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拍摄制作,全程采用高清晰度电视技术,丰富了摄制手段,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品质,拓宽了艺术表现的空间,在2006年广电总局金帆奖评比中获得专题类节目技术质量一等奖,成为精品之作。这一荣誉的取得是中央电视台重视技术质量工作的成果,是高清晰电视技术应用的结果,是节目制作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一 制度完善、思想重视是保证高质量的关键要素
几年来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部门十分重视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是对提高节目技术质量的工作的很大推动。技术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意识,把提高技术质量当作的重点工作来抓,从领导到每个技术人员,都把提高技术质量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大家认识到,提高技术质量是保证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期望。
各级技术部门制定具体的方案,注重把技术质量工作落实到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技术制作中心承担着台里大量的制作任务,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经常以抽检形式进行节目技术质量自查,特别是在非线制作环境下对音视频技术指标进行调整把控,通过检查督促,促进我们整体节目技术质量的提高。
高质量的技术系统指标是保证节目技术质量的重要工具。中央电视台制作系统设备,具有技术指标的严格要求。在制作过程中,通过系统配置的检测仪器,对视音频指标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系统监测等常规性工作,定期对录像机和系统设备进行指标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证了节目制作设备的良好技术状态。同时,对系统设备严格操作规程也是保证节目技术质量的重要一环。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节目制作技术标准,严格执行节目播出带技术审查制度,是做好节目的关键。技术人员在思想上加强对提高技术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职责和技术规范,提高了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二 高清晰度制作设备的应用
高清设备的应用使得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画面清晰,质感真切,色彩自然,使屏幕中的缤纷世界更加美丽夺目。高清晰技术丰富了摄制手段,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故宫》摄制组拍摄历时近两年的时间,记录时间2万多分钟,近700盘磁带,最多时有6个摄制小组在不同的大殿同时拍摄,由于故宫的特殊性,在每天游人散去后的傍晚、清晨,在故宫未开放的时间里是拍摄最紧张的时刻。摄制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努力发挥高清晰的特点和设备的优势,探索新的视觉表现,提高拍摄图像的技术质量,增强图像的表现力。
1. 采用高清设备新功能,丰富拍摄手段
高清摄像机具有1920×1080的分辨率,其精密的像素点和具有的最新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保证了高灵敏度低噪声的摄像性能,还具有间隔拍摄、循环录制等新的功能,《故宫》拍摄中使用的高清摄像机HDW-750P,为节目创作提供了新的拍摄模式。
故宫自明朝创建以来,已有近600年的历史,那宏伟的建筑群不只是静止的宫殿,更是历史的陈述。《故宫》一片采用高清摄像机间隔延时拍摄功能,如同电影摄影的逐格记录,拍摄的画面效果如同片中所见,帝王宫殿屋顶上的浮云流动,殿堂内的光影移动,宫墙面的树影飘动,仿佛那是时间的追溯,是朝代盛衰的讲述。《故宫》选择了不同的建筑物,多角度拍摄不同光影条件下的画面,深刻地表达了历史变迁的寓意,增加了视觉的动态感和镜头的艺术性。
高清画面真实细腻,为摄制人员提供了很大的表现空间,在拍摄手法上, 《故宫》采用了电影创作模式,大量使用广角镜头、摇臂、移动轨、减震等器材,以移动的视角拍摄室内陈设,仿佛是自由穿行在宫殿内外、院墙之间,穿行在历史的画卷之中。
在拍摄瓷瓶玉器等文物珍品时,设计自转装置,采用微距摄影,配合独特的灯光设计,动态表现了文物表面的图案、纹理、色泽,特别是玉器晶莹通透的质感,突显了文物的悠久和珍贵。
定点拍摄的多处应用是《故宫》一片的拍摄特点,通过对固定景物在一年中典型的季节变化特征的拍摄,展现了故宫宫殿、角楼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风光,从不同的侧面对故宫进行全方位的诠释。
在创作中,为了得到最佳的影像效果,摄制人员力求曝光准确、焦点清晰、动态跟焦精确。在延时拍摄时,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一帧一帧记录,十几秒的画面要录制几个小时,对于定点拍摄需要花费长时间精确地进行图像对位,对机位、景别、镜头焦距、俯仰角度等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根据这些数据再次复用,这些拍摄手段丰富了图像的语言,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使得《故宫》一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人物再现和历史情景再现是《故宫》一片生动的故事讲述,结合历史文献和独特的展示手法,《故宫》把观众带入了虚拟的真实场景中,在拍摄上模拟专业Motion Control设备的图像效果,完全依靠人工精密计算出运动时间和速度的配合,多次拍摄同一条运动轨迹,以相同的速度拍摄不同的人物,后期制作时,实现运动中的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人物的虚拟变换,形象再现了史书的记载、描述,高端设备的使用加之全体工作人员的想象力为大型纪录片《故宫》在艺术层面上锦上添花。
2. 发挥高清设备的动态调整优势,提升画面品质
高清摄像机丰富的数字处理功能为拍摄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通过CCD伽马曲线的选择和拍摄参数的动态调整,高清摄像机可以有效地拓展图像宽容度,增加图像不同亮度的层次。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故宫宫殿内的拍摄受到照明的限制,高深的殿堂是对高清摄像机在低照度场景再现能力的考验,在拍摄明暗反差较大的场景时,高清摄像机暗部扩展、拐点功能的参数调整,有利于改善图像的层次表现。在故宫开门关门的镜头拍摄中,宫门内外的照度差别极大,超出高清摄像机的再现范围,门内暗部层次的损失,使得室内陈设细节的丢失;门外曝光过度,高亮区的细节丢失,天空中的云层表现为一片白色,通过提升高清摄像机暗部扩展数值,可以增加暗部区域的细节层次,显现出室内暗部区域的雕梁画栋,通过调整[FS:Page]高清摄像机拐点数值和斜率,可以增加高亮度区域的细节层次,展现天空的云层和色彩,实现了动态宽容度的调节,改善了画面品质。
通过高清摄像机的细节增强调整,可以改善阴天拍摄的景物图像的清晰程度,调整暗部扩展数据增加了反差,使得灰蒙蒙的图像增加了层次感,在故宫拍摄的很多图像中,摄像机内部调整工具的应用,为自然再现真实的画面、实现艺术创作设计提供了保障。
故宫红色的展现突出了宫殿的气派,高清摄像机多重彩色控制,可以表达出这种浓墨重彩的强烈,同时也可以描绘文物珍品的精致、精美,为画面增加了一层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境。
三 流程化的后期制作确保各个环节的高质量
《故宫》的后期制作是在紧张的气氛下进行的,在播出前5个月时,十二个组几乎前后脚开始了后期的工作,当时中央电视台后期编辑网络系统还未建成,依靠少量高清自编、电编、SMOKE非压缩非线工作站和苹果单机工作站,要完成12集,每集50分钟的节目量,并给立体声的制作留出时间,有很大难度,很多组的编辑不能并行展开。为了赶时间,大家商定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展开后期工作,摄制组的编导分为白班、夜班,人停机器不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流程化的操作。
1. 流程化操作,提高效率
全片采用的制作流程是:节目初编、精编、图片处理、制作无字幕版、立体声制作、达芬奇校色、播出带制作。
在节目初编阶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系统,使用了高清对编、标清对编模式,在流程上尝试了高清对编高清采集制作、标清对编再高清套片,标清采集高清无压缩套片等形式。通过节目初编将50:1的片比降低到3:1,大大减少了节目素材对存储空间的要求,再采集到工作站中进行精编。
对比这几种方式,我们感到使用高清对编,可以最有效、直接进入节目精编阶段,不受原素材带时间码的状态的限制,但是对于工作站的存储空间要求较大;采用标清对编或者较低码率对编,对于工作站的存储空间要求较小,然而这种方式要求原素材带时间码连续、磁迹连续,对所用的素材场记详细,便于回批素材的准确和顺利。
将初编节目采集到工作站进行精编,我们使用过以标清、高清压缩100Mbps、高清无压缩三种码率方式的采集制作,这三种模式让我们体会了在节目空间、效率方面的不同。SMOKE工作站只能支持高清无压缩码率制作,由于高清数据量是标清数据量的6倍,相同长度的高清节目容量是标清节目的6倍,生成时间也会是标清节目的6倍,因此,采用了先标清精编、再高清套片的模式,以保证制作的正常运行。在这种方式下,制作的速度较快,但是在制作特技时必须注意,制作的效果不能直接进行生成,而要把所有的特技参数储存起来,在转换成高清节目的时候,再调入已经存入的参数生成,有很多特技在标清看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高清图像需要重新修正。在实践中大家体会到,以高清压缩100Mbps码率采集,进行编辑特技效果制作,可以精确地把握图像的制作效果,在存储空间的占用和制作效率方面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如今,高清网络制作系统在流程化操作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采用低码率采集素材,再以高清压缩码率套片的制作流程已经广泛应用,在保证高质量的条件下,合理地占用存储空间,可以取得最佳的制作效率。
采集码率的选定、动画制作和图片制作分辨率的选定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在编辑、校色以及录像机记录环节,系统配置的高清示波器严格监看视音频和色度指标,对高亮度电平、底电平、色饱和度电平实时监看,使得整个后期制作过程的技术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采用高清技术制作的节目可以方便地得到高清和标清两个播出版本,分别用于相应的播出频道,广义上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通过格式变换器将1920×1080转换为720×576的分辨率,制作出节目的标清版本,标清图像保持着高清层次丰富的特点。
采用信箱模式变换图像格式,保持原图像宽屏构图的风格,对于不同画幅比的高清和标清图像分别制作字幕,满足各自的不同需求。《故宫》经过高清下变换,在标清数字系统完成标清版字幕的制作。
从《故宫》的成功制作播出,可以看出在高标清共存的阶段,高清与标清节目套作模式以及制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对提高节目品质和制作效率所带来的优势,同时,强化了节目制作的适应性。
2. 后期创作手段,完美再现
《故宫》后期制作阶段是艺术再创作的阶段,制作人员与编导互相配合,通过丰富的技术手段对图像效果的复合处理,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的表现。
结合解说词句,采用定点拍摄春夏秋冬的变幻或浮云流动的镜头展现不同时间跨度的时空变换是《故宫》一片的常用手法,然而,通过单色变化到真实彩色的变换过程也用来表现时空的变换;在反映不同朝代人物更迭的段落中,同一座宫殿内,不同的人物渐入渐出,重现了历史的缩影。
在《故宫》中还经常采用抠像处理方法进行场景过渡,以及采用叠印的方法强化故事的叙述,加强图像的表现,例如在讲到太和殿西侧的御膳房突然起火的段落,通过多层叠印方式,强化画面中救火的人数,再有冰雪中运送石料的画面也采用了叠印的处理。
在表现故宫书画藏品的故事中,大量的书画是通过读取大分辨率作品图片文件来制作的,在高于高清分辨率的静止图像上,利用非线设备的缩放、平面移动等效果,模拟镜头拍摄作品时推拉摇移的运动效果,这种方法保证了画面的高分辨率、高质量,提高了制作效率。
随着高清技术的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入,高清晰带来的优势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日常制作和播出的电视节目中,愿新技术手段更好地与节目形式结合,促进电视创作的繁荣,令荧光画屏更加赏心悦目。
为您推荐
初次见到刘川平先生,是他作为拍摄中国第一部HDV高清晰数字电影《天怨》的编剧/导演出现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技术交流会上。个人名片:刘川平,DV作家,导演,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枫丹白露企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电视连续剧《王震将军》《兰花儿》《一路风尘》等编导,电视纪录片《川江号子》《人熊共居》《老李与鸭鸭》《长发男人》《月亮女儿》《DV水日记》《什刹海畔》等导演讲述高清创作历程9月份开始拍摄的电影《天怨》,首先受到了来自摄像机厂家JVC的关注,因为,据JVC所知,使用这款ProHD高清晰紧凑型肩扛式摄像机进行电影拍摄的,刘川平先生应该算是第一位。对于DV爱好者来说,其
一直被认为HDTV发展比美国落后的欧洲,最近在这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英国的BSkyB,法国的CanalSat,德国的Premiere和意大利的SkyItalia都承诺在2006年六月,也就是世界杯举办之前提供高清晰电视服务。对于该项赛事的转播工作将被用来展示该格式的优势所在。使用DVB-S2卫星标准和H.264压缩技术的下一代HDTV服务也已经在欧洲投放市场。德国的ProSiebenSat.1集团在10月份成为首家使用全新高分辨率宽带格式提供高清晰(HD)电视服务的欧洲公司。引导HDTV潮流的是欧洲广播联盟的执行子公司Eurovision。该联盟拥有全球最大的节目收集网之一。1998年,该卫星
近日,中国高清彩电的领头羊创维、TCL、海信、厦华、长虹、康佳等围绕着“高清数字”电视展开了争论,他们提交至广电总局的中国
国内高清碟机的概念吵了很久,不过我想恐怕没有几个人看到过EVD、HVD和HDV,前天我收到了关于HDV所谓HD12编码技术的实际身份就是divx的说明文档,看过之后大吃一惊,于是决定亲自拿来实验一下。通过第三方视频格式查看器来检测所谓高清影碟到底存放的是什么,顺便把EVD,HVD也带上一起检测。经过两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这片文章,结果还是很出乎意料的。其实高清碟机的检测并不一定需要测试播放机,反而由于播放机电路可以设计带有硬件插值功能,能将本来不高的分辨率硬拉伸到高清标准。所以,直接查看从零售市场上买到的碟片中存储的视频文件,是找到其压缩技术和视频分辨率的最直接准确的方法。EVD、HVD、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