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价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体报道已不再是单一媒体的单打独斗了,由此,媒介融合话题在传媒学界和业界受到很高的关注。虽然我国真正的媒介融合理论尚未形成,融合实践也未完全展开,新旧媒体仅是处于互动和互通时期,但还是能看出媒介融合的雏形,并且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如两会报道已经进行,并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今年央视网与央视在国庆60周年报道中更是把新旧媒体的互动与互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达到了融合的顶峰。
一、融合的现状与成绩:网台互通,国庆60周年报道出色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体的融合已不再是简单地互动,而是进入全面的互通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互通还在深化。所谓互通就是互换流通、互通有无的意思,即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这里的互通就是电视与网络等新媒体互相补充,互通有无,这种“通”是全方位的,从国庆报道立项开始,到直播,再到结束,是贯穿其始终的。
1、现状:央视网与央视内容互通
(1)互通形式
在国庆60周年报道中,央视网与央视网台联动,采用互通的形式报道。首先,在内容上的互通。央视网搭建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网络电视台,这里大量的视频材料都来自央视。在国庆报道的专题页面上,汇集以往阅兵及国庆的精彩视频节目,供海内外网友点播收看,为2009国庆大阅兵进行预热。在这,能查到从1949到1999历次阅兵的视频。
在国庆当天,与央视同步直播国庆大阅兵;同时还提供国庆60周年的重点节目的视频点播。这些视频借助先进的P2P直播与CDN分发技术,向海内外网民提供CCTV1、2、3、4、7、9、西、法、阿、俄、新闻11个频道的直播入口,同步提供标清(380k)和高清(700k)的两种格式切换入口以及CCTVBOX客户端软件下载,让网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看大阅兵。
其次,是媒介形式上互通。央视网凭借着先进的平台基础与网友、电视栏目进行互动。运用博客、播客、论坛、边看边聊、评选、征集、征文等互动手段,配合电视栏目,开展与国庆有关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为网友提供广阔的互动空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网络电视台”专题还汇集央视专题片、纪录片、电视剧、晚会等,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辉煌成就,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光辉历程,汇聚唱响主旋律的影视剧和典型模范事迹。凭借这新媒体的平台优势,网友在这可以边看边聊,拓展了电视媒体中你播我看传播方式。通过互动,电视栏目也掌握了观众的收视动向,实现双方互赢。
此外,多种媒介终端互通。除了电视终端和网络终端参与外,还融入了手机电视,IPTV,移动媒体等。全新打造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多媒体电视台,以视频为核心,推出独具特色的国庆60周年报道专题,为各种媒介用户奉上精彩纷呈的国庆大餐。
总之,央视网在国庆报道中,把央视的精彩内容传到网上,再借助新媒体报道优势,实现了互换流通,互通有无,把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2)互通的必要性
在国庆6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中,央视网与央视通过媒介内容、媒介形态等多种方式的互通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央视拥有丰富的视频内容资源,大批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等人脉资源。在内容制作方面上,央视拥有绝对优势。在报道中,央视成了央视网内容的主力供应者。而作为新媒体央视网无论提供多么先进的平台,如果没有强大的采编队伍、独特的新闻视角、原创的文章内容,精良的视频内容和良好的内容编排形式,也是很难吸引用户的眼球。所以说在国庆60周年报道中,依托央视资源,是央视网最为明智的选择。
其次是央视的品牌优势。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中央电视台以824.2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在国内网站中,新浪和搜狐占有一定地位。然而,在新浪正如日中天的时候,曾经有评论人认为新浪和搜狐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彼此,而是中央电视台,这一评论一针见血,不仅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竞争,更在央视上看到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媒体的广告,他们纷纷登陆央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的那样:这个阶段的新媒体仍然需要借助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
所以说,央视媒体的权威、精良的内容,以及长期以来的高覆盖率和方便性,使这种传统媒体依然占据着媒体界不可撼动的地位。对于央视网而言,如何利用好央视,提升自我品牌价值,制定有效的整合传播方案,这样才能够借助央视的舞台“一举成名”。在国庆60周年这么重大的主题报道中,无论央视的内容优势,还是品牌优势,都需要央视网走台网联动、互通有无的报道方式,这是非常必要的。
(3)互通的可能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自身优势,为央视与央视网在国庆60周年报道中的互动提供了可能。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快捷、方便和互动性强,由此打破了电视一点对多点的传播,变为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新媒体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二者合一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都拥有对等且相互的控制。
新媒体满足了对受众个性化需求,正在以绝对优势吸引受众的眼球。这让很多传统媒体意识到了危机,甚至业内还有一种“新媒体将要取代旧媒体”的言论。央视是传统媒体,也有这种危机意识,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了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在媒体发展中找寻自己的生存之路,它也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媒介优势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另外,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广电总局发布2009年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总体要求》就新媒体领域,提出了如下要求:加快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把发展新媒体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发展新媒体作为提升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努力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力军。
所以说,无论是媒体的发展还是国家政策,都为国庆60周年报道中,央视网与央视这新旧媒体互通融合提供了可能。
2、成绩:互通后央视网取得的成绩
(1)加强了传播效果:
在央视网国庆60周年报道中,如果说央视和央视网的各类栏目与专题共同形成了国庆60周年的宣传的气候,那么,国庆大阅兵和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就将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的报道推向了高潮。10月1日国庆盛典直播,央视网全天页面浏览量达到5.03亿,视频观看同时在线人数达262万人,创造了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视频直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的历史记录,此外CCTV手机电视访问数量也创纪录的达到691万。
在60年的阅兵典礼和国庆焰火晚会,众多海内外观众和网友通过央视网和CCTV手机电视收看了国庆盛典的直播,并在网上抒发了观看国庆盛典时激动的心情,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FS:Page]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2)丰富了网络信息内容
在国庆60周年的报道中,通过央视与央视网互动与互动,丰富了网络内容资源,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正如传播学家罗杰?菲德勒在其《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的描述:“新媒介并不是自发的和独立的产生的,它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无论如何发展,媒介的的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没有内容,就没有受众。不管我们的终端是电脑、手机还是电电视,我们希望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真正有价值、有灵魂的新闻内容。台网联动,恰恰就丰富网络的信息内容。
(3)受到网民的好评
建国60周年,恰逢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电视前观看直播,而是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参与到盛典当中来,帖子、博文、播客、图片、动漫等各种形式的网民作品遍布央视网站,生动传达出他们欢庆祖国生日的喜悦和自豪。被称为在国庆盛典上看不到的“网民方阵”,用独特的方式接受着祖国的检阅,祝福着祖国的强盛。很多人看了电视不过瘾,然后再去网上找相关的信息和画面,受到了网民的好评。为此2009年10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特意制作了一期节目《“网民方阵”的祝福——我与祖国共奋进》节目,以此来展现网民对网络使用的满意:“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庆典,但网络给每一个网民都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运用最具个性化。最聚创造性的方式去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祝福,难怪还有人说在游行队伍中还有一支没进入直播的网民方队。”
二、融合的发展与前景:媒介融合视野下的重大主题网络报道
既然是重大主题报道,网络媒体在融合的视野下进行宣传报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跟网络媒体单兵作战相比,无疑是良策。但正如上文所说,在国庆60周年报道中,央视网与央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所以,上文的陈述中选择互动、互通这样的词。因为“互动”、“互通”都强调了“互”,既然是“互”,就意味着是两个彼此不同的个体,是这两个个体之间发生了相互关系,才称之为互动和互通。而要实现真正的融合,即台网二者合为一体,共同为多个终端制作报道。
1、关于媒介融合与台网一体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融是相互交融,合是合而为一,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目前这种设想更多的集中在将新媒体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的堪萨斯大学新闻和传播学院的前任院长甘特里是一名媒介融合的倡导者,他始终坚持媒介融合的重要性。他强调媒介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个人数字助理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出现的信息平台进行讯息传递、广告售卖的能力”
可以说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业的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整合或利用处于单一所有权或混合所有权之下的电视、报社、广播及新媒体,以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并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实现领先竞争对手、获得盈利、提供优质新闻的目的,并最终在数字时代的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既然说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一个过程,那么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提出了“台网一体”的理念。现在也是台网一体,但网隶属于台,网服务于台,台占有资源(人、财、物)与网占有资源不可同日而语。台是强势,网要借台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融合后的台网一体,台网之间是并列关系,资源根据媒介需要配置,台网信息一体,优势互补,共同作战。
在台网一体与媒介融合视野下,重大主题报道应该是这样的:有一个专门的重大主题制作中心,这个中心不是像现在这样电视台做电视节目,新媒体做新媒体节目,而应报道成员共同在一起为多个媒介终端制作节目,共享节目资源,优化出符合不同媒介特质的节目产品。受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观看,接受不同风格的节目内容,而这些节目内容有重合,也有交错,目的是满足不同需求的受众。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这样的统筹规划,会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多种媒介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2、台网一体视野下的重大主题报道
首先从制作人来说,传播者已经不仅仅是单一媒介的制作人,除懂得电视报道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外,还要懂得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比如派出一方记者,他不只是电视台记者,而是多个媒体记者,采回来的资源适合哪个终端播放就放到哪个终端去制作。对于报道的管理者来说,也要具备一些信息内容生产、新媒体技术知识等,这样才能用高屋建瓴地视角去统筹内部多个媒体产品的生产、发布。
传播渠道的变化。目前对于央视来说,电视是主要传播渠道,而新媒体是由央视网配合着国庆报道的进行信息发布,内容整合,与电视同步使用网络直播、手机直播等,央视网原创的内容很少。而媒介融合后重大主题报道中会将电视的视野会投射一部分到网络等其他新媒体上,这样每一媒介的资源交叉共享,效益共赢。每一个媒体不仅是自身媒介内容的包装者、发布者与推广者,更是成为同一集团下其他子媒体的宣传窗口,利用各自的优势传播技术,拓展传媒集团的信息传播途径,强化信息传输渠道的多元化。
重大主题报道的节目内容制作。首先要对于来自各方面的节目内容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媒介特征进行节目分类,再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进行节目编排。比如,有的节目可以和网友一同参与,就放到网络电视台播放,有的节目不能互动,就放到电视播放,有的节目只适合在手机媒体播放那就放在手机媒体里。这样可以极大扩充节目资源,不同的受众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同一受众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媒体,对该信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使媒介尽可能为用户在信息消费中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受众能够各取所需,也就不会众口难调了。电视媒体不用担心受新媒体的冲击观众下滑了,因为滑也滑到自己家其他媒体上了。
再有受众由单一角色变为多重角色。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角色就是观众。而媒体融合后,一个角色观众会诞生出不同的角色,形成受众角色丛。因为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体无处不在,受众可能会在同一时间一边看电视、还可以视频聊天、在影迷论坛上发帖、还要不停地回复手机短信,受众同时扮演着观众、听众、读者、参与者、用户等多重角色,与媒介形成高频率的接触。媒介融合就是通过交叉渠道提供给受众优质、高效、独一无二的信息产品,将这种高频率的接触转化成一种良好的传受关系,形成互动、内在的联系。
最后是传播效果从单一电视媒体到传媒集团。电视与新媒体对重大主题内容通过各媒体之间的互相支持、回馈和促销,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电视广播,或为上网手机提供文字、图片和影像信息,达到了互相造势和增值的作用,形成合理,加大了传播效果。同一集团内不同媒体的内容的互动和整合,发挥了协同效应,使媒体资源用途多样化,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物多用,扩大了市场,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取较大的收益,产生了经济效益。
三、融合的障碍与瓶颈:重[FS:Page]大主题报道,融合下的媒体面临的问题
(1)技术问题
现有的新媒体技术还不够发达,他们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音频点播、MTV播放、音乐欣赏、多媒体等各服务项目但由于技术支持不够,导致网上音视频业务很难开展。高品质的音视频表达会占用极大的带宽。而宽带网建设成本很高,且目前市场拓展疲软。用户不使用宽带上网的原因很多:如初装费用、月租费太高,技术不成熟,宽带服务少,没有条件(包括住地无法连上宽带网)等等。所有这些导致新媒体用户数量还无法和现在的电视观众数量抗横,电视也没有理由去搞台网一体去的报道。所以采用互动、互通的形式是现在必然的选择。
只有当新媒体的各媒介终端的功能日趋强大时,如IP机顶盒、数字机顶盒、DVR数字存储器等设备作支持,用户可以轻松的通过遥控器编制个性化的数字节目收视菜单,上网冲浪,收听数字广播,实现电子商务,下载数据,浏览电子杂志,创建家庭相册......电视的观众才会因使用方便、便宜而离开电视,这时,电视没了观众,电视独家报道也不好做了,电视就会主动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
(2)政策问题
目前电视与新媒体的监管与媒介融合还不合拍。网络电视兼容了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其发展受来自电信、广电、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监管,当电信运营商进入广电领域,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便成为这一新媒体发展的绊脚石。正如人民大学蔡雯教授说过:这种媒介规制的分立与交错,导致我国目前媒介管理混沌不清,产业壁垒难以打破,“三网融合”、电视与新媒体融合难以推行。
(3)人才问题
多能型媒体工作者要求一人多能,除了传统媒体要求掌握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技术外等,还要懂得网络操作平台、网络视频、手机电视平台等新媒体技术。这给新闻教育提了更高的课题。就目前来看,我们现有的电视新闻传播学界有一大批学者、教授根本不懂新媒体。笔者参加过几次硕士、博士毕业生论文答辩,只要涉及新媒体论文的,总会有一些老师说:我对这方面的东西没有太多研究,我就提一个小问题吧。而这个小问题就是那些儿不痛不痒的问题,僻如找找文章的结构,甚至是病句,错字。老师对新媒体都是如此,怎么会出优秀的多媒体人才呢?
以上就是以央视网与央视互通报道国庆60周年为例,谈了媒介融合视野下的重大主题报道。目前台网联动、台网互通很好理解,因为已经实现。而台网融合属于将来的事,这里只是做了一些设想。既然是设想,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就现行的技术、人才及政策来看,央视去融合新媒体还为时尚早,央视网还要利用央视的资源和品牌去发展自己。如果新媒体的发展不能给受众提供优于电视的内容和方便时,电视的观众也不会流向新媒体。一旦新媒体技术发展到新媒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超过电视,电视也就顺理成章地以平等的态度融合新媒体了。不管怎么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在深入,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各种媒介融合着去报道还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注释:
1.《V-MARKETING成功营销》,2009年5期
2.《广电总局发布2009年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总体要求》,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qdisp.com/gzdt/2009-03/27/content_1270210.htm
3.焦点访谈,《“网民方阵”的祝福——我与祖国共奋进》,央视网,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55175769984882
4.(美)罗杰·菲特勒著:《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网民方阵”的祝福——我与祖国共奋进》,央视网,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55175769984882
6.作者:章于炎乔治·肯尼迪弗里兹?克罗普,《媒介融合:一条从优质新闻、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7.作者:郑虹,《媒介融合:5W经典模式的发展》,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址:
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10912
8.作者: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今传媒》,》2008年第10期
为您推荐
编者按:2009年6月21日,“新媒体发展高端论坛·月度沙龙·六月号”如期召开,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做为新媒体发展高端论坛独家媒体深刻记录新媒体产业精英们的对新媒体的不同理解,本次论坛主要是围绕“通信的媒体化与媒体的通信化”为主题展开而来的一次媒体文化的尖峰对话,到场的产业精英有中科院的侯自强老师,歌华有线的罗小布先生,英特尔的孙瑶先生,中国广播影视的祁海琳女士,SUN的邵正强先生,完美时空的刘航先生,CRI的赵健先生,中国普天集团的骆训赋先生,汉能投资刘昊飞先生,央视网的孙喜庆先生,格兰研究的韩凌,中移动的林琳,中国传媒大学的任孟山先生,《中国青年报》的郝志舟先生,蓝驰创投的陈维广先生,
投资要点:据广电总局,“下一代互联网”(NGB)就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即我们熟知的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来共同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其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宽带双向、可管可控。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示范网,预计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NGB,使之成为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报告作者认为,所描绘的NGB将引领大家进入一个更加便捷的信息时代,未来非常美好。NGB的提出将进一步明确广电在三网融合进程中的重要
出路在于创新传统的机制体制要改革,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办报制度等也需要改革,传统的新闻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手段都需要创新。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教授认为,传统媒体要推陈出新,包括新闻系统的内容创新,也包括表达方式、工具、方法上的创新,要用大家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媒体的观点。出路在于整合报业市场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同质竞争、同业竞争、同城竞争发展为报、刊、广、电、户外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全方位竞争。所以,我们要化竞争为互动、互用、互助,化竞争为整合,包括同类媒体的整合、异质媒体的整合、媒体对受众生产能力的整合,以及资源的整合、人力的整合、物力的整合、财力的整合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