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就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广播电视来说,更是需要用这种示范精神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次“爱我祖国,爱我广电,敬业奉献,岗位建功”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选取的5位同志,包括了记者、主持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覆盖面较广,代表了广播电视的基本面,是吉林省广电系统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他们虽然工作在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丁雷:美丽缘于奉献,光辉出自平凡
新闻记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舆情民意的表达者、公平正义的代言人和社会家园的守望者,尤其当地震、洪水、疫病、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都是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的“战士”。已故珲春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丁雷,就是这样一位视新闻为生命,被领导、同事和采访单位评价为“敬业,能吃苦,业务能力强,人随和”的优秀记者。报告会上,丁雷的三位同事,饱含着深情和热泪,讲述了这位朴实、真诚、勤奋、敬业的优秀记者的一件件动人事迹。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大地。吉林省珲春市发现了延边地区惟一的一例疑似病例,延边民众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恐慌。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的知情要求,丁雷主动向领导请缨,在隔离区进行了详实的采访和拍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004年4月,珲春市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丁雷又是挺身而出,背起摄像机直奔火场。在抢拍完一组镜头后,他又奋不顾身地加入到扑火大军的行列。3个多小时后,当人们把他从火海中强拉出来时,肆虐的火舌烧破了他的衣服,熏黑了他的脸,他的手上、胳膊上烧起了一串串大泡。去医院做了简单的包扎后,丁雷却又立即赶回台里,整理好稿件和图像资料,当天播发了这条消息。
丁雷是同事们眼中敬爱的大哥、学习的榜样和亲密的战友,他还有深深眷恋的家人。然而,2007年7月的一天,丁雷在采访归来的途中,不幸被一场意外车祸夺去了年仅31岁的年轻生命。丁雷倒在了他为之挥洒汗水的珲春大地上,可还有众多同样敬业的记者们依然在为共同的新闻事业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於南:爱心献荧屏,激情谱华章
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於南,也是一名能打硬仗的新闻突击战士。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做过记者,当过编辑,还在技术部门当过学徒,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用激情承担起了自己的职责。2003年,於南被指派到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通联组工作,上对中央台四五个频道近10个栏目,下对吉林省60多个地方台和28个记者站,既是外宣窗口,又是通联中枢,事无巨细,於南都安排得和谐有序。为了搞好上传工作,省里一有大事小情,於南就奔向北京,向中央台积极推荐吉林省的稿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机会,於南和同事们把重点放在了“巧作文章”上,把新闻点扎到基层,把消息做好做活。通过努力,吉林电视台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发片的数量由十几年前的一年几十条发展到如今的一年200条左右,极大地提升了振兴吉林的士气。
於南在吉林电视台工作了15年,有15个春节的除夕夜没有和家人一起过。2008年,在20个月的时间内,於南又痛失两位亲人,可正是家人无私的支持,才使於南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几年来,由于於南在吉林省西部抗洪、东部防火等工作中表现突出,先后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被吉林省广电局评为十佳记者和十佳编辑,连续多年被吉林电视台评为优秀职工,他负责的吉林省电视新闻外宣工作也连续多年登上新台阶。
老程:愿做家乡的忠实护卫者
新闻作品凝聚着记者们的无数辛劳,为有效传播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直播间里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同样为社情民意的传达,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挥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程玺光,又名老程,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出身的“草根”主持,有着邻家大哥的形象、朴实真诚的个性,更有着对广播事业的热爱。在电波中,老程鼓励吉林市的所有的哥团结起来,把一切有生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每一个的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号召大家从日常小事做起,多做好事,做善事,彻底改变吉林的哥的整体形象。在他的倡导下,的哥们有了可喜的变化:有的出租车在路上爆了胎,马上就有不相识的的哥过来帮忙;哪家有人生了急病,只要招呼一声,立即热情相助,并且分文不收。
2002年11月19日的午夜,一辆轿车因事故坠江,车上一名女子在江中发出了凄惨的呼救声。接到热线电话后,老程立即中断了正常节目,向全市“的哥”发出号召,呼吁他们到江边救人。营救从零点15分开始,到凌晨4点45分结束,在老程的指挥下,1000多辆出租车一齐打开大灯,射向江面,江面亮如白昼,电台的直播间成了营救指挥部,“的哥”们不断向老程汇报营救情况和遇到的困难,老程则根据现场情况调度的哥分头找110、120、119,找舟桥部队,找巨大的绳索。历时4个半小时,坠江的女子终于被救上了岸。
还有“众的哥午夜献血救母婴”、“的哥深夜大追捕”、“商厦起火出租车上百次抢险救灾”等事件,都是在老程的指挥调度下圆满完成的。老程在吉林市家喻户晓并声名远播,几次进京参加了《实话实说》、《小崔说事》、《鲁豫有约》等节目的采访,更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专家和观众写给他的推荐词是这样的:“由于老程的存在,一个城市的正气正在获得强大的力量;一个城市的夜晚因此充满了温暖的阳光。”
管延发:迎难而上,在平凡中创造业绩
广播电视事业的日益发展壮大,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先导和重要保障的。在声屏节目安全稳定播出和璀璨繁荣的背后,有一大群默默无闻的广电技术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三三一台的管延发同志,从值班和技术维护工作做起,在技术台站一干就是36年,把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了广电事业。三三一台负责吉林省广播电视的发射与传输工作,位于海拔1470米高的山上,全年大部分时间都笼罩着云雾,往往山下风和日丽,山顶却雨雪交加。冬季的最低气温常在零下40℃以下。在这种极度严寒的艰苦环境下,技术台站的发射塔或设备时[FS:Page]常会出现故障,关乎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管延发同志多次以身作则,顶着刺骨的寒风和雨雪,带领人员爬上高高的发射塔进行维修,及时化险为夷。
2004年,管延发被任命为三三一台技术副台长,由一名战斗员变成了指挥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三三一台机房地面的木制地板,因年代久远,基础腐朽,木质变形,出现了整体下沉,如果再往上面增加无线覆盖设备,极易引发火险,地面填实改造处理已刻不容缓。然而,改造过程给管延发和他的下属们提出了很多富有挑战性的技术性难题。
为了确保不出差错,管延发周密考虑,精细测量,制定了详细的改造方案,亲手绘制了精确的走线沟槽图纸和各设备尺寸位置图。在重要的施工阶段,他更是一步也没有离开过机房,随时进行技术跟踪和安全检查。很多时候,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现场,考查规划着第二天施工的具体步骤,仔细核实原有的设计。不知画了多少草图,记下了多少文字和数据。在整个地面改造、设备安装的40多天里,没睡几个安稳觉。那段时间,管延发的心脏病愈发加重,而他几乎全都是靠吃药硬挺过来的。在管延发同志以身作则的指挥下,改造后的三三一台机房地面大理石整洁、明亮;设备连接线走向清楚、规范;查找排除故障方便、快捷,为新设备的安装、使用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近4年来,管延发同志共主持和参与了具体的设备维护、检修、测试、技术改造等工作300多次,先后获得39项(次)全省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奖。
宫庆辉: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洮南市广电局的宫庆辉同志,1977年被分配到广播局工作,3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从事过线路员、锅炉工、值机员、维修工的工作,虽然岗位不断变化,但他始终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对待每一项任务。
早年,宫庆辉同志在烧锅炉期间,正赶上单位机房翻建,为了节省资金,领导决定能自己动手干的活都自己干。因为宫庆辉在部队时学的是铆工,经常和电焊工一起干活,也能干一些电焊活。这样,他就主动地承担了焊房架的任务,每天利用烧锅炉的间隙焊一排房架,总共用了11天时间焊了11排房架,保证了施工如期进行,没有要一分报酬,同时还为单位节省了上万元资金。
30多年里,宫庆辉见证了广播电视事业从小喇叭广播到街头大喇叭定时广播,从无线电视转播到有线电视传输再到数字电视转换的发展历程。他走遍了城区的每个胡同,亲身参与了有线电视光缆线路的架设、维修、改造,数字电视转换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掌握一定技能的技术骨干,成为了一个科室的带头人。
上世纪90年代有线电视线路架设时期,宫庆辉带领技术人员立杆、架线、进行室内安装。安装队伍大部分是年轻人,对线路和安装工作从没接触过,而且那个时候上楼房架线要在外边爬楼梯,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宫庆辉每次都是先上去做示范,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新同志增加勇气。经过几年的施工,这支安装和维修的队伍逐渐成熟壮大起来,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每个人身上都得到了体现。2002年,洮南市开始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在改造期间,宫庆辉始终工作在第一线现场办公,自己能干的活,决不花钱雇人干,发现问题,就地解决。经过48天的紧张施工,优质安全地架设完成了全部线路,并一次通信(号)成功。他所在科室的同志大多数都练成了多面手,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肯定。
几十年来,宫庆辉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星期天都很少休息。从1992年至今,每年除夕之夜,他都是在单位和值班员一起度过的。不管干什么,他都注重发挥一个技术骨干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004年,宫庆辉被授予白城市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
先进典型的精神引领作用是无限的。正如吉林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晨同志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的那样,5位同志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影响力和示范导向作用,他们的事迹集中展现了吉林广电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以及全省广电系统干部职工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全省广电系统干部职工要学习他们牢记宗旨、心系大局的思想品质;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们磨练自我、谦虚谨慎的良好品格。领导同志还要学习他们中间的领导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正廉洁为官;学习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模范行为。总之,要学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激情书写与吉林广电同命运、共发展的精彩绚丽人生。
冯晨局长代表吉林省广电局党组,号召全省广电系统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和优秀品质;把学习先进典型同正在组织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和“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深化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措施,让先进典型的精神永续传承,发扬、光大,带动全省广电系统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促和谐、保发展的良好风尚;同时,要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精细严实、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终身学习”的广电文化,全省广电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像5位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爱我祖国,爱我广电,敬业奉献,岗位建功”先进典型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推进吉林省广电大发展大繁荣再立新功。
(作者单位:吉林省北方传媒研究中心)
为您推荐
8月10日10时,延边卫视频道作为国内首家地区级卫视频道成功上星。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省委常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邓凯,副省长陈晓光等出席了开播仪式。记者在开播仪式上获悉,延边卫视将以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和国外来华的同语种民族为主要收视目标人群,覆盖国内外多个地区,预计两年后终端收视用户达1500万人。延边电视卫星频道落地将以立足延边、面向省内部分地区、逐步向全国和周边国家延伸的原则分步实施,到10月末,实现全省落地。延边卫视节目分新闻、社教、文艺、影视剧四大类。通过打字幕等电视技术手段,80%的节目能被朝、汉等民族观众同时收看。全天卫视全天18小时不间断播出。与其一起上星
吉林原本采用国外的条件接收系统,自从今年年初国务院一号文件发出之后,要求所有国内广播电视运营商必须至少采用一家民族品牌的条件接收系统,吉林省开始着手面向国内厂商进行同密招标。天柏抓住机遇,凭借过硬的产品性能和卓越的服务保障一举夺标。吉林全省拥有约200万有线电视用户,采用省-市两级统一的数字电视系统,由省级运营商进行系统总前端的建设,计划在2008年完成8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数码化任务。天柏此次中标,将集团产品成功推广到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的东三省,作为吉林省使用的唯一民族品牌条件接收系统,天柏产品的影响力将覆盖全省,并辐射整个富庶的东北地区。
长春、吉林、延吉、敦化、辽源、松原等先期实施价格调整的市、县,在执行价格政策前向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时汇报,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设置了专门的咨询窗口为数字电视用户解答相关政策,使得广大有线电视用户平稳接受了新的价格政策。到今年年底,新的价格政策将在吉林省23个市州、县市推行。
前几天,和龙市工商局八家子分局执法人员在集贸市场巡查时,查处了一起推销假冒卫星接收器案件。一不法商贩在销售中声称:“该卫星接收器是一种高科技新产品,能接收18个以上电视频道的节目,属室内天线,不受地区限制……”每个卫星接收器售价为20元,引来很多围观群众。经检查,该卫星接收器实际上就是用一个有线电视接线盒改装的,不法商贩把“卫星接收器”与一个电视机相连接,电视机内预先安装了一个小型VCD播放机,光盘上预先刻上了10余套不同的电视节目,再把VCD播放按钮与电视机前部的一按钮相连接。在演示过程中,按一下电视机的按钮,就换一个节目,使围观群众误认为该卫星接收器确实在接收电视台节目。工商执法人员当场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