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新媒体革命已成现实
记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传媒领域已经迎来大传媒时代,您认为传媒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朱伟峰:大传媒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以报刊、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共生共融,同时新媒体由于在传播理念与技术上的优势,其发展速度较传统媒体更为快速。
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5.5%,并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此外,以论坛、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微博、户外等各种形式存在的媒体形态也层出不穷。
10月1日,国庆阅兵使央视网创造了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视频直播在线观众的历史纪录——页面浏览量超过5亿人次,视频直播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262万人。而根据中国移动的统计,当天全国共有80万人次通过手机视频业务观看直播。北京还有上百万出门在外的市民通过遍布北京公交、地铁的移动电视终端收看阅兵式。由此可见搭载着互联网和高科技的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媒体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加速度的巨大变革。
记者: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改变了新闻信息传播格局,您认为这给报业带来了哪些冲击?
朱伟峰:新媒体因为灵活的市场化体制机制、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及传播信息的海量迅速而拥有了更多的机会,这给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报业内部存在的一些不正当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报业的整体竞争力,使得曾经占据主流舆论阵地主导地位的传统报业日益边缘化。
特别是在舆论阵地建设上,我国报业存在着危机。目前我国社会舆论场实际上已经形成主流舆论场、口头舆论场、网络舆论场或者叫新媒体舆论场为核心的三大舆论阵地,在过去没有新媒体舆论场时报业一直以来是社会舆论的主体,由于目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某些地方的报纸,实际上已游离于口头舆论场和新媒体舆论场之外,被边缘化了。新媒体对人们思维模式、表达模式、生存模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我国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报业面对新媒体积极转型,
成效显著
记者:目前,大力发展新媒体特别是数字报业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新闻出版总署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扶持数字报业的发展?
朱伟峰:积极推动我国数字报业的发展,这是总署落实《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发展数字化出版和传播技术要求的具体措施,是我国报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重要保证。在总署实施数字报业战略过程中,通过制定《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召开数字出版博览会、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等促进和引导各报业出版单位积极参与、主动应对。
目前,总署的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即“中小城市综合信息门户建设计划”,主要立足于中小城市,利用报社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包括政治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等,推动中小城市数字报业的发展。中小城市报业,尤其是党报,具有非常有利的资源聚合条件。
记者:目前这些措施的具体成效怎样?
朱伟峰:我知道浙江的一些报社就抓住机遇获得了较优厚的政策性扶持,已成为当地领先的新闻资讯和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有的甚至直接整合了当地的政府网站,在为所在地市宣传、推广、服务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的报社在信息采集发布渠道上据此建立了与读者和新闻线人的即时沟通平台,有的报纸在发行渠道上已开始摆脱依赖传统的邮局和自办发行,已经开始在网上发行和通过手机报发行,有的报纸在多地编辑、甚至个别已出现网上编辑、联网编辑、匿名编辑等无形采编渠道。这表明报业的信息采集、内容编辑、纸质发行、内容发行多态结合的新趋势正在形成。
利用新技术、开拓新平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报业的共同选择,报业网站与手机报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以报纸网站为例,1993年《杭州日报》首家通过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后,在短短的16年时间里中国报业已全部实现网络化,数字报纸已在中国报业实现了全方位的普及和广泛的应用。
在手机报方面,截至2008年底,全国报业整体(包括中央大报、都市报、行业报,乃至地市级报社)已推出涵盖新闻、娱乐、体育、财经、旅游、健康、饮食、双语、教育等领域的手机报约1500种。
除利用新媒体的载体形式之外,对新媒体的流程借鉴也是报业主动学习的表现之一。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一报一网”战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提出的“4I战略”及创办虚拟组织和即时播报组织、《广州日报》设立的滚动新闻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研发“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广东佛山的跨媒体融合报道组等均表明中国报业在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和建设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各地报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报纸在传播新闻时已充分应用网络报、手机报、网络电视、户外电子显示屏等多种介质传播新闻,扩大影响力,中国报业传播可以说已成功转型为多介质传播。
报业应对新媒体环境的着力点
记者:您认为报业应对新环境未来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
朱伟峰:首先,要理清环境、明确方向、坚定信心。对中国报业而言,正视所处的新媒体环境、借鉴新媒体优势、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尽管目前传统报业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但我国报业市场仍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充满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第一,我国的出版总量每年仍在平稳增长。据2008年统计,我国报纸达1943种,平均期印数1.97亿份,总印数437.99亿份,总印数与上一年相比增长3.17%。第二,报业的发展还远远没有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实现我国报纸十一五规划中日报千人拥有量90份的目标,我国报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因此,各位报业同仁应当坚定信心,加快报刊业改革创新。目前我国GDP人均已达3000美元,文化需求和消费已进入旺盛时期,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报业的广告额、经营额仍逆势上扬,而且一些地区甚至出现50%的增速,如《西安晚报》、《华商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成都商报》等都出[FS:Page]现两位数的增长。所以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紧紧把握中国国情的良好发展机遇,中国报业是可以与新媒体共同发展和壮大的。
其次,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要牢牢抓住内容、技术、渠道三者的关键,在重视内容的同时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注重内容适应技术、渠道围绕技术开展工作和拓展业务。
我们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要深刻理解到内容也要适应技术的发展,譬如电视技术的产生就带来了画面内容生产,手机报的产生就引起了适应手机阅读的内容变化,这说明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和改造的;内容为王也不能成为渠道建设的束缚,再好的内容如果不依托先进的渠道也传播不远,影响不大。所以我们在坚持内容的建设时要高度重视技术和渠道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我们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也坚持技术为王和渠道为王,三者不可偏废。
再次,大力强化报业著作权保护意识。在全面提升媒体影响力的同时注重报业文字著作权的保护工作,要在影响力经济和内容经济两加强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解决报业许多拥有文字著作权的文章被无偿滥用的局面。为此,总署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争取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广大报业出版单位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记者:新媒体的崛起为报业发展带来挑战,但业内认为更重要的危机来源于报业自身,来源于阻碍报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推进新闻出版业改革?
朱伟峰:今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版传媒(11.52,0.16,1.41%)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及保护合法的跨地域经营活动。特别要说明的是,推动报业出版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鼓励和推动报业以采编经营两分开和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方式,形成市场主体,从而形成与新媒体同等的运作机制,以适应新媒体形势下的报业发展与媒体竞争。
当前,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带来的原动力已经走到了尽头,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对报刊出版单位非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产生了巨大的后推力。如何更好地推进新闻出版业改革,首先是要加快推进报刊业报刊出版市场体系和出版体系两个体系的形成,一是要提高质量效应,推动报刊出版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二是优化报刊结构,合理配置报刊出版资源;三是完善市场体系,促使报刊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刊市场体系转变;四是转变经营模式,促使报刊业市场竞争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由单一收入来源向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变;五是增强创新能力,促使报刊业经济增长由依靠资金物质要素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转变。
积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市场化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报刊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报刊资源的科学配置,使优势资源向综合性传媒集团、专业性企业传媒集团和转制后有能力的非时政类性报刊倾斜,推动报刊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记者:报业体制改革始于2003年,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这也是业界坚定改革信心所关心的问题。
朱伟峰:报业改革形势喜人,报业经营已出现“从事到企”、从企到股的深刻变化。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所确定的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单位就有21家,占了近2/3。从体制创新入手,全面完成了出版、发行、报业改革试点任务,为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进一步明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抓了一批中央部委出版社、一批高校出版社、一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推动了已转制企业的上市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新闻出版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版方面23个集团已经或正在变成企业集团公司;100多家图书出版社改制到位;《机电商报》、《中国商报》、《国家电网报》、《中国保险报》、《中国证券报》等上千种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40多家报业集团实现企事分开,面向市场经营;自《北京青年报》的北青传媒香港成功上市后,先后有《广州日报》的粤传媒(11.27,0.19,1.71%)、《解放日报》经营入主新华传媒(12.47,0.42,3.49%),目前出版传媒业上市公司已达9家,市值2000多亿,净融资达180多亿。
目前报业已积累了一批事业转企业,企业转股份制公司的成功经验,报业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我国报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认清形势,充满信心,开拓创新。我相信在中国报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报业将再创辉煌。
为您推荐
新媒体环境下的报业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媒领域已经迎来了大传媒时代,这一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以报刊、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共生共融。新媒体不仅改变生活,而且改变命运,也同样正在改变和改造着中国许多传统媒体的命运。传媒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革命已成现实
日前,“中国楼宇电视广告标准研讨暨聚众传媒荣膺行业成长冠军发布会”在沪召开。来自传媒界、广告界、学术界、专业调研机构等业内外众多专家,就新兴楼宇电视媒体的飞速发展及楼宇电视广告标准等热门话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会上还宣布:中国楼宇电视媒体的领跑者——聚众传媒凭借连续三年以每年240%的高速年增长率被《中国企业家》等媒体评为“2005年度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冠军。关注聚众,“楼宇电视媒体增长不可思议”近年来,新兴楼宇电视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引起世人愈来愈多关注的目光。权威市场研究机构——CMMS(中国市场与媒体
赖国洲、周蓉生等人今天傍晚共同发表声明表示,他们依法经台视和华视股东会选举,出任经营部门最高负责人,无时无刻不以提高电视台营运绩效为念。他们一向秉持媒体改造理想,全力支持台湾政府退出媒体的理念,为让国人了解他们坚定支持媒改的态度,台视华视代表公股董监事决定集体请辞,同时提出两点呼吁。第一,请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迅速觅定适当接手人选,务必使得台视、华视两家公司得以稳定营运,并确保所有同仁的工作权益。第二,请立院能捐弃成见,早日完成「无线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的立法程序,让台湾政府退出媒体的改革政策尽快迈开步伐。共同发表声明的有台视董事长赖国洲、董事兼总经理郑优、董事林明成、黄清苑、陈正然、杨壬孝、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