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有线数字化:心理学解释100 问(一)、有线数字化:心理学解释100问(二)、 有线数字化:心理学解释100问(三)
销售技巧篇
第六十八问:为什么针对大众化且仅具有价格优势的商品,在电视机购物解说中建议采用较快语速?
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普里茨的实验,语速快能得到受众的更好评价。但是,如果不是大众化且仅具有价格优势的商品,采用较快语速反而不妥,会给人以散满和表达不清的印象。
第六十九问:在电话销售的话诉设计中,为什么要把“小请求”放在真正的请求前面?
以“欧洲足球”电话销售的话诉设计为例,一开始仅提出“小请求”,诸如“您是否喜欢看体育节目”、“您是否喜欢足球比赛”、“您喜欢哪个欧洲球星”、“您喜欢哪个足球俱乐部”,然后再推销“欧洲足球”频道。这就是心理学“登门槛效应”或“阶段性邀请”的有效应用——人们在第一次答应别人的小请求以后,往往变成什么请求都会答应,俗称“得寸进尺法”。
第七十问:在电话销售的话诉设计中,为什么当请求被对方应答后要给予夸奖?
接线员:“您喜欢哪个俱乐部?”
顾客:“皇马!”
接线员:“先生,您真有眼力,您一定喜欢技术型的足球风格,而且崇尚欧洲足球的转换速度!”......
福格和纳斯的心理学实验表明,“奉承式表达”往往带来非常积极的效果,会快速与顾客拉近心理距离、形成“顾问销售”的心理认同感。
第七十一问:为什么在电视购物中常把新功能作为附加“赠品”处理?
把包含在基本结构内的商品或功能伪装成“追加赠品”,甚至将礼品或赠品作为商品卖,而将真正的商品作为“礼品”或“赠品”,是行之有效的销售技巧。在心理学中,其服从于心理学家雨果· 闵斯特伯格关于“非全部技术”的实验。
第七十二问:为什么建议在节假日期间开放付费节目的免费体验?
付费节目不被百姓认可,销售更是件难事,这时就需要利用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开放付费节目的免费体验,以拉动销售。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 恰尔蒂尼的实验表明,把较难的事情分成几个简单片段、伪装成简单请求,待实验对象同意后,说明具体请求的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目的——心理学上称之为“低球技术”。
第七十三问:在竞标数据专网项目时,有线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在有线参与竞标数据专网项目时,面对电信等竞争对手,相关责任部门往往显得软弱,总会想起依靠领导公关、甚至是领导去应标,甚至需要领导打招呼或打电话后才敢于去拜访用户......表现为典型的“社交恐惧症”。根据心理学家克拉克和威尔斯提出的“社交焦虑模型”,给有线同仁提三点建议——首先,改变消极心态,如“广电不如电信、网络比别人差、内部还没有准备好”等;树立自信,只要有决心就能做到;其次,组成团队,包括拜访用户前后,不仅可以相互鼓励,而且可以实现互为听众的演讲练习;第三,正视失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此次技不如人,不等于下次也技不如人!
第七十四问:为什么建议广电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质要加大宣传?
目前,广电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质并不多,但是对已具备的竞争优势进行宣传的也不多!有线竞争优势的核心,主要是低价格和差异化,重点是卓越的创新、卓越的效率、卓越的服务和卓越的品质。对上述特质,一旦拥有(哪怕只有一点)就要加大宣传,这符合心理学的“晕轮效应”,即“发现别人的一个优点后、就会对其诸多特点也做出肯定评价的现象。”除了宣传,如果广电能把服务做好,成为老百姓真正爱戴的企业,“晕轮效应”会更大!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第七十五问:为什么在公司介绍中不要平铺发展历程,而要将骄人亮点或业绩拿出来炫耀?这同样是“晕轮效应”的应用,即通过所拥有值得炫耀的东西,可以使受众对其他方面也得出优秀印象。
第七十六问:在面向集团用户销售时,为什么要求销售人员自然地摹仿对方的一些动作?
为了判断大客户是否对自己有好感,要求销售人员在面对面交流时,轻松、自然地摹仿对方动作。实际上,这是利用心理学上的“镜像效应”,从而引发用户对自己的好感。如果你主动做某些自然动作(如微倾身体),对方也随之动作,可以证明对方确实对你有好感。
第七十七问:为什么要求销售人员与用户谈判时,先别急于坐在用户对面[FS:Page]?
销售人员与用户谈判时,销售人员应先紧靠对方坐下来,闲聊一些与会议无关的话题,然后再与用户相对而坐。如果不是正式商务谈判,则尽量避免相对而坐。根据心理学家库克的实验表明,“相邻而坐”表示亲密或合作关系,“相对而坐”往往隐喻了竞争关系。产品设计篇
第七十八问:为什么在起品牌、栏目等名称时,不要用所谓新颖、生僻的词句,而尽量用能够唤起人们记忆的词句?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脑袋里已经充满了信息,新信息的加入必然挤掉老的信息。根据心理学家冯特的研究与内省法,施加刺激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便于联想。比如,人们听到或见到“好莱坞”,往往会联想到曾经看过的美国大片。现在,许多频道名称不容易作为品牌推广,就是过于“标新立异”。
第七十九问:为什么数字电视(包括单向和交互)不要用文字来表现应用,需要有视频和音频?
生理心理学强调,感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们对电视的基础感觉即源于视听,如果失去视听,电视就失去了竞争力!一个典型的反例是,数据广播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没有竞争力;再如,找个主持人读报纸,也比看所谓的“电视报纸”更有竞争力!
第八十问:为什么数字电视必须强调更新率?
生理心理学强调,感觉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适应。如果外界不断有刺激传到神经细胞,那么感觉能力会逐渐提高或降低。例如,春晚,第一次,很好;第二次与第一次差别大,很好;第三次与第二次差别不大,不好;其实就是受众已经适应了。同样,节目,第一次看,新鲜;第二次看,不新鲜,也就是适应了。所以,强调更新率,就是要使观众保持不适应的感觉状态,从而保持新鲜感,进而形成频道或栏目的长期吸引力。
第八十一问:为什么频道数量增加给成年人和青少年带来的感受差异很大?
根据美国电视业界于1988 年的研究成果,人们日常保留的固定收看频道数约8 个。通过数字化增加频点资源之后,并不能改变人们日常固定保留的频道数量。
但是,成年人固定8 个频道主要从开路频道选择,选择新增频道并替换原有频道的不多;青少年则不同,虽然也是保留8 个频道左右,但更倾向于选择新增频道替换原有频道。按照生理心理学观点,成年人与青少年感受现象的对比差异很大,青少年更容易感受数字化新增频道及其好处,也即常说的“青少年更喜欢接受新事物”。
第八十二问:为什么建议在交互电视放置电视连续剧时,不要一次都放上去,而要分批放置?
在交互电视平台放置电视连续剧时,如果一下子将全部剧集都放上去,人们完全可能一口气全部看完,然后要求新的;如果没有新的,就会抱怨;如果被动满足用户需求,无形会增加许多内容和运营成本。
根据心理学上的“蔡格尼克效应”,人们会倾向于一次看完全部的连续剧,但中途阻断会使其更加想要找机会看完,即“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可以提高用户对交互电视的黏性。
第八十三问:为什么电视购物不能完全代替商场购物?
电视购物尽管有强烈的视听感官刺激(如布光、特写、解说),但真实感不强;在商场中购物,其环境具有真实感;生理心理学称之为感觉不能被掩盖现象(有些可以被掩盖),即同一刺激、不一样的感觉。传媒学研究表明,女性逛商场属于消费形象与空间,称之为“无产阶级消费理论”。
第八十四问:为什么说电视购物中高档商品并非针对高档人群,而是通过高档人群寻找“粉丝”?
高档人群的数量必然有限,无法满足电视购物盈亏平衡和赢利的需要。因此,需要培养高档人群的“粉丝”,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名人崇拜综合症”,即民众对名人抱有不健康兴趣的精神状态。研究表明,对名人的欣赏或崇拜具有人格倾向性,随着崇拜水平的增加,模仿行为会越来越多,且这些行为越来越与现实分离。因此,对电视购物而言,如何表现名人、塑造偶像,成为一个重要的专项命题!■
为您推荐
罗小布:有线数字化心理学解释100问完整篇罗小布:有线数字化经济解释一百问第三十三问:为什么要为客服人员创造上升通道或转移通道?客服人员普遍薪酬水准较低,但上岗培训成本较高。这种情况下,要么支付较高工资(不现实)、要么设计职业上升通道(可操作),否则人员非正常流失率较高,导致培训成本持续增加。第三十四问:为什么建议对服务人员(尤其是上门服务人员)按月进行考评,并予以奖励?个体服务质量一般难以监
【编者按】“认识你自己!”哲人苏格拉底如是说,他毕生追求“真”(知识)与“善”(道德)的统一,总是称“自己一无所知”。抛开古希腊哲学中的怀疑论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认识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我们难以明辨和逾越的,恰恰是心底的另一面,或曰潜意识。个体的潜意识集体投射到行业中,则形成貌似顽强的潜规则。可一旦强大的外在竞争来临,这种顽强不堪一击。从本期开始,罗小布老师铺开有线数字化心理学解释100问,从宏观到微观,叩问真实!本文与之前刊发的《有线数字化:经济解释100问》、《
摘要:有线电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内有“山寨”直播卫星、外有IPTV;还有3G流媒体电视、地面广播/城市电视、CMMB等对受众注意力的分流。如何应对挑战,是每一个有线人都不得不思考的命题。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而思源于心。面对数字化与三网融合时代的竞争,有线乃至广电首先要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有线才能有信心、构妙思、谋出路、求发展。心理学是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包括发展心理学、性格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组织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在本文中,笔者收集和归纳了100个与有线电视数字化相关问题,尝试用心理学理论予以解释,不仅旨在抛砖引玉,而且希望举一反三,共同破解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发
编者按:2009年6月21日,“新媒体发展高端论坛·月度沙龙·六月号”如期召开,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做为新媒体发展高端论坛独家媒体深刻记录新媒体产业精英们的对新媒体的不同理解,本次论坛主要是围绕“通信的媒体化与媒体的通信化”为主题展开而来的一次媒体文化的尖峰对话,到场的产业精英有中科院的侯自强老师,歌华有线的罗小布先生,英特尔的孙瑶先生,中国广播影视的祁海琳女士,SUN的邵正强先生,完美时空的刘航先生,CRI的赵健先生,中国普天集团的骆训赋先生,汉能投资刘昊飞先生,央视网的孙喜庆先生,格兰研究的韩凌,中移动的林琳,中国传媒大学的任孟山先生,《中国青年报》的郝志舟先生,蓝驰创投的陈维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