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非法接收为何屡禁不止?
卫星电视非法接收如何标本兼治?
首先,卫星电视信号清晰,频道丰富。可以包含各省卫视,与有线电视相比较而言毫不逊色。其次,政策性免费。不仅没有每月缴纳的收看收听费用,同时连机顶盒都是派送的。而在城区的有线电视家庭中,每月至少需要缴纳12元的收视费用。在全国整转工程轰轰烈烈展开之际,电视机又多安装了一个机顶盒。这对于用惯模拟电视的市民而言,不仅两个遥控器操作不便,第二台电视机还需额外买盒子,用中国百姓的消费眼光来看,这样的成本投入实在不划算。
卫星电视进入自然村中,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经过,对于地处偏远、文化落后的地区而言是极大的精神丰富。而城镇的“模转数”工程,则是一个居民使用方式的改变。记者在走访四川采访时发现,很多居民对于“数字电视到底是什么”都很模糊,而且在画面质量没有得到提高的同时不理解数字化的意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的收看效果,不一样的付费政策,城镇居民当然羡慕村村通惠及的地区,而有线运营商也自然在居民的意愿选择下处于劣势。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并非在之前毫无预见。广电总局采取了政策监督来约束非法接收。“129号令”明确限制个人用户安装卫星接收设备。这也是治理卫星非法接收的第一锏。然而,从效果上看,确实是限制的基础和依据。然而制度的规范并非百密而无一疏,很多居住在城市的市民,除了利用一些户籍之便通过农村登记申领机顶盒外,还可以在地下市场购买到接收设施。如果说以前的卫星信号需要支大锅才能收看的话,那么中星九号的半米小锅支在阳台或屋顶上,被监管部门发现的可能性很小。
在看到法令规范在一些地区已经无法自觉遵守的时候,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今年国际传输与覆盖会议(ICTC2009)的讲话中提到,要有效管理非法卫星接收,并计划三个月内完成加密工作。于是,政策规范又上升到了技术限制的层面。但是,卫星加密能治标又治本吗?
可以说,加密措施可以对非法接收的控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前购买非法接收设备的城市居民无法接到卫星电视信号,市场的短期枯竭可见一斑。然而,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加密后厂商在解密技术方面的突破是有可能实现的。虽然加密政策可以制约大部分的人,但这是否是有线电视对抗卫星电视的最终对策呢?
记者采访成都泰立广播电视研究所的刘致东时,他对卫星非法接收的管理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政策、技术管理的基础上,最终能够确保有线电视竞争的依然需要市场的调节。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全国各地有线运营商纷纷在省网整合和双向改造两方面发力,这就是市场化竞争所提出的要求。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在传统的节目收看方面如果没有更大的区别的话,只能依靠网络升级的技术去进化有线运营的服务水平,将高清电视和互动服务作为有线电视的最大亮点,不仅可以从运营收益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卫星电视收看相比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优势。
所以说,卫星电视非法接收如何标本兼治?政策做框架,技术做基础,特色运营才是市场选择最大优势。
为您推荐
◆吉林沈洪义亚太6号卫星是今年四月十二日被成功送入134°E预定轨道的一颗新一代大功率大容量卫星,并于不久前正式提前接替了亚太1A卫星的工作,开始了近30套电视广播的传送服务。由亚太6号卫星的性能介绍和场强图获知,该星又是一颗性能相对完善、发射功率强劲的多用途卫星。 过去,在我们当地使用1.5米天线接收134°E亚太1A卫星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模拟信号多数伴有雪花,而数字信号也没几个能正常下载的,要想满意接收必须使用1.8
卫星电视的“蛋糕”有多大,关键在于城乡居民家庭能否装“锅”,即直径为0.5米左右的天线。按目前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除非收不到当地的电视节目。不过,据笔者分析,相关政策很可能出现松动。除能启动卫星电视天线和数字机顶盒市场外,更重要的理由还有:第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境内上星节目和信息可以通过加扰、加密处理,使数字机顶盒(接收解码器)与之对应。这样,用户将不能用同一数字机顶盒收看境外卫视。这样并不违背政府限制个人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初衷。第二,有利于打开中国电视的国际市场。从中国电视对外辐射的要求看,有条件地让境外卫视落地,是发展的趋势。2001年10月,凤凰卫视中文台
类别:行业标准标准号:GY/T128-1995适用范围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它具有许多优点,如可实现双向交互业务、抗干扰能力强、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等,它可提供优质的电视图像和更多的视频服务(如交互电视、远程教育、会议电视、电视商务、影视点播等)。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数字电视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三类。由于卫星广播具有覆盖面大、传输距离远、信息量大、信号质量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近年来卫星广播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把卫星电视广播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开辟了卫星广播的多功能利用,推动了信息的全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