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业:在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下实现疯狂的蔓延

2009-09-30 19:35:00来源:支点网 热度:

新中国建国60年中,广告业有一半的时间是空白; 而在最近的30年中,广告不仅从无到有,更因为信息化手段的加入,一跃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明星产业。  新中国建国60年中,广告业有一半的时间是空白; 而在最近的30年中,广告不仅从无到有,更因为信息化手段的加入,一跃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明星产业。

  “今年过年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小区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坐在小小的玩具车上,边骑边唱。这一幕迅速将小蔡拉回到20多年前——5岁的小蔡骑在当时很流行的儿童三轮车上,大声唱着“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

  小蔡说,这是她幼年时期印象最深的一首歌了,虽然这条杀虫剂的广告歌词已经记不清楚了,但那曲调永远印在了小蔡心中。再大一点的时候,小蔡就在家抱着一条巨大的扫帚假装是吉他,对着镜子边扭边唱: “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起唱。”

  时至2009年,广告已经无孔不入了。然而,这个红火到“铺天盖地”的广告业,它的发展历程却不同于新中国的其他任何一个行业——60年中,有整整30年的空白,随后,被“压抑”的广告业释放出了惊人的力量。德国广告经济联合会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广告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30年的突破

  如果说1978年的喇叭裤,是中国人向往自由的一面旗帜; 那么1979年的广告,则被看做是市场经济浮出水面的第一口呼吸。

  上世纪20~30年代,灯红酒绿的上海滩交汇了各种文化,那里也成了中国广告的发源地。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上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车身广告; 1920年,“勒吐精”牌奶粉是中国最早的橱窗广告; 而到了1927年,在上海大世界的屋顶上,一个名为“白令机”的广告成了中国第一个户外霓虹灯广告。中国的广告业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同时确立了计划经济为根本经济政策,原本五光十色的广告突然没了用武之地,成为“摆噱头”、“吹牛皮”的代名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更是将广告批判为“资本主义的生意经”。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所有广告统统被砸烂,甚至商店橱窗也统统封闭起来。从此,广告进入了一段灰色的无产时期,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民遗忘。

  “转折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任何一本与中国广告业有关的书籍中,1979年都是必须浓墨重彩记录的一年——“新中国广告元年”。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天津牙膏厂的广告,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刊登广告的媒体。据《天津日报》原总编辑石坚回忆,当时报社是为了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才决定刊登广告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广告,还是遭到了外部的不小压力。 于是《天津日报》把广告“藏”在了三版下面最不起眼的角落。

  继天津牙膏厂广告之后,上海《文汇报》的一篇短文彻底让广告翻了身。1979年1月14日,当时在上海市广告公司工作的丁允朋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为广告正名》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国外的“黄金时间”,让大多数人开始第一次正视广告。

  文章刊登后10天,1979年1月25日,上海市电视台打报告申请播出广告,没想到报告第二天就批下来了。于是上海电视台马上联系上海广告公司播出广告。而在此之前,上海广告公司只是虚有其名,实际上的业务只是画一些红色宣传画。

  此后,中国广告犹如收到春雨滋润的小草一般迅速地蓬勃起来,并在1979年里涌现了众多的第一。这一年初,上海延安路恢复了户外广告,广告牌对面就是外宾云集的锦江饭店; 1月28日农历春节,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新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养容酒”; 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它的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产品是上海汽水厂的幸福可乐,广告语是: 清爽可口,芬芳提神; 同月,雷达表在上海电视台的广告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做广告的外国品牌......

  疯狂地蔓延

  “1985年我第一次来内地是到上海,完全没有接触到内地的广告。” 邓广木寿,现任互动通公司总裁,香港人,从上世纪70年代香港广告业诞生开始就一直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至今已有30年。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受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的邀请,来培训他们如何推动中国的饭店在国外做广告。可是,内地广告却少得让带着一大堆广告录像带、千里迢迢赶来教了5天广告课的邓广完全接触不到。

  而广告协会的资料也记载着,那时候的广告不仅少,而且非常盲目——广告业刚恢复的时候,企业只要做广告,就一定有钱赚,那个时候没人做广告,只要你做广告,就一定有钱赚,当时人民日报的标题是“一条广告救活一个企业”,那个时候广告是万能的。

  正是这样的“非理性”,让中国的广告业在摆脱了30年的阴影后,如惊涛骇浪般爆发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告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疯狂地吸收着各种先进的经验。像邓广木寿这样有经验、懂产业的香港人、外国人不断被邀请到中国来授课。与此同时,在国内的广告项目中,也开始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

  “那时候,国内很多广告项目都是在国外做的。”邓广木寿回忆道,他参与的第一个内地广告是上世纪80年代,广交会为了吸引国外采购团而在某个外刊杂志上刊登了一幅平面广告,而正是这个广告,让广交会从此有了外国采购团,含金量大大提高。同时,也让广东成了中国广告业的中心。

  而这一时期,中国广告业的理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变。1984年,健力宝因赞助中国体育代表队一炮而红; 1985年,上海的车身广告在短短8个月内就突破千幅。随后,1987年,中国第一部广告法规《广告管理条例》诞生。而在高校中,1989年,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继厦门大学于1983年率先开办广告学专业后,设立了第二个广告学专业,此后这个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热门起来。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广告业虽然蓬勃,但制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作坊阶段。“拉业务靠关系,制作几乎100%人工。” 据营销策划人和品牌管理专家叶茂中回忆。

  大跃进发展

  1995年起,计算机的出现让广告业跨入了一个新时代,产生了质的飞跃。

  盛一飞,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现任支付宝公司用户体验部总监。虽然严格说来,他只在广告行业做了一年,但他却赶上了广告业的重要转折点。

  1995年,盛一飞大学毕业后,自费报名参加了电脑培训班,成了中国最早接触电脑的一批人。“我上了15天课,也没学得太明白就去了一家做3D广告的公司面试。&[FS:Page]rdquo;盛一飞说,当时会用电脑的人不多,所以他被录用了。

  盛一飞清楚地记得,那时“最吃香”的还是手工绘图。他去的这家3D公司是广告业中的新事物,也算是行业中信息化水平很高的了——公司有一些386和486电脑、一台苹果电脑和一台大型的Softimage机器(Softimage实际上是处理图形的软件,但当时正版的产品都是独立带机器的),在当时价值100多万元。

  盛一飞他们最主要的业务就是给杭州的明珠电视台制作3D合成的片头。“一条5~15秒的广告,一般得制作两三个星期,3D渲染是最让人痛苦的了。”盛一飞回忆说,那时候的电脑运算能力有限,所以公司内部就建了一个简单的局域网,把那些386、486串联起来,不停地运转2~3天,才能完成一条片子。如果渲染时候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得全部重头来过。可是,偏偏那时候的电脑很容易宕机,这让盛一飞他们吃足了苦头。

  “现在好多了,photoshop、高性能计算制作广告轻松多了。”盛一飞说。

  就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广告业的中心也在悄悄发生转移,上海和北京逐渐取代广州,成为新的中心。而各种形式的广告——除了传统的线上、线下广告,网络广告开始成为“广而告之”的主力。1997年3月,Intel和IBM在天极网上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广告的浪潮。

  “当我第一次用电脑做广告时,不断地更换3.5寸软盘来存大量的图片。现在,我甚至不需要用硬盘,可以直接把数据存在服务器上。”邓广木寿说,他始终记得,他第一次见到硬盘,6MB的容量让他,乃至他所在的整个部门激动得热泪盈眶的场景。

  “广告业在发展,信息技术将会更大力地推动广告业。”邓广木寿说。

  广告越来越精准

  随着经济水平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广告界越来越看重一条指标,就是广告到达率。这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目标受众当中有多大比例会看到、读到或听到所传播的广告信息,是反映广告媒体可用性的重要指标,通俗点说,也就是打出去的广告是否有效。其计算公式为:到达率=接触到广告的人数÷传播范围内的总人数×100%

  早期的广告到达率统计非常困难。以报纸、杂志等平面广告为例,报纸有多少读者根据发行量和销售情况就可以知道,但有多少读者看了广告?却谁都说不清了。

  进入电视时代,这一情况开始出现改观,电视台可以统计该广告时段的收视率作为广告的到达率,但这仍然不够精准。

  如今,广告主和广告商开始把目光集中在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广告大多是由用户主动点击播放,而愿意主动点某一支广告的人,一定是对该产品感兴趣或者有需求的,也就是潜在的买主。

  而手机广告,则是非常直接地把广告信息传播给受众,而且以短信和彩信的方式。据广告业人士透绿,手机广告的到达率和精准性甚至比互联网还要高出10倍。

  广告形式的变化

  “那时候,报纸上和广播里偶尔还是会有一些广告。”据老人们回忆,1949年,新中国刚解放的时候,广告并没有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只不过,后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体制与物质匮乏的双重作用,让广告和企业的销售丝毫没有关系,没了用武之地的商业广告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不过,广而告之这个道理却从未消失过。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种印有诸如“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传单被到处散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得上是当时的广告了。

  改革开放以后,广告变得活跃起来,报纸、广播不再是广告的惟一出口了。随着新媒体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电视广告逐渐成为主流;而传单、路牌、车身,甚至是餐厅卫生间、写字楼和居民楼的电梯,只要是公共场合人们目光可能停留的地方,广告都开始抢占。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则逐渐改变了传统广告静态的形式。从文本广告到网幅广告(banner),再到包括视频、音乐、游戏在内的富媒体广告,受众甚至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选择,看到不同内容的广告了。

  此外,手机广告也在近年来大行其道。为了追求更高的广告精准性,广告主纷纷把手机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平台来发展。

责任编辑:xiaolin

为您推荐

在阵痛中反弹——中国广告业出现小阳春

地方政府形象广告和快速消费品广告增长带动,中国广告业出现了一个小阳春,但即便形势好转,中国广告业依然在经受产业升级的阵痛。意外反弹出乎所有人预料,中国广告业的好日子又回来了。今年以来,国内报纸、杂志、广播和户外媒体的广告销售额纷纷下滑,至今年3月跌入最低谷。整个一季度,国内广告销售额同比增长仅2%,这也是10年来的最低点。然而,进入第二季度,广告市场反转,并在5月到达顶点,增幅高达10%。虽然通常四五月是传统广告旺季,但广告订单增长势头之猛,依然让业界大跌眼镜。有意思的是,支撑市场急速转暖的并不是传统广告大户——地产和汽车广告。这五个月里,这两个行业的广告投放费用同比降幅都在10%以上。“汽车

广告,一个尴尬的必不可少的行业

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充斥着你的眼睛和耳朵,当然除了睡觉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我们的广告业繁荣昌盛生机勃勃。不管是广告业内人士的耳提面命还是苦口婆心,只为一个主张:做广告吧,选我们做广告吧。或许有一种问法更能让你直观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每天你会接到多少广告公司的业务电话呢?一定觉得有不堪其扰深受其害的感觉。

纽约时报:广告代理与互联网厂商结束敌对状态

经常无法达成共识的广告代理和互联网公司将面临同一个“仇敌