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回答是肯定的。由于现在的卫星转发器的下行功率都很大,地面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高,天线调整的最佳时间问题已被烧友们淡忘或忽略了。资历深的烧友们也许还记得,在96、97年(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及以前,那时天上的卫星少,卫星转发器的下行功率也小,有些卫星信号在我国境内还处于信号覆盖边缘。所以卫星接收天线的调整是卫视接收中的关键之一,不容忽视。
即使是在当前,对于一些信号较弱,或在接收地点已处于信号覆盖边缘的地区(如在我国西部收视166°E,、日星、韩星或当前收视76.5°E上的12642H21500等),要想稳定的接收卫星信号,我认为有必要重申“天线调整的最佳时间”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初涉卫视之门的朋友们。
B.什么是时间是天线调整的最佳时间?
首先我们要清楚同步卫星在其轨道上的运行状态。
同步卫星的“同步”对地球而言是也许是绝对的,但对地球上的某一确定了的地点而言却是相对的!
由于受太阳、月球、地球引力的影响,同步卫星在其轨道上以24小时为一周期呈“8”字形轨迹不停地运动着(相对于同步卫星的定点而言)。“8”字的两个“0”的交叉点就是同步卫星的定点(为了便于叙述,把8看做是由两个0组成的)。卫星在这个定点的时间就是该星地下经度的时间0点或12点。24小时的前12个小时卫星的运动轨迹是上面那个“0”,后12个小时的运动轨迹是下面那个“0”。从定点运动至“8”字的上或下顶点的时间是6个小时。由上述不难看出,当卫星处在两个“0”的交点上时的那个时间就是最佳的调星时间。您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纸上画一下,就更明白了。可以想象出,当卫星处于“8”字的上顶点或下顶点时去调整天线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有些烧友在自己的接收机上观察到的信号质量或信杂比在不同的时间db值不一的原因(排除雨衰、干扰、下行信号功率降低及其它因素)。也是很多烧友白天能收到信号,晚上收不到信号(反之也然)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处于接收机门限临界值左右时)。差值最大时可达3—5db。
C.怎样计算调星(调天线)时的最佳时间?(以下使用北京时间,仅适用于中国境内)
最佳调星时间取决于欲接收卫星的地下经度(即我们常说的卫星所在经度)。不能一概而论,随星而异。下面是调星最佳时间的计算公式:
公式一:T=4*(120°—X)
公式二:最佳时间=12(0)—T
公式说明:
T:时间。单位为“分钟”。
4:常数。
X:欲接收卫星的地下经度。单位为“度”。
12(0):北京时间的12点或0点。采用12小时制,午夜12点采用0点。
公式应用说明:
第一步:利用公式一计算T
第二步:用公式二得出调星最佳时间
注意:当欲接收卫星的经度大于北京时间的经度(116.45)时,T取正值。反之则设为负值!!!特提示!T的单位换算!!!
举例说明:计算亚太2R的最佳调星时间。
第一步T=4*(120°—76.5°)
=174(分钟)第二步最佳时间=12-(-174)
=12+2:54
=14:54
亚太2R的最佳调星时间是下午14:54或凌晨2:54。
关于寻星时天线调整的最佳时间,就写到这里。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不当或错误之处请众烧友批评指正和补充完善,以免引起误导。
为您推荐
在数字时代,新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就INTERNET接入技术而言,ISDN已经不是什么新玩意了,新兴的卫星上网技术--星网通才叫酷呢,下载速率快,图片刷新神速。但是很多人在安装星网通天线时
正焦天线寻找卫星,通常只要知道该卫星当地的接收仰角,把仰角器置於天线正中央加以调整仰度,再搭配指南针与卫星信号测试仪器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你要的卫星.当你定位完成时,此时盘面中央、LNB及3万6千公里的卫星是成一直线的.功能聚焦信号增益防微波干扰货运装柜成本
国内部分地区卫视收视天线尺寸表湖北地区:76.5度:C1.35M(极限接收),KU0.65;78.5度:C1.5MKU0.980度:C1.8M(极限接收,未加极化片);83度:C1.35M(稳定接收)88度:C0.9M;加馈源M0.75M90度:C1.5M100.5度:C1.35M(稳定接收),KU0.65;105.5度:C0.9-1M,KU0.75;110.5度:C1.5MKU0.65;113度:C1.5MKU0.6可下帕拉帕,116度:124度:128度:C1.2MKU0.9M134度:
802.16标准是为在各种传播环境(包括视距、近视距和非视距)中获得最优性能而设计的。即使在链路状况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可靠的服务。OFDM波形在2km~40km的通信距离上支持高频谱效率,在一个射频内速率可高达75Mbit/s,可以采用先进的网络拓扑(网状网)和天线技术(波束成形、STC、天线分集)进一步加强覆盖。这些先进技术也可用来提高频谱效率、容量、复用以及每射频信道的平均与峰值吞吐量。此外,不是所有的OFDM都是相同的。为BWA设计的OFDM具有支持较长距离传输和处理多径或反射的能力。TCP、IP协议的特点之一是对信道的传输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无线宽带接入技术面对日益发展的IP数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