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姚永 原襄樊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总工 中广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理事
问:您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广电行业发展趋势年会暨投融资论坛”的一场对话:向NGB演进 迎接三网融合。能说说您对三网融合的理解吗?
答:融合是世界大潮——从经济融合、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到思想融合、文化融合、媒体融合......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推动和促进了三网融合。不能单纯强调需求对产业繁荣和技术进步的促进。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看,首先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生产力的进步,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革命。同样的,技术进步是融合的原动力。数字化是三网融合之源,数字化使原本不同的媒介趋向一致——都变成了比特——“1”和“0”。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压缩编码和传输技术的进步使得三网融合水到渠成。
三网融合必须而且必然利国利民——技术乃至整个产业链的更新换代必然带来产业繁荣;同时给百姓带来便利和更多选择——在一个网上可以得到原来三个网分别提供的服务,同一个服务可以选择不同的网络提供。
三网融合的本质是三网自身的延伸和相互渗透、相互进入——相互竞争。延伸相当于传统的进化、发展与拓宽,这使得产业更加繁荣、国家更加富强;竞争使百姓得到便利和实惠。因此融合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站在自身的角度
是业务不断向外延伸、拓展,打破传统界限束缚。我很赞成陈晓宁会长说的,首先练好内功,自己先做大做强。先内部融合:有线无线——内容与网络;地面、有线、卫星、移动——跨平台。
站在对立角度
一是合作——各自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广电的广播,自从上了卫星,发展到极致。电信的交互,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也是融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内部互联互通,而且要跨网络、跨地域、跨平台、各个级别都互联互通。
二是竞争——相互渗透、相互进入
问:杜百川、王效杰都说,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是三网融合的先决条件,现在都还没有达到,因此三网融合时机还不成熟。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答:我认为三网融合是从数字化开始的一个过程。下一代网的发展本身就是走向融合的进程,因此下一代网络不是推迟融合的理由。一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
要说条件是对自己,是自身参与和实现融合的前提。不要光想融合别人,还要准备被融合。站在融合别人的角度,下一代是必要条件,否则就没有资格和机遇。NGB的目的是三网融合,对NGB的要求就是满足三网融合。
问:三网融合实际上是网络的多业务承载,广电有线网络在三网融合中处于非常的劣势,NGB的发展会对有线网络参与三网融合竞争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劣势是显然的,非常倒不见得。劣势首先表现在“后进”,因为电信早就是多业务,现在提全业务,早就融合或者说绑架了互联网,同时也开始融合广电业务,比如IPTV。互联网也在融合广电。而广电还没有做好准备(按某些领导的话,还要等十年),不管是网络、业务、体制、还是思想。网络目前主要是模拟的、单向的、分割的广播网;业务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单一的广播业务上,除了少数先进地区;体制上目前还是分割的小地主;思想上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NGB的发展,首先从技术体制上解决了互联互通和双向交互,使得有线网络有可能进入电信业务领域。但这不是根本的影响,有线网络要参与三网融合首先要解决的是体制和思想问题。
电信业务非常明确,哪些是基础业务、哪些是增值业务。随便拿一个业务出来都可以纳入电信业务范畴——不是基础业务,就是增值业务——基础业务不准进入,增值业务都需要准入。不知道什么时候互联网成了电信的增值业务,让人感到悲哀。广电?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拿来让别人进入?谁能说得清哪些是广电基础业务、哪些是广电增值业务?增值业务是否也可以要求准入?现实是只有视音频广播和点播有“准入”要求。广播不适合电信,就像语音电话不适合广电一样,只剩了一个点播。但是从另一面看,有线网络可以从事的电信业务空间很大,也就意味着发展空间很大;但电信得不到什么新东西,也就意味着没有多大发展空间。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节目传输电信行业早就在做:从解放初期到广电建起了自己的网络之前,广播电视节目一直是依靠电信传输的;现在的IPTV也是利用电信网传输广播电视节目。节目和内容生产电信行业也已经涉足。从竞争角度,并没有给电信新增什么有利条件。
其次是弱势,仅中国移动一家,08年净利润1128亿,全国有线08年收入369.5亿,仅占移动利润的1/3
再次是非市场化的、分散割据的体制,这是最致命的——连竞争主体都没有。增值业务也很难开展——既没有足够[FS:Page]的规模,又不懂市场营销。
但NGB是个机会——国家扶持。这是竞争对手的看法。我原来认为NGB只是个概念,现在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把握这个机会——也许是最后的。
NGN、NGI研究了十来年,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值得我们借鉴。
在讲到劣势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自身的优势,发挥优势才有立足之本。我们的优势主要是广播和视频。说有线电视网是天生的宽带网也是基于视频广播的。
问:直播星现在对有线造成了威胁,您在论坛上提出了使双方既竞争又合作的建议,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
答:其实有线与卫星有融合的渊源和很好的前景:有线的发展一直依赖上星节目的增加,有线的基本服务就是转播卫星电视;只不过现在卫星直播了,不需要转播了,这就造成了竞争。现在的政策是只准边远农村地区收视直播卫星,而且是免费的。这很不公平:一方面为什么城市居民不能看?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有收看直播卫星节目的合理需求,靠政策是阻挡不住的,直播星必然进城。据调查,直播星的地下市场有4千万之众。这对有线是不公平竞争——一个收费,一个免费,怎么竞争?另外这也不利于产业发展:一方面对卫星而言,丧失了一个大市场,直播卫星本来是很大的一个产业,包括设备制造、内容产业,因为政策的限制发展不了;另一方面,有线由于受到不公平竞争,也遭到极大损害;再者,直播星到现在还空余15个转发器,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直播星要市场化运营就必须有营销和服务队伍,如果重新组织,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投入很大。但如果跟有线合作,那就是现成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因为对有线那只是个边际成本。而且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高楼林立,阻挡很严重;再加上阴面,很多居民实际上是不能直接收看卫星电视的。国外的做法是,在楼顶安装共用天线(卫星的),楼内跟有线电视信号同缆分配。中国同样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还有一条:解决了管理问题。这样一来就更需要有线配合了。因此从传播形态上卫星和有线是竞争关系,但实际运营有许多合作的空间。因此我认为直播卫星也应该收费,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可以像城市有线整转一样给以补贴或减免。这样既体现了社会公平,也体现了市场公平;既避免了不公平竞争,又使得有线和卫星产业都能得到更大发展空间。这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有线和卫星的竞争将是长期的,而且将不局限于广播。据报道,2011年美国将发射一颗Ka波段卫星,容量达到100Gbps,可以为200万用户提供2Mbps速率的宽带接入服务。5年内单颗卫星通信容量将达到300G。有线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问:您觉得有线网络和电信网络的建设在5年内会分别向哪个技术发展?从技术,投入和运营角度来看,2015年有线网和电信网的使用技术和市场份额在电视和宽带业务里会呈现怎样的格局?
答:骨干网的技术发展不会有多大差异,都是全光网:光交换、光传输。接入网会有差异:在高入户带宽(100M)时代,电信主要向FTTH发展;尽管VDSL2也可以达到100M,但光纤到楼+VDSL2比FTTH成本还要高。电信(三大运营商)在FTTH领域至少占80%以上份额,广电不会超过20%。广电可以光纤到户,也可以光纤到楼+EoC到户,因为同轴带宽至少可以达到1GHz*10bit/s/Hz=10Gbps,即使服务100户,户平带宽都可以达到100M,实际带宽可以达到400M以上。而且光纤到楼+EoC到户综合成本低于FTTH。最重要的是,同轴可以100%入户,但光纤入户对于每一个运营商而言却不可能达到100%。
电信网不适合做广播,因此直播电视广电届时依然会占据90%以上份额,只不过不会只有有线一家,还有直播卫星和地面广播,这三者市场会有重叠。交互业务电信以IPTV为主,广电有趋同的趋势。只不过有线网从TV走向IP,电信是从IP走向TV。有线网的优势依然在TV,电信网的优势依然在IP,短期内(3-5年)不会有根本改变。如果整合得好、双向改造完成得好、遥控器编码可以统一,直播+互动电视将是杀手级应用:看新闻可以评论;看电视剧可以竞猜或引导结局;娱乐互动可以没有边界,看电视犹如身临演播厅——看电视变成玩儿电视。这将使电视媒体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必将吸引年轻一代回归电视。宽带业务依然是电信占优势,至少会有80%以上份额。有线网也许可以达到10%的份额。份额大小主要取决于整合以及双向改造程度、规模。但是互联网接入将是100%——不一定以宽带接入的名义,也许是互联网电视。
问:您在论坛上说,不能用搞意识形态的方法搞技术,请解释一下。
答:技术必须为政治服务,技术必须为经济服务,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但政治不能代替技术也不能等同,不能用搞意识形态的手法来搞技术。搞政治的追求权力最大化,搞经济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搞意识形态的喜欢锦上添花,他们都喜欢做加法,喜欢问“什么是可以管的?”、“什么是可以增加的?”。搞技术的正好相反,喜欢做减法,总在思考:什么是可以省略的?什么是可以精简的?越简单越好。简单才便于实现,简单才能降低成本。搞政治虚虚实实,搞意识形态主要是务虚,搞技术只能实,不能有一点儿虚。
问:侯自强老师说,他在ICTC上听人讲,NGB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没人说得清NGB究竟是什么。您怎么看?
答:搞技术的人最怕说不清。说都说不清怎么实现?我反对什么都往NGB里边装,什么都贴上NGB的标签。年会上发的资料,就有各式各样的“NGB”。听了李红兵教授的演讲,最近又看了示[FS:Page]范区的规划,感到还是很具体、很实际的,因此很受鼓舞。
有不少人说,NGB不仅仅是技术,甚至说NGB不是技术。我不赞成。我认为,NGB应该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但NGB首先应该是技术路线——广电走向三网融合的技术路线。NGB也是作为重大科技项目提出并得到国家扶持的。NGB首先要落到实处,不赞成什么都往里套。
顺便说一下,我也不赞成把CMMB纳入NGB范畴,李红兵的报告也没有把CMMB纳入NGB。站在三网融合的角度,首先实现内部融合是对的,但最好不要把不同的技术体系混在一起。NGN非常清晰,是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I是以IPV6为核心的;移动和固网融合叫FMC;IP多媒体系统叫IMS。
李红兵说要把NGB延伸到电视机,把电视机做成家庭网关,这样可以体现对产业的拉动。这点我不赞成。电视机属于耐用消费品,至少有十年寿命,只应该解决最基本的信道解调和信源解码功能;家庭网关是功能性产品,应该跟随业务发展较快更新。把这两种定位不同的产品捏合到一起,肯定不是好主意。一方面增加了NGB的复杂度,另一方面家庭网关本身很难统一,不要说全球,全国都很难;而且很难在较长时间内不变化,这对电视机大规模生产不利,对电视机国际化更不利。不能看到电视机的产业规模就眼红,就贴上NGB的标签。不把电视机装到NGB的筐里,NGB照样会推动电视机更新换代。家庭网关应该纳入NGB范畴,因为家庭网关是网络终端。其实光是家庭网关本身就有千亿计的产值,对GDP的拉动则可能达到上万亿。
问:您认为NGB应该怎么实现?
答: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是我这个层面的人可以回答的。站在技术的角度,我有几点想法:1、NGB应该以数字视频为核心,这才体现出广播电视的特色。应该从编解码、内容管理、交换到传输、分发、最终接入用户端,包括运营支撑和管理,形成一个系统的、分层次的标准体系。
李红兵说,在国家领导面前为部门的利益争来争去没有意义。站在国家的高度,关心的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这话说到根上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视频通信是一块欠开垦的处女地。视频通信——点到点的交互视频首先是技术,是可视电话、电视会议、视频监控、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的基础。这是广电、电信都应该大力挖掘的新领域,也是可以做出来的一块新的大蛋糕。
我父亲今年90了,还在关心国家大事,单位的活动和会议也很想参与。但前几年摔了一跤,做了开颅手术,现在行动不太方便。前几天单位通知有个座谈会,我母亲回绝了。父亲知道以后大发雷霆。如果能对着电视跟老朋友聊天、参加会议,他一定非常高兴。
2、怎样在保持广播优势的前提下发展双向交互是个重要课题,否则还要什么NGB?有宽带通信网和高速互联网就够了!
3、格式要统一—IP,便于互联互通,便于交换;通道要分离——简化——每种业务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最简洁的通道;保留专门的广播通道,根本不用考虑QoS,最简单,却具备最高质量保障,而且也是最低成本的。
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这是必须考虑清楚的。既要站在今天看未来(从今天看未来的发展),也要站在未来看今天(从未来看今天该干什么)。09年ICTC天威的吕总和徐总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要想清楚是不是要做宽带?因为做宽带我们没有任何优势,多数有线运营商已经错过了时机。他们的建议是做高级视频专家。回来以后我认真地思考了,结果让我背脊骨里透出丝丝凉气:不做宽带是等死,做不好是找死。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宽带接入是必须的,80后、90后......新生代都是泡在互联网的海洋里成长的,他们习惯数字化生存。三网融合的本质实际上是通信网和广播网都与互联网融合。传统电视一定要和互联网电视融合。互联网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互联网已经、正在、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互联网将成为面向公众的一切业务的平台。互联网是一个入口,没有出口还可以买,没有入口就被挡在门外,淘汰出局。这点咱们国家的领导人看的非常清楚,所以要组建国家网络电视台。搞电视的要搞网络电视台,搞网络的能不搞互联网接入吗?
有一篇关于今年CES展览的报道写道:“连接互联网的电视可以撼动有线产业”。“如果有越来越多的电视连接互联网,那么用户会要求有线公司连接宽带,但不再需要有线电视服务”。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出口本质上是个内容问题。广电系统有系无统,内容是分散的,成不了规模。广电自己的那一点内容跟互联网上的相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电信系统虽然自己不生产内容,但别人的内容、业务、服务、应用都愿意往上放,因为他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大平台。因此恰恰是在广电自以为强势的内容上反而没有话语权,反而要向电信买出口。过去我曾经说过,打工有什么不好?只要能赚钱!现在看来这句话不全面。更重要的是打工可以学习,多少老板都是从打工开始的。吕总和徐总的建议是要做高级视频专家。如果没有入口,高级视频专家无非是高级打工仔。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别人也许会请你当视频专家,时机一旦成熟,别人就可以对你说,“请便吧,我另请高明了!”甚至,“你滚蛋,我自己来!”当然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但必须有发挥的平台。
[FS:Page]最终,只有互联互通才能体现优势。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互联互通,没有边际,没有围墙。内容生产者、服务提供者总希望自己的内容和服务向无边无际的用户提供;网络运营商总希望用户在自己的网络范围内(被围墙圈住);管理者更是希望一切皆在掌控之中。那么用户呢?他们希望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有围墙,也可以没有;需要时有,不需要时没有。
如果全国广电实现了互联互通,变成一张大网,那广电网不也可以成为电信的一个出口吗?这样不就可以和电信对等交换了吗!?
问:NGB的主要业务模式是什么?包括电信的话音和网络、无线话音和网络业务吗?
答:前面说过,我觉得核心应该是视频,应该广播+交互,不知道这算不算主要业务模式。但是话音——不管是固话还是移动,我觉得都不适合广电,即使有牌照。固话不用说,按侯老师的话是“鸡肋”;移动已经竞争到白热化,我想不出广电参与有什么好处,于国、于民、于己都没有。但是互联网业务不管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广电都应该积极参与,尽管目前多数还不具备条件,这也是NGB需要解决的问题。无线主要是基于WiFi和WiMax。
这里特别想提一下“杀手级应用”:一方面,许多人希望一下子就能找到一个杀手级应用,稳赚不赔,这不切合实际;另一方面,受到挫折以后就认为不存在杀手级应用,这也不符合客观规律——不是不存在杀手级应用,而是不具备杀手级应用的条件。像有线网络目前这种诸侯割据的状况,不具备杀手级应用的规模,缺乏杀手级应用的统一标准,什么业务都很难成功,杀手级应用自然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还有,杀手级应用不是孤立存在的。短信是杀手级应用,但单纯的短信能生存吗?呼机不就是短信的原型吗?
问: NGB是三网融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三网融合中的电信网络有着怎样的异同?
答:我没有考虑好,但不同的主要是在广播上,这是广电的优势。网络上应该大同小异,主要差异应该在接入网上,同轴在最后100米应该有优势,我在ICTC双向改造论坛报道中已经说明过。
还有一点,按照WTO的要求,电信网是要开放的,但广电网是不开放的,这可能是最大的不同。
问:您前面提到不赞成把CMMB包括在NGB的基础内,如果广电网络未来没有手持电话、移动互联网,如何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竞争?应该建设怎样的无线网络?
答:不把CMMB放在NGB中主要是为了使NGB更清晰、更明确,便于实现,不等于不要CMMB。CMMB照样可以发展,NGB照样可以跟CMMB融合。我不赞成广电搞全业务,三网融合不等于三网同一,还是会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没必要所有业务都去竞争,还可以通过合作方式弥补不足。移动互联网主要应该通过WiFi、WiMax,这样做是为了延伸有线网络的优势,把无线当做有线的延伸。进入别人的领域一定要从自己的优势领域进入,尤其不能从自己的劣势进入,否则死定了。CMMB还是立足广播比较好,如果做交互,现有的优势(广播频率资源是广电管的、发射场地是现成的)就不存在了(双向频率归无委管;要做交互、特别是双向对称的交互,现有的发射场地远远不够)。
问:NGB是不是针对NGN、NGI的?
答:从字面上、形式上看好像是,但实际上没有必然联系。NGB是国家为了扶持广电参与三网融合推动的;NGN、NGI都搞了十来年了:NGN是国际电联为了解决传统语音通信IP化制订的标准体系;NGI是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下一代互联网计划,也就是高速互联网计划,使得端到端的速率提高100-1000倍,达到100Mbps-1Gbps,比NGB的目标还要高。
问:三网融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远景又会是怎样的?
答:这个问题也没有考虑好,找我回答这个问题不太合适。从竞争双方来看主要是都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融合,只想融合别人、从别人碗里抢饭吃。不能光让竞争者融合,特别是不能让代表利益的竞争者制订政策,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定要有更高层面的指导和推动,要有统一监管。
从广电内部看主要是体制和思想。
从长远看,可以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三网融合是“世界潮流,不可阻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为您推荐
“今年会倒退还是进步?”这是很多电信业人士对于目前业界翘首以待的几个敏感问题的一致疑问。日前,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今年的多项工作要点,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质疑。信息产业部明确表示,《电信法》今年将进入立法审议,使出台时间拉近;另外,信产部今年将对三网融合提供政策建议,而省级通信管理局可望增加人手。《电信法》成为工作要点近日,经过信息产业部第16次部务会议通过了《信息产业部2006年工作要点》,并下发相关部门。在信产部的工作要点中提及,今年将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还将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等多个规章的制定或者修订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
只有让垄断者放弃垄断三网才能真正获得融合,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政府能否痛下决心或许是事情得以解决的根本一切都因“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词而引发。“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在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中,业内人士发现,“十五”计划中的“促进”已经变为“推进”,这是否意味着三网融合将要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呢?事实上,在IPTV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时,三网融合就已经再度成为电信和广电不休争战中的最热门话题。中国电信首席技术官韦乐平对IPTV业务曾公开表示,第一,IPTV业务电信不能不搞;第二,IPTV即将有规模化的行动。看起来,这无疑是在向广电宣战。在现行的
娄勤俭表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他说,现在应该讨论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方便、有效的NGN。要注重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原来独特的强势技术的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说互联网本身就考虑是无所不在,任何比较方便用户的使用,不受任何管制的考虑。作为通信网来讲,考虑用户质量,考虑信息安全,考虑运营模式,这种考虑理念的发展,会推动本身技术的一种推动。如果我们在技术研究的初期就强调这些技术相互复制性,制约它的发展,这可能是不合适的。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强势技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他指出,要注
在第38届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百纳电信咨询IT与设备事业部高级顾问刘成效在接受天极网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对今年“推进全球网络安全”主题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全球对电信网络安全问题关注的重要信号。”“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在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因为网络安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为人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被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光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安全问题。因此,注重安全问题,发动全球来共同关注安全问题,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说。既然网络安全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