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这个在上世纪就已经正式提出,甚至被写在国家“九五”计划中的事,在这十几年来一直搅动着一批又一批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也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业界精英。各种势力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角逐、相互提防,有时又相互依靠。而一桩桩以“融合”为名义和目的的故事,也正在以不绝的抗争和厮杀展示在人们面前。可以说,三网融合的波折路程正折射出在中国政治和文化体系中进行改革的曲折和艰辛。
一、前言
从字面而言“融合”是将现存的事物合在一起,是改良、改革、抑或革新。但这只是其中一面,三网融合所指的“融合”不再是对物理事物的简单合并,而是机制体制上的融合。从更深层次来看,三网融合更是一次革命,除了融合,更多的会是创新。可以说,三网融合将是对现有的网络、机制、模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
二、源动力
首先,从三网融合的源动力来看。有人说是节约投资避免重复建设,也有说法是打破部门间隔和市场垄断让利于民,但这些都还只是可能带来的潜在“边际收益”。目前国内多部门间隔的条块分割造成重复建设已是普遍现象。从交通运输到公用事业,从能源系统到电信网络,凡是国有企业寡头垄断的市场无一不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一旦提出节约投资的政策后,往往也陷入“提出政策——找出对策——追加投资——重复建设——再提出政策”这样一个死循环。一者是这些大企业都不缺钱,二者是机制上的束缚不解除自然无法避免这样局面的发生。
所以说,一定有一件对于三网融合的主导者而言,比上述这些需求更迫切更需要解决的事,而这件事才是推进三网融合真正的源动力——这就是双方的“控制欲”。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三网”的发展情形。
其实国家对“三网”的表述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的。最早的“三网”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目前“三网”一般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从字眼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三个网络在此期间的发展。电信网没动,有线电视网变成了广播电视网,内容有了一定的扩张。最大的变化是计算机网变成互联网了,可见互联网的发展其实是最快最迅猛,也是影响最深远的。
三网中,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还不一样,互联网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它是依托于其载体存在的。由于“三网”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所谓的融合也就难以界定。同时由于互联网不以实体形式存在,在监管和控制的难度上大大增加。其发展速度快,用户年龄较轻,特别是其开放式的特性,令管理者颇为头痛。究其本质,互联网的发展展现了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模式和形态,其功能扩展性极强,也没有可预期的未来状态。习惯了在封闭和半封闭网络状态下监管和控制的管理者无法按原来的方式继续掌控。
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原来封闭和半封闭的电信网广播网也开始了革新。各式各样的沟通方式和内容传播途径开始在体制内部萌发出五花八门的形态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演进。也由此引发未来的不可测性以及加大监管的困难程度,挑战了政治文化体制内的核心原则。于是,形形色色的牌照、封杀令、几几号文、XXXX治理纷纷出笼,以期围堵无法监管的信息流动,保护其核心利益。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挂一漏万、掩耳盗铃、怨声载道。面对如此乱象,管理者肯定要找一个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的解决方法,奉圭臬而尽诛其根,将目前与未来的挑战尽可能地在机制体制上消除。所以说“控制”就是源动力,因为这是管理者的核心关注点。只有这个焦点得到照顾后,才有可能发展和改善民生,发展下一层的次核心利益。“三网融合”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挥舞的剑棒,是由最高管理者为保护其核心利益而发动的一次革命。
三、“沙漏模型”
眼下信息沟通和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新型载体也层出不穷,而政府的建设方向是精兵简政的服务型政府,这样一对矛盾,要如何才能协调解决好呢?先来看一下具体的信息流链条。
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电信网广电网还是构架其上的互联网,其信息流动链条是相同的。在原来的生态环境中,所有这条链上流动的信息理论上都可以在任一环节得到监控。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上游的内容提供者高度聚集且自律性强,其产品是可预测、易控制的,所以监控的主要精力只需要放在内容审查和传播控制上。随着上游的内容源越来越多,内容集成这一环节的控制力度也得到了加强。同时由于下游的传播网络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监控往往以易实行的过滤和欠弹性的封杀为主要手段。特别是如果承载这一信息流动链条的是一或两家管理者可以控制的机构,则管理起来并不困难。
可是随着时代的前进,链条的监控变得如此脆弱。
第一种情况:反向传播
当这条链条的下游,也就是受众,又成为了内容的生成者,也就是这条链条变为双向流动时,问题出现了。监控环节重心偏高,造成了反向信息流无法得到有效监控,从技术手段上也只能是处于穷于应付的疲痹状态。(如SNS)
第二种情况:机制外机构承载
如果由一个非可控的机构来承载这一链条,或者跨越监管环节控制受众终端和内容生成集成,则其逃避监管也非难事。[FS:Page]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来控制整个信息链条的传递。(如Google)
第三种情况:新业务链条的出现
新的业务带来了新的信息传递链,但其监管环节处于失位状态。互联网在中国用了多年之后,才有了一个监管功能非常弱的监管机构。而新出现的多如繁星的OTT业务更是无对应监管机构。无监管的结果不会是信息在无监管的状态下自由传递,而只会是面临封杀,或者地下传播。(如互联网视频)
第四种情况:多链条并存或交织
以上讨论的还只是单一链条的情况,事实上现实中是多链条并存的情况。这种状态下,每一链条都需要有不同的监控环节和监控机构机制。由于业务形态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和部门条块分割等原因,管理者以及各监控部门只能是各管一摊,机构多、机制复杂。如果链条之间再一交织,就会乱成一团,难以监管。(如IPTV)
既然最高管理者要毕其功于一役,那就只能打蛇打七寸。将所有的链条中最关键的监控环节捏起来,杜绝机制外的传播途径,以尽可能少的组织、尽可能精简的力量来控制这一环节。对于这一环节两端的上下游,完全可以放开,令其进行自律性管理。如果把这个理想化的形态画出来的话,颇似一个沙漏,如下图。
换个视角看三网融合 说说沙漏模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沙漏中最细腰的那部分,就是监控的关键部位。捏住这一环节就是捏住了整个产业的七寸。最顶端的内容生成是个开放的生态环境,新闻、文字、图像、影视、数据信息均包含其中。内容生成者在自律的前提下自由生成信息,开展合理合法的适度竞争。如果你不自律,那生成的内容将无法通过后面监控环节,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自身生存。
内容集成环节,是一个市场区间,同时也起到了一个初步过滤器的作用。这个环节的参与者有的只在这个环节存在,如门户网站、行业服务商;也有参与到其它环节的,如电视台、出版社等等。
内容审核环节的参与者不会太多,基本上是目前各链条中各管一摊的监控者,往往是权力机构。如广电的审核部门、文化部、新闻署、运营商信息安全部门等。这个环节的部分参与者也会是内容生成环节的监管部门,但这一环节的责任更重更多。
传播控制部门眼下还是依附于网络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成立超行业跨部门的监管机构,由最高管理者直接或由其信任的团队负责监管。而这一定会是“三网融合”最终所必然的走向。由于其独特性、重要性、和聚集性,这一环节的失缺将会是不能接受的失败。
至于物理传播和终端,将会是一个开放的,有序竞争的市场环节。有形的、虚拟的;有线、无线、卫星;模拟的、数字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竞争来取得市场,争取受众。
这个模型有点类似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监管层面的束口很紧,最高管理者可以直接或通过代理人操作。细腰上面,是各种金融行业产品,而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部分扮演了集成者的角色。细腰以下部分,终端受众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渠道,但受制于在你生活可接触访问到的那些渠道范围。同样的,如果你把细腰以上部分看成是汽车制造业,把以下部分看成是公路运输业,此模型也大致适用。
从这个“沙漏模型”可以看出,这不单单是一个仅涉及到广电或电信的模型,所有的信息业,包括了纸质信息、视听媒体、数字化应用服务等,均可被容纳在了这个模型中。传统媒质和类互联网的新兴业务形态将被融合吸收进入这个模型以得到监管。三网融合将是打造这样一个模型的关键实践,因此三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是无比空前的。
四:博弈
开头说过,目前三网融合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广电和电信运营商,但这局棋其实是在管理层的导演和组织、裁判下进行的。参赛的都是国有企事业。要是比喻成一出戏,倒有点象古代宫廷戏。一般太子不是立长就是立强。万一几个儿子都有各自的支撑力量,每个人的整体力量差别不是太过悬殊,则往往会发生宫廷斗争,强者自然胜出,物竞天择而已。只是如果君王的权威有限,不能控制斗争的烈度,反而有可能引发惨剧。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就是那些或长或幼、或嫡或庶的处于争宠中的皇子们,明争暗斗中,管理者也正在观察和选择。和古代君王一样,斗争的表象是某个利益团体的上或下,但其背后的真正目的还是在于江山社稷。所以可以这么说:三网融合会带来各式各样你死我活的斗争,但是这是有限度的竞争,不能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利益。这种意见在国家指导文件中已经有过明确阐述,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同样的,这也说明三网融合将没有路标可循,剧本会有的,规则也会有的,但是难道如何具体斗争也要君王手把手教给未来的储君们吗?
另一方面来看,现在出现在前台斗得火热的角色,并不一定就会是将来的王者。有的皇子现在可以坐山观虎斗,但当时机合适的时候,完全可能出手参战,到时候如果先前的参赛选手已经气?"力竭,手到擒来也未必可知。举例来说,想想在上面这个模型中有多少内容是可以由文化部参与的,就会发现先前关于“大文化部”的传言实在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也有很大可能是现在的皇子都无法继位,胜利者会是一个新的组织和团队,融合了部分参赛者的能力,这是我们眼下无法预测的。正如“沙漏模型”中最关键的传播控制环节到底是由现在的哪个部门或是一个全新的部门来掌控,我无法回答。
一句话,在这场博弈中,只看到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将是非常短视的,有些重量级的观战者无法被忽视。
[FS:Page]
为您推荐
“今年会倒退还是进步?”这是很多电信业人士对于目前业界翘首以待的几个敏感问题的一致疑问。日前,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今年的多项工作要点,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质疑。信息产业部明确表示,《电信法》今年将进入立法审议,使出台时间拉近;另外,信产部今年将对三网融合提供政策建议,而省级通信管理局可望增加人手。《电信法》成为工作要点近日,经过信息产业部第16次部务会议通过了《信息产业部2006年工作要点》,并下发相关部门。在信产部的工作要点中提及,今年将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还将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等多个规章的制定或者修订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
只有让垄断者放弃垄断三网才能真正获得融合,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政府能否痛下决心或许是事情得以解决的根本一切都因“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词而引发。“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在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中,业内人士发现,“十五”计划中的“促进”已经变为“推进”,这是否意味着三网融合将要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呢?事实上,在IPTV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时,三网融合就已经再度成为电信和广电不休争战中的最热门话题。中国电信首席技术官韦乐平对IPTV业务曾公开表示,第一,IPTV业务电信不能不搞;第二,IPTV即将有规模化的行动。看起来,这无疑是在向广电宣战。在现行的
娄勤俭表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他说,现在应该讨论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方便、有效的NGN。要注重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原来独特的强势技术的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说互联网本身就考虑是无所不在,任何比较方便用户的使用,不受任何管制的考虑。作为通信网来讲,考虑用户质量,考虑信息安全,考虑运营模式,这种考虑理念的发展,会推动本身技术的一种推动。如果我们在技术研究的初期就强调这些技术相互复制性,制约它的发展,这可能是不合适的。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强势技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他指出,要注
在第38届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百纳电信咨询IT与设备事业部高级顾问刘成效在接受天极网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对今年“推进全球网络安全”主题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全球对电信网络安全问题关注的重要信号。”“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在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因为网络安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为人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被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光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安全问题。因此,注重安全问题,发动全球来共同关注安全问题,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说。既然网络安全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