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断发展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覆盖城乡
1949年12月,文化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年节、春节群众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的指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发布最早的重要文件之一;1953年,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文化工作的第一次盛会......
“60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经历了奠基与曲折时期、破坏与低落时期、复苏与发展时期、改革与探索时期、深化与拓展时期。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张永新说。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1949年,全国仅有公共图书馆55个、文化馆896个。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到1952年,公共图书馆达到了83个,文化馆达到了2480个,文化站从无到有,达到4107个。而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938个,村(社区)文化室247332个。目前,文化部正在全面规划并抓紧建设国家、省、市、县、街道、乡镇和行政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争取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2001年至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1107.97亿元。国家新建了一批大型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二期暨数字图书馆工程、梅兰芳大剧院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中。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在“十五”末期,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又投资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计划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财政部也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2001年的1100万元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6000万元。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图书馆日前与歌华有线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数字电视的服务频道,目前正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些小区试点。”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透露说。近年来,国家图书馆确立了“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的发展战略,在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工夫,促进了事业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以来,公共文化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服务能力日益增强。从2004年起,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实行了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突破1.54亿人次。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积极发展流动舞台车、图书车、电影车等流动文化设施,与阵地文化服务相互补充;一些地区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一些地区重视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着力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等。
重大文化工程成重要抓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2.1亿元,地方累计投入超过19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74.7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75万个,其中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有设备的有31.5万个。”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规划发展处处长王芬林说,“到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将努力实现‘村村通’。”
像“文化共享工程”这样的重大文化工程,如今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工作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还联合实施了“送书下乡工程”,2003年至2008年已安排资金1.2亿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1060万册;实施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从2002年至2006年投入1亿元,影印出版了宋元时期的中华古籍善本758种8990册,二期工程也于2008年9月启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目前,国务院已经颁布了两批6870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11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实施的“流动舞台车工程”将从2007年至2010年投入3亿元,为剧团和基层文化机构配备近1000辆流动舞台车。
社会文化社会办的局面初步形成
新时期以来,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实现了从“小文化”向“大文化”的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由接受型向参与型的转变,由国家办向国家与社会、个人相结合共办的转变。
群星奖是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自1991年以来已举办14届,推出了3000多件获奖作品。从1987年开始,文化部还在全国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先后命名了486个县(市、区)及乡镇。2000年和2002年,文化部两次组织农村题材小戏进京演出,2008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对农村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各级文化部门也积极组织示范性、导向性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社会办的局面正初步形成。尤其是农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发展潜力不容小视。
为您推荐
中国首条依赖国产技术开发的数字电影院线15日在上海启动运营,有望于下月正式开通。据悉,该院线被命名为“影酷”,将是亚洲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数据广播技术的数字电影院线。这也是全球首次实现由高清显示的数据广播。“影酷”院线将于下月正式开通,首先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99个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小型数字电影放映点,再向农村扩展。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将成为“影酷”的首家签约外国供片商。同时,该院线还将与台湾第二大网络电视运营商合作,向台湾家庭提供高清数字影视节目下载点播服务。发展数字电影放映厅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国家战略之一。调查显示,中国数字影院目前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在15条原有电影院线约有34个放
日前从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了解到,作为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城市,未来一年,银川市的农村胶片电影将全部转换为数字电影。4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在浙江省台州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会议。全国3个试点省4个试点市交流了工作经验,作为四个试点市之一的银川市,副市长马云海进行了大会发言。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是指运用数字技术拍摄或通过胶片转数字方式制作的数字电影产品,利用卫星、光缆、影片数据输入盘、硬盘等传输方式,它与胶片电影相比,具有传输速度快、画面清晰度高、观看效果好等特点。
中国首条依赖国产技术开发的数字电影院线近日在上海启动运营,有望于下月正式开通。该院线被命名为“影酷”,将是亚洲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数据广播技术的数字电影院线。这也是全球首次实现由高清显示的数据广播。采用国产技术设备的“影酷”是应用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或卫星接入,使用嵌入式接收播放机将电影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到全国各地的小型数字电影放映厅、点。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刚刚启动运营,该条国产数字电影院线具有接受面少、清晰度高、投资少等特点,可望降低中国电影票价,迅速启动规模可达200亿元的潜在电影市场。
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厂矿等边远地区没有电影院、看电影难等问题,时代华夏院线近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放电影送电影机活动,免费赠送1万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蒙太奇V8数字电影播放机。据时代华夏院线负责人介绍,此次赠送范围十分广泛,全国的青少年宫、大中小学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武警、公安、医院,以及社区会所、休闲俱乐部、影剧院等,均在此次赠送范围之内,厂矿、农村流动放映队、农村文化站、城镇文化馆(站)和建筑工地也将成为此次赠送的重点。通过免费赠送,可以解决边远地区电影银幕缺少的问题,农民、工人、外地务工人员等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使电影回归大众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