、“内部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开放”。
杭州华数集团副总裁赵志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的有线电视网络一般由各行政区内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开办,一个行政区都有一张电视网,形成小网林立、多网并存的局面。”管理和投资的多元化限制了网络的升级。在推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也一直在推进全国统一的数字电视覆盖网,然而阻力甚大。“此次三网融合的政策出台,又给了广电一次强力推进广电一张网的重组机会。”赵志峰说道。
曾会明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只有广电一张网,才能真正实现三网融合。在没有统一的平台、业务、品牌,没有规模效应,其他东西就无从谈起。”
广电系重组艰难
很显然的是,如果只有广电独自一家推动广电一张网,其进程十分困难。各个省电视台的利益很难协调,只有借助此次三网融合的契机,由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犹如当年从“小网通”到“大网通”的电信重组。“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曾会明说道。
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留忠认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就要改革‘局台合一’与‘政企合一’体制。”这也反映了广电系统管理层对整个广电行业内部体制改革的呼声。
广播电视行业体制涉及基础网络铺设、内容、设备等几个方面,形成了以平台运营商、内容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几个环节组成的产业链。体制改革首先主要解决广电总局与各电视台的分离、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企业主体分离两个问题。政府部门主要承担培育产业链的责任,而对各个环节的所有权、投资权、经营权等方面则应当通过法律规章进行约束,尽量减少行政指令的监管方式。
其实,早在2004年7月,广电总局就已经将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的有关措施阐述清楚,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企业可以实行三分开和三分离。然而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始终没有出台。直到今日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电视台的屏幕垄断逐渐打破之际,面对愈加激烈的屏幕竞争,广电系才重新将产业的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湖南广电的欧阳常林就曾公开在媒体上表示:“传统广电要在与互联网媒体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域性的资源垄断和行业壁垒。”
广电产业化进程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放开资本市场。近年来,广电行业已开始向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外资和港澳地区的资本开放。多方资本的进入给广电行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为三网融合时代到来,增添了不少新鲜的元素。
再提“大制播分离”
在营业收入上,电信一直遥遥领先广电。三大电信运营商营业收入是广电的二十倍。对于这一现象,曾会明向时代周报记者一语道破广电内容娱乐性的主导地位:“通信的刚性需求[FS:Page]远大于广电的娱乐需求。”
事实上,在中国现有的广电内容制作体系上,娱乐还并没有占据全部江山。因为特有的“喉舌”功能,广电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传播意识形态的功能,同时也承担了诸如新闻、时政、科教等公共服务的责任。也因为其公益性,用户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廉价甚至免费的娱乐内容。
三网融合之后,首先可能发生改变的就是内容的制播分离。制播分离的路在中国走了十多年,也有过一些试点城市,但一直没有得到最终的认可。其原因就在广电行业的公益性不允许资源脱离政府的掌控。
然而随着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产生,屏幕资源已经不再稀缺。在互联网强烈的市场化竞争冲击下,广电掌握的电视屏幕如果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恐怕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生存。
也正如此,借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广电行业又一次吹起“大制播分离”的进军号。上海、湖南两家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广电机构相继开启改革之旅,多个省份正紧密跟进。“集团正在不断推进制播分离和内部改革。” 上海文广集团的黄林霏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三网融合时代,广电的重组方向正是内容改革。
在此背景下,制播分离显然有助于内容的创新。通过制播分离的改革,把属于播放的事业性质纳入广播电视台,而把内容制作等产业单位划归市场主体。形成市场主体之后,才能带动资本的积极性,促进各种创意内容的生产制作。
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岚认为,“制播分离会是广电产业化发展的起点和突破口,其他都是奢谈。”
然而,曾任职于上海文广集团某娱乐节目组的业内人士则持隐忧态度,该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资本的逐利性会导致今后的内容无一例外地迎合大众口味,出现娱乐至上的倾向。”
如何平衡利益与公益
三网融合在内容上带来的另一改变是将会带来更多需要收费的内容。
传统广电的消费模式对于受众而言是被动的。消费者只能在既定的频道间来回选择,被动地接受电视、广播提供的节目。而当广电与互联网、电信进行融合之后,将生产出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数字电视、互动电视,以及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的出现,让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节目。
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对这些更具个性化的内容进行收费似乎也显得理所应当。有了收费,也就有了新的商业模式探讨。
关于订购内容收费的商业模式,杭州华数集团副总裁赵志峰向时代周报记者举例介绍道:“比如手机上优酷,商业模式和互联网一样,主要是收取流量费。这个商业模式需要牌照方和运营商互相探索。有了牌照方才有汇聚的可能性。只有汇聚之后,才有收费的可能,才会有内容的订购,才会有手机电视这个业务。”
曾会明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有线原来只是做视频服务,其公益性很强,收费很低。就全球而言,中国电视娱乐收费处于底层水平。”事实上也正因为价格低廉和公益性,广电才能够在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用户。
在三网融合之后,广电与互联网、电信进行多种合作模式,将会增加用户的总体数量,但是随着公益性的削弱,也可能出现在“娱乐消费”上的贫富悬殊。低收入阶层将很可能因为无法支付费用而被隔离在新媒体之外,而城市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又有可能因为娱乐节目的泛滥而沉迷。这是三网融合在商业性与公益性之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隐忧。
新业务造就企业航母?
三网融合带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互联网、广电、电信三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进行深层次碰撞,必将带来无数可能性。对于广电而言,机遇大过挑战。
广电可以立足于原有的视频服务、数字电视,再去增加电信、互联网的业务。例如杭州华数集团在三网融合的契机中就已经形成手机电视、互动电视和互联网电视三大新业务。
当三网融合方案基本确定后,像华数这样的广电系注定将成为产业焦点,原先围绕着运营商团团转的设备商、集成商、服务商,将纷纷投向广电,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三网融合,其实就是全业务的开放。”曾会明说。
在这样一个全业务开放的时代,除了杭州华数之外,还有中国有线、中广互联、歌华有线以及广东、四川等省的电视网络公司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对未来充满信心。
华数的赵志峰感慨道:“2005年开始,华数向全国市场拓展。以前是我们向别人推广华数三网融合的理念,如今则是市场需要我们,这就需要华数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挑战。”
三网融合给广电系带来一个更大的市场。在城市有线电视覆盖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走传统路线,很难再有新的增长点。而国家大力推进广电与电信、宽带进行融合,不仅对于宽带运营商而言是个可以增加宽带渗透率的利好消息,对于广电而言也可以拓[FS:Page]宽业务范围,扩大市场。整个蛋糕做大了,每一个参与者所能得到的份额也就更多。
同时,“牌照”的发放也给行业带来希望。“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国家对于从事这项业务在政策上的许可,取得牌照的相关企业从中感受到了扩大生产和投资的安全感。华数集团已经拿到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的牌照,显得信心满满。赵志峰说:“有了牌照之后,实际上把产业链做了一个正当的规整。”“为产业探索正常的商业模式创造了一个条件。”
有了市场,有了合法性,接下来就是各显神通了。由三网融合契机滋生的众多企业也许能够在充分市场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探索出新的业务领域,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在资源的整合和技术创新中,崛起一些引领潮流的企业航母,形成一个兴旺的广电产业集群。同时,广电原有的公益体系也能在产业发展的反哺之下,依托未来搭建起的全国一张网的体系,更加充分地发挥公益功能。
为您推荐
作者:张伟【eNet硅谷动力专稿】近年来,手机电视一直被各方“别有用心”地追捧着,满含赞誉之词,如“手机电视被称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美国某手机电视开发商也以幽默的口吻说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电视和手机两种东西最流行,我们当然会更看重两者结合——手机电视的未来。”中国是手机数量大国也是电视大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到1997年,用户数慢慢累积到1000万户左右,每年平均增加100万户。然而,在此之后的四年间,却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10月25
近期,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于的一则新闻《视频直播应用于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其展会间利用Internet视频直播技术手段展示金融展和成就展的宏大现场,实时报道展会信息,提升展会辐射能力。但就我所知其实网上视频直播技术应用于展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网上直播既有传统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因此,这种媒体形式一出现就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由窄带向宽带转移,提供视、音频内容的站点急剧增加,视听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互联网上以视、音频服务的核心—流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客观而言,目前流媒体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
1.1产业背景当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明确提出2003年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国家广电总局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确定2004年为数字化年和产业化年。广电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以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前端及传输环节数字化投入容易解决,而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用户家中的模拟接收机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经济能力上看,数字电视机的成本还非常高,相当部分的用户还无经济
上文中我们已讨论了消费型机顶盒租赁的传统租赁属性,现在我们再来探讨机顶盒生产型租赁。从目前福建机顶盒租赁实践来看,其生产型的租赁关系并未确立。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服务公司之间并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实际上香港新世界集团通过中广媒体公司间接控制了服务公司,而派威公司也是由新世界集团投资,其间也不存在买卖关系。服务公司的身份不是承租方,对用户来说,也不是实际的出租方,充其量是一个代理。机顶盒在目前阶段技术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是缺乏通用性的专用设备,所以机顶盒租赁具有很强的设备投资色彩,但又未充作服务公司的股本。如此模糊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不能合理利用融资租赁方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利于数字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