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军 博士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摘要:在文化振兴和三网融合背景下,探讨基于“服务互联”的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的服务模式以实现该服务模式的技术模型。
关键词:个人内容业务 服务互联 文化振兴 三网融合
一、 什么是“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
文化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一种积累,是能够教育和感化受众的,其终极目标是传承与认同,因此“文化是有力量的,是软实力的核心”。基于网络的内容服务包括文字阅读、影视节目、教育综艺与动漫游戏等,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在中国“文化振兴”与“三网融合”这个大背景下,网络内容服务能够尽显文化传播之能事,进一步放大文化的力量。本文探讨一种新型的基于三网融合的内容服务,即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
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用户行为正在从“信息交换”向“内容消费”转变,网络正在从“信息服务”向“内容服务”延伸。互联网、移动网及广播电视网正在不断融合,向“内容服务的无处不在”演进。
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以融合的网络为基础设施,另一个层面是以融合的内容为服务对象。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面向个人为人们提供“无处不在”的内容服务。相对于目前的面向大众的开放的同一化的内容服务(一般是免费的服务),面向个人的内容服务以某个身份标识为线索(可以是个人或者家庭为标识),提供个性化的定制的内容服务,(可以是有偿的服务,比如高清视频内容)。消费者可以使用手机、个人电脑及电视机顶盒三类终端,通过移动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享受内容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灵活性、移动网的便利性、以及有线电视网络的下行大带宽特性;同时,消费者所享受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融合性、差异性,数字化的“个人内容”可以是视频、图书、音乐、软件、游戏等等,也可以是多种内容的组合,并可依据用户需求构建对用户的个人内容库(包括网上存储的内容和用户本地存储的内容)。
二、 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的服务模式
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4]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5],这些消息相继激发了人们对个人内容服务的兴趣与想象力,政府部门、商业机构、新闻媒体以及普通大众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其未来设想着、憧憬着。这其中尤以商业机构最为活跃,电信运营商、广电企业、视频网站、出版集团、终端制造商等分别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考虑,给出了各不相同的服务方案,这些方案以本企业现存优势出发,试图一统天下。
本文认为,一家独大、赢者通吃这种垄断思维方式不符合实际情况,不但违背了现行的消费观念,更不利于行业发展。实际上,参与的各方的关注点都应予以重视,但是目前的任何一种现存服务体系都无法独立实现,更无法达到“文化力”的目标。在人类所有的群体中,不存在有没有文化的说法,只存在有什么样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的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因此发挥不同机构的优势,并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是一种可行的出路,毕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才是主流[6]。本文描述一种基于“服务互联”(Service Networking)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的服务模式,下面给出简要的介绍。
首先,需要一类机构(联盟)实施业务运营,本文称之为服务商(Service Operator,SO)。SO联合出版、网络、终端等机构,整合客户资源与内容资源,最大化资源的利用率。SO可能有多家,提供更多选择、避免垄断。
其次SO提供内容服务平台,给出规范化的商业流程与技术接口,通过互联网与商家以及客户连接,当发生业务时,该平台调动商家的内容资源,通过网络提供内容服务给客户,服务质量的保证以及利益分配的公正也由平台中适当缓存技术、记账技术等技术手段配合商务协议完成。
最后,在SO内部,为了增强客户体验,需要兼容多种网络、终端以及内容格式,可以依据网络的类型、终端的型号向客户提供指定的个人内容服务。属于某个客户的这些内容,构成了个人内容库,该库以权利索引的方式保存在SO的数据库中,内容实体可以预存在客户终端里面,从而保证客户按需消费。
举例来说,某客户通过某个SO购买了一个视频节目的全格式服务,他在家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视机顶盒观看, 这时SO调配合作商甲的内容提供给客户;当他想用手机观看的时候,SO调配合作商乙的内容提供给客户。对于客户说,具体是哪个商家提供的内容,又是通过哪个网络传递过来,他都不关心。这些调配的操作、权利的转移以及收入分配都由SO与合作商之间系统自动完成。总的效果是,客户有了更多选择,体验质量良好,消费增加,商家得到了更大的客户群体,从而有了更多的机会,收入增加。这就是服务互联,最终达到的共赢的局面。
另外,为了增加客户粘性并消费增值服务,可以在SO增加社区联动,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围绕内容服务开展互动评论、相关文化商品的电子商务等活动。还有,要重视服务支撑环境,重点关注电子账务、消费分析以及内容监管等。
三、 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的技术模型
针对前文所述的融合型个人内容业务服务互联模式,下面给出一个可以满足其需求的技术模型。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不同的传输通道最后会统一融合到内容层面,本文试图在网络之上构造一个虚拟的内容服务层,从而实现融合型个人内容服务的需求,如下图所示。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中提供个人内容服务,在该技术模型中,内容服务层需要以下核心技术的支持。
1) 服务互联技术:包括服务管理与服务协同,通过加强各种服务之间的协同能力,实现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的多元化。提供标准化的开放互联接口,具备可为不同的服务商、出版商、网络商、终端商等接入平台提供便利。在遵循统一接口标准的基础上,各环节机构可以有效地协作并可以公平地参竞争,同时保障服务的安全性,为各类型企业加入产业链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内容存储与分发技术:海量内容的存储与分发技术,实现在不同的网络上,将内容快速地传送(投递)给客户终端,或者说客户终端能够快速地获取到内容,满足内容的长尾需求与服务质量优化。这其中,在双向网络环境可以重点考虑CDN与P2P技术,在广播网络环境中可以考虑"广存"(Ubiquitous Storage)或者“范库”技术[7]。在总体考量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传输成本与存储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避免服务设施与网络通道的瓶颈情况。
3) 数字权利管理技术:实现不同网络、终端的身份认证[FS:Page]与数字权利保护,并实现数字权利在不同终端上的无缝转移。在这里面,除了必要的水印(指纹)以及多密钥等保护手段,以保护商家利益外,还需要通过身份识别技术与完善的权利索引技术,给客户提供在多种网络、多种终端之间接受服务或者消费内容时便利切换的能力。即客户可以无障碍地在电视机顶盒等固定终端、或者是手持、车载的移动终端之间消费已经定制的内容,即使他知道有权利转移的存在,但是由于这种权利转移是自动完成的,因此他感觉不到其存在,从而提升客户的体验、促进消费。
除此之外,内容服务层还需要多种关键技术的支持,例如:
• 终端体验技术:实现服务对终端的兼容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电视机、手持设备;
• 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从而引导、迎合市场需求,促进消费;
• 服务监管技术:保障有序营销、健康消费,重点监管服务机构与服务内容;
• 网络适配技术:实现服务层对网络的适应性,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例如有线双向网、无线双向网、有线广播网、无线广播网等提供特定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
四、 小结
技术是为服务提供支撑的,技术与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驱动与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服务需要技术支持,这是目前的绝大多数,很多情况下是某种服务先有需求,需要技术手段来达到实现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另一方面,随着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新技术可以引导出新需求或者改变满足需求的传统方式,从而开辟出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与市场。三网融合首先为文化服务创新与服务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机遇,虽然其中充满了挑战,但是可以预见,随着融合的深入,个人内容服务会发展壮大,并且会与相关的技术不断地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